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在我國大力宣揚古代音樂的文化背景下,禮俗音樂文化的發展對于我國整個古代音樂發展過程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禮俗音樂同時也是開啟整個古代音樂文化不斷進行創新的物質基礎。為此,筆者在文中對于禮俗音樂在我國古代音樂中的具體影響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中國古代音樂
我國古代音樂,主要是指1840年后中國逐漸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的音樂發展階段。主要包括我國原始社會音樂形式、奴隸社會音樂文化、封建社會音樂風格等。我國現有的古代音樂的理論基礎一共有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到了現代后轉變為七個,分別是Do、re、mi、fa、sol、la、ti。中國古代音樂的演奏樂器有鼓、磬、鐘、簫、管、篪、笙、琴、瑟等。
二、禮俗音樂
當前階段,禮俗音樂中的“禮”在古代音樂中主要是指社會基層中的下等人對于上等人的敬仰和聽從,故理解為古代音樂中的禮俗音樂中的“禮”不僅是古代社會音樂中一個關乎倫理道德的系統機制,還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連帶政治性和國家利益性的音樂體系。而禮俗音樂中的“俗”,主要是指古代生活中的下等人或者是生活在最基層的普通民眾之間自發形成的一種音樂文化活動。“禮俗音樂”主要是指古代生活中的民間自主產生出的具備禮節性質有制度性和儀式性的交往行為。“禮俗音樂”同時也是隨著人們舉行的各種各樣的禮俗性活動,來充分展示音樂自身涵蓋的內容,深入的體現禮俗音樂自身的多元化形式,以及經久不衰的音樂發展特性。
三、禮俗音樂與中國古代音樂之間的關系
當前階段,我國現有的古代音樂文化中各種各樣的禮俗音樂形式,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古代音樂賴以為生的主要音樂形式。這一系列的禮俗音樂形式,上可延續到我國古代各個國家中制定的各種的禮俗音樂制定,例如,良辰吉日、兇煞、迎賓、婚嫁等諸多的禮節。下可延伸至我國當代仍然沿用的各種各樣的地方特色風俗活動。例如,如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婚喪嫁娶等,全部都采用了音樂的融入。當前階段,音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儀式活動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要是沒有音樂,古代禮俗音樂活動是根本無法正常開展的。筆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中國古代音樂與禮俗音樂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關系。
以階級的角度分析禮俗音樂與中國古代音樂之間的關系:
當前階段,筆者運用階級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國現有的古代音樂中具備強烈的特色社會功能,筆者將這一社會功能簡單的劃分成為兩個階級段。分別是“原始社會階段”“階級社會階段”。
首先,我國古代音樂與其他民族的禮俗音樂是比較相似的。我國古代的音樂形式,主要是想要充分的反映我國古代當時階段的生活特質。為此,古代音樂自身具有比較顯著的綜合性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國現有的古代音樂主要是由當時推崇的宗教文化活動以及民族文化不斷發展而產生的。
其次,隨著我國古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積極發展的音樂文化背景下,我國的古代音樂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古代音樂也逐漸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相接軌。在進行互相交融的過程中,我國古代音樂漸漸被披上了一層關于政治性的禮俗制度的外衣。為此,就古代音樂文化發展歷程來說,我國古代音樂文化不斷健康發展的同時,還大力的推動了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最后,就音樂文化發展時間段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在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社會生活中出現音樂形式最早的,留存時間最長久的就是古代音樂中的禮俗音樂。同時,禮俗音樂與全球上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相比,禮俗音樂的發展歷程是最為特殊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國現有的古代音樂發展歷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形式相比較,是具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古代音樂并沒有實質上標準化的音樂形式,為此,它無法真正走向完全獨立性的音樂發展道路中。為此,我國音樂文化在這種現實的文化發展背景下,我國的古代音樂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我國禮俗音樂的發展載體,經過時間的歷練和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禮俗音樂。在禮俗音樂在不斷發展填充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到了我國古代的種種音樂制度化,還包含了古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凸顯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我國古代音樂逐漸成為我國現有的禮俗音樂中最不可缺少的內容。
在古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音樂活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儀式全部需要音樂的融入,以此來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同時,音樂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附禮俗儀式活動而存在。古代音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獲取了一種半自發、半強制狀態的波折的經歷。我國古代音樂在發展歷程中半自發、半強制的狀態,實質上是指音樂文化中禮,俗二者的特殊性決定的。古代音樂中的俗主要是指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的自發狀態,禮則以一種完全強硬的狀態影響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對于全面構建古代音樂文化形式來說,禮與俗各自占據著一半的重要地位。一部完整的中國音樂歷史,實質上就是一部完整的古代禮俗音樂的發展歷史。其中包含的社會生活中的音樂趨勢、音樂風格、音樂派別、音樂種類等多個內容的變化,這也正是古代音樂文化發展歷史中的真實反映。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古代音樂發展過程中的禮俗音樂,對于當今社會中的古代音樂形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四、禮俗音樂在我國古代音樂中的具體體現
