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政一
摘要:隨著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現有的教學體制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階段的需求,聲樂集體課是改革的重點方向。由于大多數高校的聲樂集體課都在實驗的初級階段,因此難免遇到很多問題,如何有效的提升聲樂集體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是改革的重點。為此我們全面分析聲樂集體課相比于傳統教學的優勢,并探索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實踐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集體課 教學策略 實驗分析
聲樂集體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隨著音樂教育理念以及社會對聲樂人才的需求的轉變,在新時期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演唱技能,還需要有扎實的教學能力和理論知識,從而適應越來越激烈的人才競爭市場。聲樂集體課結合了師范類聲樂專業的特點,對于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演唱技巧有著雙重培養的效果,轉變了傳統的單一化的知識和技能教學,抓緊的向綜合性的文藝學科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聲樂教學的規范性,完善了學科教育體系。
一、聲樂集體課對聲樂教學的作用
(一)提高教學效率
盡管學生在剛入學時基礎差異很大,但是在實際的課程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一致。由于面對的學生數量較多,教師通過聲樂集體課能減少重復性勞動,例如很多基礎性的課程和集體曲目的練習會節省大量的時間。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在聲樂課上的投入時間,在集體課上一方面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從其他學生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另外聲樂集體課的氛圍較好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無論是上臺表演還是教學都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很多師范類的學生必須要求他們多上臺表演,多在集體面前展現自己,克服心理素質上的不足以及放不開,從而有效的鍛煉學生的能力。在聲樂集體課中能營造良好的表演氛圍,特別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鼓勵學生多演唱和表演,在大家幫助下發現自身的不足,不僅僅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還能夠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三)提高學生的知識面
在聲樂教學方面,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唱法、聲樂審美以及聲樂發展變化歷史,還需要掌握聲帶保護、心理分析和治療等知識。但是傳統的一對一教學課時太少無法對這些知識系統的講解,在聲樂集體課上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這些知識和方法,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聲樂集體課由于增加了課程,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講解這些方法和技巧,從而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把握
在聲樂集體課教師也是一邊唱一邊講的,這種“講中唱,唱中講”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向學生展示基本的演唱技巧和方法,例如呼吸、共鳴以及表現等;另一方面也能夠及時的發展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學生有不同的地方可以當場提問,容易找的學生面對的共性問題。因此能夠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握,且這種教學形式和師范類學生未來工作的形式相近,能夠起到一定的先導作用,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
二、提高聲樂集體課的實踐措施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要想充分的發揮聲樂集體課的優勢就必須正確的理解“集體教學”的概念,在過去的聲樂集體課教學中教師往往簡單的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就是帶著學生集體上課,讓學生共同演唱或者挨個發聲練習演唱,然后逐一的了解學生的基礎和技能學習情況,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對聲樂集體課的理解不能只是片面的,必須改革思想加深對聲樂集體課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可以通過自有組成團體的方式構成演唱小組和觀摩小組在聲樂集體課中互相討論和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聲樂集體課還應該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通過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耐心的回答學生的問題,形成一種良好的探究式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從而充分的展現出聲樂集體課的優勢和價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例如傳統的一對一教學中往往是“讓誰唱誰唱”的形式,而到了聲樂集體課中就變成了“誰想唱”,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采用趣味性的集體游戲鍛煉發聲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改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聲樂集體課開設時間段分析
在新生入校前往往經歷過了一段時間的聲樂練習,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其演唱的技巧、方法、理論等多種多樣,且水平良莠不齊。教師教法的不同使得學生各種唱法都有,而且還有其他專業考進來的學生,別說技巧,連嗓子也沒有。有的是有嗓子沒技巧,有的有技巧沒嗓子,條件不一,程度不同,但是學生在聲樂表演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很多共性和基礎的問題,聲樂集體課的開展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因此聲樂集體課很適合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面對聲樂教學的很多基礎性問題進行處理。關于安排時間的分析,一般認為是一個學期就可以了。去掉學生軍訓的時間剩下約15周,每周2課時,共計約30個課時進行集體課,并對大班進行分組,每組控制在10人左右。并在聲樂集體課中解決很多共性和基礎的問題,為后面的小班授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的內容基本包含了共鳴介紹、唱法特點分析、呼吸方法、歌唱器官介紹以及常見問題等。在理論課的基礎上加入實踐發聲練習作為輔助,確保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當多的實踐教學證明,在大一年紀開展聲樂集體課是行之有效的,并有著顯著的優勢。
(三)合理安排分層教學
一個大班有幾十個同學,這些學生的基礎能力各有不同,音樂接受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也各有差異,同時也表現出了多層性和多樣性的音樂素質。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從而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如何在聲樂集體課中安排分層教學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能力和基礎合理的分組,總體的教學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在個別環節中表現出一定的針對性,充分的尊重學生的能力,布置適合該小組的任務和問題。例如課上練習一道必唱的曲目,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集體講授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練習、實踐并反思演唱方式、氣息運用以及音樂理論的應用,全面的掌握學習特點和風格。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后開始分組分水平的指導,結合小組的水平給予不同難度的任務和作業。
(四)面向集體教學過程的個別指導
在聲樂集體課中同樣不能忽視個別指導的意義,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完美的,聲樂集體課必然會缺少一定的針對性,畢竟每個學生的態度和能力不一樣,分層教學也無法完全的忽視這些問題。那么如何在聲樂集體課中進行個別指導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心觀察,分析學生的音域、音色和嗓音并記錄,既要突出聲樂集體課的一致性和集體性,又要突出個別輔導。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大膽的嘗試較難的技巧和曲目,對基礎中等的循序漸進的給予引導,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切不能打擊他們的信心,鼓勵他們打好基礎。并善于培養和鼓勵尖子生,給他們獨唱和領唱的機會,并給予超綱的訓練和指導,讓他們起到班級領頭人的作用。激勵集體,并關注個別是聲樂集體課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并在聲樂集體課中注意交流互動,鼓勵學生討論,對于歌曲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現和氣息運用等抒發自己意見,充分發揮集體和個人的雙重力量,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之,全面的實現并優化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過程,特別是對很多剛剛實驗實行該教學模式的學校更加應該注意到這一點。本文從教學觀念上和教學實踐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為聲樂集體課的開展和實施提供了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時霞.深入淺出 寓教于樂——素質教育指導下的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之管窺[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1).
[2]蒲濤.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嘗試淺——談高師一年級第一學期聲樂集體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1,(02).
[3]羅中一.從我國30多年美聲唱法研究文獻看聲樂教學理論之構建[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4年.
[4]郭宇.高等院校音樂劇人才培養(本科)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5]李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初探[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6]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