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紅
摘 要:誠信的心理機制主要包含誠信認知、誠信心理需要與動機激發、誠信行為與意志作用、誠信行為的信息反饋和認知重建四個方面。針對誠信產生的心理機制,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提出建議:樹立主體性誠信教育觀念;傳遞誠信知識和誠信價值,推進大學生對誠信的認知與認同;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大學生的誠信動機;鑄造誠信意志,樹立誠信信念;建立褒獎機制,強化學生誠信行為。
關鍵詞:誠信;心理機制;品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249-02
所謂誠信是誠實和信任的結合,誠實主要是個體的德行或品質,包括不欺人和不自欺;信任則指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預期的關系或行為方式[1]。總體上看,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誠信素質是積極向上的,但在部分學生身上也存在不誠信行為,比如考試舞弊、論文造假、貸款不還、偽造假證書和文憑等。大學生誠信缺失,嚴重擾亂了高校有序的教學和生活,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秩序帶來了極大損害。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誠信教育,促進大學生誠信品質養成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對誠信的心理機制的透徹分析是探索有效教育的基礎。
一、誠信的心理機制
誠信心理機制是個體產生誠信心理的依據,是引導個體誠信行為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及其相互關系的統稱。誠信心理機制作為一個有機系統,主要由認知、需求與激發、意志、平衡與反饋等多個過程組成[2]。依據其產生的依次順序,可劃分為四個不同階段。
(一)認知階段
認知過程是指面對與誠信有關的新刺激要素,個體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動態過程。該過程主要包含知覺、激活、選擇、內化四個過程。知覺是指將具有代表意義的誠信知識和信息傳遞到大腦中,進而形成有關誠信的表象。激活就是將原有的認知結構喚醒而進入覺醒狀態。選擇是被喚醒的認知結構在“工作”狀態下,有選擇性地吸收或者篩選某些信息,這一動態變化過程與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刺激物的特點、個性等有很大關系。內化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將與誠信相關的新刺激要素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融合,產生新的誠信認知[3]。
(二)心理需要與動機激發階段
在誠信的心理認知的基礎上,個體經過篩選形成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個體產生誠信行為的內部驅動。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發展的,只有低層次需要獲得滿足才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誠信需要屬于自我實現需要的范疇。個體的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才會產生高級的誠信需要,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心理需要是個體產生行為動機的內在根源,誘因則是動機產生的外在條件,只有內外條件兼備,誠信需要才轉化為誠信動機。肯定誠信的重要性并推崇誠信的環境、執行誠信行為后獲取預期或超出預期收益或實際利益的價值體系等外在條件促進誠信需求向誠信行為的有效轉化,外在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誠信品質的培養。
(三)行為產生和意志作用階段
誠信動機產生后,會推動個體做出誠信行為。主體踐行誠信行為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如由于工作條件差、環境復雜而引起的信心不足;由于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使人措手不及而產生的驚慌、彷徨等消極情緒;已經放棄的動機、目標重新出現而產生新的誘因以及不健康輿論的譏諷等等。在這些情況下,就必須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機智,迅速分析、判斷困難的性質,確定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策略,從而實現所做出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誠信行為就是一種意志行為。
(四)信息反饋與心理平衡階段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理活動過程并不會隨著行為的結束而終止。在主觀意志引導下的誠信行為終止后,主體心理活動會進入下一個新的心理階段,即對誠信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的階段。主體通過外界反饋及自我認識,對誠信及自身的誠信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并實現了新的平衡,主體對誠信的認知也會在心理變化過程中得以提升和完善。
二、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
對誠信心理機制的解讀,可以清晰地理解誠信行為得以產生,并維持一貫性的基礎和條件。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必須遵守誠信品質形成和發展的自身規律,全面分析和掌握誠信品質形成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及對應的要求,以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道德行為。
(一)樹立主體性誠信教育觀念
誠信品德的形成是個體主動、積極內化的產物。可以說,誠信品德的培養重點在于充分發揮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到品德形成的過程中,對外部教育積極消化并內化為內在品質。反觀當前德育教育體系存在的缺陷,尤其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將學生視為容器,忽視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心活動和參與德育實踐的需求,嚴重影響并大大降低了德育效能。
