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雙
【摘 要】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新疆內職班教育正處在大力發展階段,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本文就新疆內職班學生進入內地后所面臨的生活、學習中的不適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為提高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新疆內職班 適應性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 解決策略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于內地,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教育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此,國家在天津、遼寧、上海等9個東中部省(市)的中等職業學校舉辦內地新疆中職班,重點培養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煤化工、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畜產品養殖與加工、紡織與服裝加工等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然而,這些少數民族學生由于脫離了原來的社會環境,生活學習的空間、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他們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因而,關注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狀況,分析這一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找出有效解決途徑,是目前辦有新疆內職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問題
(一)生活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分析
1.漢語交流存在一定困難
少數民族內地班學生基本從小就生活在本民族語言環境中,多數學生到內地讀初中、高中以后才開始學習漢語,漢語只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少數民族內地班生源大學生從一個熟悉的語言環境進入到一個相對陌生的語言環境中,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便是語言交流障礙。對于多數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漢語水平有限,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尤其是與其他同學的漢語口語交流存在一定困難,使得他們不敢在眾人面前從容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在較為熱烈的場合不能做到準確的表達,或是因為害怕同學的取笑而通常選擇沉默。長此以往,這種狀況導致最終的后果就是,在校園內,他們平時不愿與其他專業、班級的同學交流,多數時間是與本班的新疆少數民族同學在一起,這樣一來他們雖然身處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比較發達的城市,卻并沒有融入這里的生活,更談不上適應與學習了。
2.生活習慣差異較大
新疆與內地的生活環境差異大,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環境的較大變化容易造成生活中很大的不適應。新疆內職班學生從農牧區到城市,從氈房到樓房,他們對生活環境的改變表現為明顯的不適應。再加上飲食的差異,有的學生在飲食上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
另一方面,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基本上都信仰伊斯蘭教,在飲食上有嚴格的要求,很多學生需要單獨使用的器皿,不允許其他同學將非清真食品帶回宿舍食用,在齋月里只能在日落開齋后和凌晨閉齋前吃飯。到內地以后,與其他民族學生的接觸增多了,有時會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矛盾。
(二)學習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分析
1.對學習環境的不適應
大多數新疆內職班學生一直以來熟悉的是:民族學校、少數民族同學、維語上課語言。但是后續的新環境無論在氣候、生活習慣還是教學環境等方面,都讓他們感到諸多不適應。在來到內職班之前,他們的同學、老師基本都是新疆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后,校內同學以漢族學生居多,老師更是幾乎全為漢族。這種學習環境與之前差別巨大,他們一時難以適應。
2.對學習方法的不適應
由于內職班專業課程多,學習任務重,并且學習內容日趨專業化,當這些學習負擔擺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們面前的時候,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突破重圍的關鍵。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主要體現為學習方法的掌握問題。這就要求這些內職班的少數民族學生們能夠恰當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內職班學生的漢語水平不高,影響他們思考問題、理解相關專業知識,面對漢語課本和晦澀的專業知識,不知道如何學習,學習沒有系統的安排,具體表現在學習沒有計劃、無法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跟不上教師的課堂節奏、無法及時摸索到適合自己學習的適當方法。
3.對考試形式的不適應
據調查,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初中期間接觸最多的考試形式就是試卷,大多還都是維語。但是進入內職班后,新增科目繁多,考試形式靈活,這讓他們在短時期內難以適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口語考試的時候常常顯得手足無措,還有一些專業考試和理科課程的考試更加讓少數民族學生在備考的時候感到困難重重。探其原因,除了學習內容的復雜和困難、考試形式多變等因素之外,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熟練程度,特別是專業漢語水平較低,導致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充分地準備考試。
二、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適應性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加強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關心
內職班大學生遠離父母,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比較大,并且大多數學生由于語言障礙,不善于表達,因此,要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關心他們的生活,使他們體驗到家庭般的溫暖。學校要為新生安排專門的同學來提供引導和幫助,及時了解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困難。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要深入了解其家庭情況,及時通過“綠色通道”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學期中遇到新疆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時,在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下,要積極為他們創造歡慶節日的條件,使他們在學校感受節日的氣氛,體驗家一樣的溫暖。
(二)完善新疆內職班教學模式
由于文化基礎和語言的原因,新疆內職班學生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為了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組織一些校內漢族同學開展“一幫一”活動,安排成績好且有耐心的同學為他們做單獨的學習輔導。對于英語、計算機等基礎薄弱的課程,學校可以為他們單獨開課、個別補習,為他們在英語口語、聽力和計算機的實際操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式靈活、內容針對性強、實用的教學方式深受新疆內職班學生的歡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帶動了對其他課程的學習。
(三)完善新疆內職班管理措施及制度
對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僅有熱心的幫助是不夠的,他們仍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和淘氣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對于他們的不良行為要及時進行約束和制止,要有嚴格的管理。學校要在規章制度的執行上取消以往的特殊待遇,杜絕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因此而產生的無視學校紀律的觀念,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考慮自身行為的約束和對他人的影響等行為。
(四)積極開展新疆內職班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文化含義,不同的社會組織構成和法律、制度規定,不同的社會利益要求和生活準則,不同的社會規范和社會管理方式,以至于不同的社會主流觀念體系和人際關系特點,都是制約或規制人們如何思考、理解和解釋社會事象的條件。”因此,要解決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就要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和干預。其次,還要通過團體咨詢的形式,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再次,要幫助新疆內職班少數民族學生從低年級開始進行學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規范,合理地安排大學生活,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避免他們失去發展方向,產生不良的情緒,要積極主動地引導他們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小結
新疆地理位置特殊且政治環境較為復雜,對新疆青少年的教育關乎新疆的穩定與發展,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相關高校應從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入手,促使新疆內職班學生盡快克服生活學習中的不適應問題,促使他們全面健康成長,將他們培養成為新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 李炳煌.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關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03):105-107.
[2]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