在我國古代音樂發展長河中,禮儀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政治面貌經濟形態的體現。禮俗音樂中的“禮”其實質就是與我國古代國家政治體制密不可分的,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古代國家管理制度中最具威嚴性的制度。為此,在我國古代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禮俗性音樂是大力推進古代國家實現自身經濟健康發展、經濟水平平穩提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后代安康等內容的動力源泉。為此,在正常音樂發展過程中,主要都是通過國家中人民群眾的實際道德規范表現而反映的。在一定的特殊情況下,禮俗音樂會突破一定的限制,古代音樂為受限于封建統治的牢籠中的民眾提供可以釋放自身壓力的一種途徑。尤其是處于奴隸社會階段中的勞苦的人民。現代人們對于禮俗音樂中的“禮”的理解,可以主要分支為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比較顯著的道德反映。第二種則是人民自身發揮出內心客觀控制意識的能動性作用,使其可以表現出具有強烈制約性的音樂效果。為此,人們無論選用何種形式的禮俗音樂形式,都會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的影響。與此同時,禮俗音樂中的“俗”,字面意思上講,就是指從古代延續至今的一些地方的特色的風俗習慣。主要是一些時代變革中遺留下來的精神層面的音樂形式。古代音樂中的禮俗音樂主要是反應當時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音樂本能這兩大方面的內容。由于我們國家古代音樂在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革形成的,部分人運用文字的形式來記錄下古代的音樂,現代人再對于這一些有限的音樂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從中具體的了解古代音樂發展過程中呈現的規律。從古代音樂自身的角度而言,古代中的人們常常以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進行古代音樂的傳播,音樂比古代文字更加具有形象性,可以更加徹底的反映出當時階段中的音樂核心指向。
五、中國古代音樂發展中禮俗音樂所處的歷史地位和實際作用
隨著我國封建制度的瓦解,古代音樂中的諸多禮俗文化也不再具有昔日的風光。于此同時,禮俗文化也隨之不再具備一些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文化意義。首先,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瓦解的那段時期,來自西方歐洲國家的一些音樂形式得到了大眾的認可。音樂形式的相互雜揉造成當今現代音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物質基礎。古代音樂形式中的禮俗音樂也逐漸演變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性音樂。由于禮俗音樂自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發展音樂元素,不可能在一瞬間就全部消失或者滅亡,特別是活躍于我國地方民間音樂活動中的禮俗音樂,也會隨著民間禮俗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得到延續。在古代社會不斷發展進程中,禮俗是以整體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的,后來西方音樂等文化侵入中國,中國的音樂發展也開始呈現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民俗也隨之發展,在民間殘存的民俗禮樂影響力大大削弱,更無法對中國音樂產生較大作用,然而,與民俗發展相適應的思想精神,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中生存頑強,并且以猛烈的勢頭發展。要想真正深入研究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長河、必須需要對我國古代音樂歷史中不斷探究禮俗音樂的具體界定含義。以禮俗音樂的基本論點來作為研究古代音樂史的具體發展依據。禮俗音樂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現實傳播載體,中國古代文化同時也是禮俗音樂創新發展的主要途徑,二者之間的關系所謂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隨著我國古代音樂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盡可能多的參考借鑒一些關于禮俗性、民族性、社會性和生活性的一些音樂成果,以各不相同的音樂視角來具體分析禮俗音樂的未來發展趨向。通過對中國古代音樂中的禮俗音樂的深入研究,才可以更加深刻的表明出我國獨有的古代音樂的特色精神。
六、結語
綜上所訴,筆者在文中首先對于中國古代音樂以及禮俗音樂的定義進行了簡單的定義。其次,對于禮俗音樂與中國古代音樂之間的關系分三個層面來進行劃分,同時并對禮俗音樂在我國古代音樂中的具體體現的相關內容進行細致的闡述,最后對于中國古代音樂發展中禮俗音樂所處的歷史地位和實際作用進行了綜合的評定和分析。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不可以任由古代音樂中的禮俗音樂文化不斷弱化,也不可以一味地否定禮俗音樂的發展作用,我們需要保持對于中國優秀古代音樂的繼承發揚,結合禮俗音樂的文化內涵,進而最終實現中國音樂文化的健康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吳丹.禮俗音樂在中國古代音樂研究中的定位[J].北方音樂,2014,(12).
[2]柏互玖.中國古代音樂史撰述相關問題探析[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03).
[3]陳劍一.儀式音樂中的古代禮俗音樂[J].文藝研究,2007,(10).
[4]郭樹群.關于中國音樂文化史定位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15,(04).
[5]高文厚,孫靜,王藝.作為創新之路的中國古代音樂[J].人民音樂,2008,(02).
[6]羅原.關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現狀的若干思考[J].音樂探索,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