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總結了韓國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問題,并借鑒韓國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當前職業教育學校的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韓國職業教育學校 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
一、韓國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
(一)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早在1967年韓國政府就頒布了《職業培訓法》,特別要求要提高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實際操作能力,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培養以及在職培訓,資格標準,實踐能力,任用等有關事項。同時還規定在高等職業學校內設產業教育審議官來對教師指導學生在企業內實踐的工作進行專門的管理。1973年,韓國政府又頒布了《國家技術資格法》,同時開始執行國家技術資格測試制度。在該法律中嚴格規定高職畢業生及教授必須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高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必須在技能士一級和技能士二級的國家技術資格中合格,否則學校將不予向用人單位推薦該畢業生。
(二)明確的辦學目標定位
與韓國大學相比,韓國職業教育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要有比大學生有更強的技術應用性和職業適應性。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實際應用型人才,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教育和職業訓練使其成為某一專業領域內具有獨立從事職業活動能力的職業人才。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活動等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定位展開的。韓國專科大學的教學過程不是強調讓學生掌握整個專業系統或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偏重實際應用技術,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更為關注職業實踐等專業內容。職業教育學校所開設的專業領域非常廣泛,但主要是工程技術類和商業類等應用型專業。它們明確的目標定位是確保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三)嚴格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韓國政府從 1973 年開始探索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以勞動部為主建立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首先,將科學技術領域的人力資源分為科學家、工程師、現場技術人員三類;其次,對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和技工的技能將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據此建立了包括技術部分和商業部分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共覆蓋 550 多個職業工種。近年來,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韓國不斷修訂和完善技術資格標準,鼓勵企業和私人開發職業資格證書,推進職業教育和培訓與技術資格的緊密聯系,推動雙邊職業資格證書的互認。競爭激烈的國家資格證書考試,為職業教育的質量提供了保證。
(四)學校與企業緊密的合作
首先,韓國企業依據法律向職業教育學校捐贈器材并參與創建校內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踐練習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學校與企業在人員的交換上也非常頻繁,學校會定期聘請企業內專家為兼職教師到校內指導學生的實踐練習;同樣,企業也會聘請職業教育學校的老師到企業中為員工進行相應的理論培訓。同時,企業為專科大學的學生提供到工作現場實習的機會,幫助其形成現場工作的能力;而學校也會接受企業的委托培養計劃,對在職員工進行相關培訓,這個項目對許多不具備實力進行獨立培訓的中小企業來說尤為適用。
(五)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韓國政府于 1967 年頒布的《職業培訓法》,將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重點之一。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及在職培訓、資格標準、實踐能力、任用、報酬及身份保障等相關事項,同時還規定在職業學校內設置產業教育審議官來對教師指導學生在企業內實踐的工作進行管理。為了配合該法實施,韓國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援助之下,于1968 年 6 月成立了國立中央職業訓練院,及時解決了職業技術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以符合高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發揮職業教育在整個韓國經濟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二、韓國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但同時他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日新月異的國際發展背景中也在面臨一些嚴峻的挑戰,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
首先,盡管高就業率是韓國職業教育學校辦學成功的金字招牌,但同國際上很多國家一樣,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生的學生工資待遇仍然與四年制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待遇相差很多,且近年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兩者之間的差距有逐漸加大的趨勢。
其次,盡管韓國政府通過職業教育立法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但是仍然存在公眾期待不高的問題,難逃“次等教育”的命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無外乎是生源的原因,職業教育學校接收的都是升學考試中被淘汰下來的學生; 另外,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的工人在升職、薪水等方面受到的一系列不公正待遇的現實更加劇了這種狀況。
三、韓國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學校改革的啟示
(一)明確職業教育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并不是十分準確,導致了專業設置出現錯位的現象,一些高職院校忽略了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盲目地追求高層次的教育模式。這些錯誤的辦學理念使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走了很多彎路。而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的辦學思想則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畢業生實際技術的運用能力。專業根據地區發展實際需要而設置,課程內容精練適用,結合科技發展不斷補充最新內容。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辦學理念,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做出一個恰當的定位,進而根據當前的技術發展和行業特點設置更加靈活實用的學制;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專業、開發課程;在教學上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舉辦的職業教育學校一方面由于多方辦學、多頭管理,造成學校布局不合理、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嚴重,致使學校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管理人員大多來自教育管理部門,他們對普通學校的管理有著豐富的經驗,可并不適合對職業院校的管理。為了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亟須國家及政府主管部門制定職業教育學校管理與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實施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加強職業教育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自身素質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師資來源比較廣泛,體現出了職教師資隊伍組合的多樣化、人員結構的日益合理化的趨勢。但是,我國職業教育仍然缺乏規范的教師準入程序,使得師資的質量水平難以保障。而韓國專科大學的教師教育師資培養有一套規范的準入程序,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申請教師的人員除了必須經過教育學學習,還至少要有 3 年的專業工作經驗,且要求申請人員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因此,我國職業教育應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制定嚴格規范的教師準入制度,及時對在崗教師進行進修培訓,建設出一支高素質的職教師資隊伍。
(四)加強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學校的人才培養應當在自身條件完善的情況下,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要讓企業自覺地、主動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我國,區域性經濟發展的特征日趨明顯,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高職院校一定要依據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設置專業,以行業為依托來開發專業。應借鑒韓國職業教育學校“產學合作”模式的經驗,在合作過程中企業應積極參與制定教學計劃、專業設置等教學內容;要向學校提供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實踐指導教師;要向學校提供實訓實習場所等。同時,高職院校也應按照產業需求的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積極參與企業相關項目的研發,為自身發展尋找現實落腳點。
四、小結
韓國職業教育學校以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完善的職業教育法規和嚴格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為保障,為社會與企業培養了大量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應積極借鑒韓國的成功經驗,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余祖光.透視韓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05).
[2]范興奎,陳倩華.韓國高職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