誠信教育必須樹立學生主體的教育觀念。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誠信教育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同樣也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主動接受外部教育影響并結合自我教育實現內化的過程。其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誠信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摒棄過去那種“一講到底”的單向灌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與社會實踐,勇于表達自身的需求和觀點,實現教育雙方的平等交流,并且在改進道德教育模式的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
(二)傳遞誠信知識和誠信價值,推進大學生對誠信的認知與認同
提升大學生誠信道德認知水平是培養其誠信品質的基礎。依據大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推進和提升大學生誠信認知能力:第一,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的教育價值。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文化中關于誠信道德的內容博大精深,孔子、荀子等先哲都對誠信這一基本道德品質做出了精辟的闡釋。因此,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來加深大學生對誠信的理解和重視。第二,從個體的成敗經驗角度提高大學生對誠信的認知程度。誠信是個體成功的關鍵性條件。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證明成功者的成功與他們具備誠信品質密不可分;而言而無信的人最終無法取得預期的成績。所以,大學生必須對誠信的本質有深刻的理解,意識到誠信是為人之本,也是建功立業之根基。第三,從社會大環境對誠信品質的需求和要求上,提升大學生對誠信問題的重視程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商品交易為基礎的,信任是維系交易活動的重要橋梁,也是支撐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旦失去了誠信這一基礎,就無法保證市場經濟交換活動的健康運轉,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進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帶來負面影響[4]。大學生只有形成對誠信的理性認識,樹立理性的誠信觀,才可能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諾必踐。
(三)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大學生的誠信動機
大學生對誠信品質的內在需求是驅使其建立誠信認知結構并轉化為誠信行為的根本動力。依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如果大學生連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滿足,談論誠信是不現實的。大學生的一些失信行為如考試作弊、獎助學金評定中弄虛作假等大多與其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滿足有關,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誠信行為也就缺乏動力。需要層次理論啟示我們,誠信教育完全可以以學生缺失性需要為突破口,一方面,教育者應了解學生的缺失性心理需求狀況,并幫助學生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進而提出更高層次的誠信需求;另一方面,對學生個體的非誠信行為教育者應結合學生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需求尋找原因,利用滿足合理需求的方式來糾正非誠信行為或動機。
此外,教育者應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包括全社會良好的誠實守信氛圍,教育者以身作則,學校對誠信的鼓勵和推崇,對非誠信行為的嚴厲制止和批評等,促使大學生誠信需要轉化為誠信動機。
(四)鑄造誠信意志,樹立誠信信念
大學生在內化和執行誠信動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干擾,如果大學生不能抵御這些干擾,輕則帶來情感的波動,重則會引發道德意志的缺失,從而使誠信認知向誠信行為轉化受阻以及誠信行為的終止。因此,在誠信品德培養的過程中,應防止大學生情感或意志方面出現的異樣,以保證知向行的順利轉化及行為的有序完成。
要擁有頑強而執著的意志,就要有堅定的誠信信念。信念堅定,行為才堅定、一貫。誠信信念是以誠信認知、誠信情感和誠信意志為基礎的。大學生只有樹立理性的誠信觀念,培養豐富而深厚的誠信情感,并在生活中練就堅定的意志,能夠經受外界的磨礪和考驗,才能夠逐步樹立起科學而堅定的誠信信念,進而引導誠信行為的產生。因此,在誠信教育過程中必須讓每個大學生都意識到:隨著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完善,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個人誠信檔案會逐步創建和公布,依靠誠信取得成績的現象必將成為社會必然規律,大學生應堅定地崇尚并踐行誠信。
(五)建立褒獎機制,強化學生誠信行為
大學生踐行了誠信行為后,我們應該考慮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鞏固和加強這一行為傾向,促使其長效化和常規化。個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是有限的,誠信行為若沒有外在強化也難以呈現出持續性、穩定性。在強調大學生自律的同時,高校誠信教育必須擁有相對科學和完善的績效考評機制,并在具體實踐中嚴格執行,對講求誠信的人給予肯定和獎勵,對拋棄誠信的人予以嚴格處罰,通過褒貶獎懲,規范大學生群體的誠信行為。
參考文獻:
[1]李萍.論日本人的誠信觀[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12(3).
[2]姜晶花.誠信心理的深層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3]宋玲、吳繼霞.誠信的心理機制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1).
[4]楊江水.道德養成規律與大學生誠信品質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