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紅
【摘 要】文章列舉了中國教育不公平的種種現狀,指出中國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作者根據自己工作、學習、實踐的經驗,提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改革的思路,并強調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保障教育權,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無序競爭的犧牲品,而是想方設法成就每一個孩子的讀書夢。
【關鍵詞】教育 不公平 改革 思路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而目前中國教育的不公平,加大了社會貧富差距,教育成為和住房、醫療、養老保險一樣附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負擔。每年都有媒體報道,多少家庭為孩子上大學交不起學費而發愁,全國又有多少貧窮孩子無法享受義務教育……我想起少年時代我們歌唱的歌曲《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歌中唱到:“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們的學習多么快樂,春風吹拂五星紅旗,彩霞染紅萬里山河。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家家的孩子都去上學。”這是我們的理想,直到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還沒有完全實現。
首先分析中國教育不公平產生的原因是教育產業化的提出。9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教育產業化,是單純的財政視角改革。我個人反對教育產業化,教育是公益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應由國家財政按GDP的4%支出,而絕不是按照產業化的模式、商業化的模式運作。
中國教育不公平的現狀在近二十年尤為突出,國家如何才能實現百年大計,如何才能培養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多少家長為了孩子能夠上好學校,接受好教育而絞盡腦汁,托關系,走后門,而這種風氣在升小學、小升初、中考擇校上達到極致,達到頂峰。而多少工人、農民的孩子,由于家貧,沒有關系,沒有錢買輔導資料,沒有擇校的機會,而失去接受好教育的機會,這是教育不公平的另一個方面。
現在的應試教育,最重視的就是分數,而不是德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盧梭指出:“成長即教育。”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的特長、愛好、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身心健康發展,實現馬克思所講的“教育促使人全面發展”,這就是教育的最高使命!
在全社會急功近利、極端浮躁的情況下,校園也不是凈土,而是成為名利場:追逐分數,追逐升學率。在高考指揮棒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成為事實上的權力部門,這種權力關系使得整個基礎教育系統異化為應試機器,高考指揮棒已成為事實上的“權杖”。教師課堂上不好好教課,課下補課收費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我的記憶中,教師應是清廉公正,為人師表;而現在的時代,教育界潛規則比比皆是,這又能培養出什么人才呢?
中國教育的改革已到了關鍵的時刻,改革的道路任重道遠,改革的宗旨是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考招生制度并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高考加上中學期間的所有學業的綜合評價,即包括德育在內的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這是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由此,我們可以分析為什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人才輩出,科技不斷創新,不斷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關鍵的原因就在于美國教育知道如何選拔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我想起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思考吧,我們的教育和世界上最先進國家的教育相比,差距在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要改革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制度。要增加學生中學期間的學業綜合評價及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學生選修課程,改變現在的文科學生不具備科學精神,理科學生不具備人文素養的現象,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要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即不以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不把學生和教師捆綁在應試教育的戰車上,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打破應試教育的怪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要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真正解放廣大教師和學生,使青少年快樂學習、自主學習,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而這也就涉及學生教科書內容編排,尤其是數理化教材。中國的中學數理化課程是全世界難度最大的課程。過去,大學的課程大多被挪到高中教材中,學習內容高度濃縮,這是一種揠苗助長的做法,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無法消化學習內容,厭惡學數理化,甚至產生厭學心理。而國家目前最需要的是科技創新人才,超前培養模式違背了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如何遵循教育學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青少年快樂學習、自主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教育專家、教材編寫工作者、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其次,要破解小升初的難題。打破利益格局,取消名校辦的民辦學校,將其回歸到單純的公辦學校或單純的民辦學校。另外,要保證所有學生的就學權和選擇權,取消推優生和特長生,取消共建校的制度,轉變義務教育資源的配置模式,保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政府要帶頭遵循《義務教育法》,把公辦學校辦成真正的普惠性學校,對真正的民辦學校開放市場競爭,打破教育形式單一的格局。
最后,進行中考的改革。取消擇校制度,取消共建校制度,打破潛規則,取消條子生,實現中考按考試分數錄取,并參考初中三年學業綜合評價。科學的評價體系絕不是“一考定學校”這種簡單的考試方式。
進行小升初、中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出發點是社會公平,這是全方位的思考,包括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絕不是制定的政策為特權階層服務,有悖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
小升初、中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宗旨是為了回歸教育的本質,使教育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保障教育權,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無序競爭的犧牲品,而是想方設法成就每一個孩子的讀書夢。
【參考文獻】
[1]馬利琴.挫折教育:用逆境培養最優秀的孩子[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9.
[2]克里斯托弗·K.納普爾.高等教育與終身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伊朗]S.拉塞克,[羅馬尼亞]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李祖超.教育激勵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7]勵雪琴.教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德]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4.
[10]林格.好父母:青少年成長與素質教育現用現查[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