朱敏
摘 要: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必須要達到的內容知識體系,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政治課教學目標要按照政治課課程標準、政治課教科書、政治課學情進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優化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G4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216-02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一定的手段來實現特定的目標,當然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們運用的手段是多元化的,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的特定目標。教學目標設計如何才能達到最優化,如何能夠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實際、貼近教材,教學目標如何才能體現出學生的真、善、美,這就需要從教學目標的設計入手,構建教學目標環節,優化教學目標設計是衡量一節優質政治課的重要標準,因此從優化教學目標設計的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就尤為重要。
一、教學目標的含義
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是教學總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和歸宿點。政治課教學目標可分為總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各級目標都有自己的發展緯度和若干層次學習水平。政治課教師要熟練掌握制定課時目標和單元目標的方法技巧,知道學段目標,了解總目標。政治課教學目標還可以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二、政治課教學目標設計的標準
政治課課時教學目標通常都要依據政治課課程標準、政治課教科書和政治課的學情。
(一)政治課課程標準
政治課課程標準是指導政治課課程的標準和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中各個主題都有具體的內容標準。內容標準是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的教學指南,它規定了教學的總體框架,是政治課教師授課的基本依據。雖然課標中的“內容標準”明確規定了政治課教學所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但還需根據教學內容所在模塊,結合模塊目標對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檢查目標制定的是否全面,判斷該課時目標能實現單元目標和學段目標中的哪些目標。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學內容所對應的必修模塊的教學目標:第一,學習政治課中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哪些民主權利,初步認識政治生活對我們的影響及我們的參與對政治生活的影響,知道他們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學習維護自身政治權利的一些知識以及途徑和方法,通過模式或參觀的方式增強對民主權利的理解。第三,正確認識知識、能力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政治生活、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現象,解決與政治課有關的實際問題、初步樹立公民意識。
(二)政治課教科書
新課程下的教科書是“一標多本”,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與科技發展的關系。因而依據學生實際整合教科書與其他教學資源是搞好教學設計的關鍵。主要環節包括:一是對選用教科書的分析評價。教科書是課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組織教學的重要資源,活動中應認真研究、充分挖掘。要尊重教科書但不唯教科書,以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為標準,用審視的眼光選擇教科書內容。二是對其他版本教科書中相關教學內容的分析評價,教師應熟悉多套教科書,汲取各套教科書的優點,重組教學內容及呈現方式。三是對其他教學資源(如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的分析評價。特別注重聯系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四是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師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及其知識的重要性確定教學的重難點。
政治課教科書體現政治課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和具體規定,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考慮教師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為政治課教學提供最直接的教學內容和組織線索。根據教科書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好教學內容在教科書所處的位置及前后內容的聯系。比如,教科書中與“公民的政治生活”有關的知識點為:民主權利的內容、民主選舉的方式、民主監督的途徑、民主決策行使和結果,難度不大,可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為我國政權的性質目前在我國不是熱點問題,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現象是以后我國政治發展所著力強調和要求的。
新教科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淡化知識體系設計,重視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避免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師個人的獨白或知識點的解釋、記憶過程。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授課的難度。對教科書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議: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情景的創設和活動環節的策劃上,而不是知識點的解釋。如“公民的政治生活”這一節課中,要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實際上增加了與中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懸疑性或沖突性問題的設計,爭取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把教科書中的知識點用分數加以量化的評價方式就不合時宜;雖然依據教科書,但在設計上也給授課老師留下了較大的發揮創造空間。但是不管怎樣制定課時教學目標,均要認真領會教科書內容選取和編排用意,挖掘教科書編寫的指導思想,尋找政治課課程標準在教科書中的滲透痕跡,即所謂的“吃透教科書”。
(三)政治課學情
分析學情有助于對教學目標的可行和層級性做出理智判斷。例如“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渠道和方式,體會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責任和價值”這一教學目標,生活在城市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甚至在學習公民政治生活之前就已經具有較強的民主監督意識,這時“體會”改為“增強”就比較恰當。而對生活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這一目標相對較高,這時“體會”改為“體驗”或“感受”就比較恰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是教學的起點,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終點。參照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學情分析通常可以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展開。“知識”維度的學情分析參照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線索,它顯示學生已經學過哪些知識,但不能顯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要運用觀察、調查、診斷性測驗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在“能力”維度上,要把握好學生與社會交往能力所處的發展階段。比如這節課有“模擬聽證會”的情景設計。該情景設計不是很復雜,盡量讓學生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本節課的目標是“形成一項改進……的建議”。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上,要把握好目標的深淺程度。“我國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權利、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參與與政治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環環相扣,這就要求我們學生應全面了解,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深化這種意識,進而培養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對政治發展前途的關心。
三、政治課教學目標優劣的判斷
通過對政治課教學目標設計標準的分析,教學目標內容就能夠詳細具體便于操作,也能夠知道哪一個教學目標表述得更好,更符合教學的實際和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我們就能判斷下列教學目標的優劣。
例如:判斷下列兩種教學目標的表述哪一種更合理,并說明原因。
1.使學生懂得我國基本的公民政治生活方面,履行義務,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義、途徑和方式。
2.通過觀察周邊的政治生活現象,初步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性;以“假如我是候選人”為題,指導我們班級選舉是什么方式的選舉,以及這些選舉方式的優缺點,從而達到優勢互補;通過觀看對腐敗的治理和人大代表的運作視頻,說明民主監督的重要性和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通過模擬一次聽證會,形成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以及有效性。
顯然,第2條教學目標表述更好。因為目標內容比較目標行為實施者是學生,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而第1條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教師,隱含著“教師即塑造”的思想,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上述中第1條教學目標的表述曾被泰勒批評為“把目標作為教師要做的事情來陳述”[2]。他指出常見的教學目標采取概括化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不能具體地指明行為的生活領域,使得提出的目標缺乏可操作性。他提出應把教學目標分解為“行為側面”和“內容側面”,并且“目標應該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體的”,即在目標的概括化與具體化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第2條教學目標符合豪恩斯坦的教學目標。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豪恩斯坦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心理動作和行為領域。豪恩斯坦在其所著的《教育目標的一種概念架構——對傳統分類學的整合》中認為:認知領域第一層次要形成概念、識別、定義;第二層次是領會、轉換、釋義、推斷;第三層次包括應用、澄清、解答;第四層次包括評價、分析、驗證;第五層次包括綜合、提出假設、實際解答能力。豪恩斯坦的情感領域目標,是以處方性信息和符號性信息為主要輸入,以接受、反應、形成價值、信奉與展露個性五個層次為過程[3]。經過學習體驗之后,達到有情操的學習結果,做一個有“素質”的人,突出了如何使得內在的情感品質轉化為能夠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豪恩斯坦的動作技能領域目標,是以技術性信息和符號性信息為輸入,以知覺、模仿、生成、外化與精熟五個層次為過程,經過學習體驗之后,達到有勝任力的學習結果,做一個有“體能”的人,即知道“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豪恩斯坦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的新架構中提出了一個新的領域:行為領域。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領域,而是認知、情感和心理動作領域目標的整合,在這一領域中個體的發展具體可分為習得、同化、適應、表現和抱負等五種不同水平,每一種水平又有認知、情感、心理動作的相應類別成分組成。通過這樣的設計,教學目標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普通學生到特殊學生或由特殊學生到普通學生,進而達到政治課的學習和教育效果。由此,一個完整的政治課教學目標應包含幾個因素: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心理動作領域和行為領域。通過這幾個方面的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都可以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黎加厚.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A.Dean Hauenste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ses[M].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