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冉

摘要:民族五聲調式中,為了豐富調性,常通過加入偏音和使用借字等手法將調式轉換。這種轉調的情況在中國民歌中經常出現。同時,轉調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音樂理論家趙宋光稱其為“無變凡轉調”①,就是所謂的混合調式。本文主要通過對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調性分析,簡述中國民歌中的這一調式。
關鍵詞:陜北民歌 調式 混合調式 《三十里鋪》 名歌記譜
民歌的產生發展與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等諸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論文主要分析的曲目《三十里鋪》是陜北民歌。陜北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勢和歷史條件,成為了有諸多“歌種”的地區——包括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陜北套曲、二人臺等等。其中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民歌的調式也是復雜多變的,如陜北民歌調式以征調式和商調式居多,也有一些混合性質的調式。
一、簡述混合調式
關于什么是混合調式?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將其稱為“雙重性調式性”的游移調式。音樂理論家趙宋光在《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稱之為“無變凡轉調”。就是說四聲音階總會對五聲音階中被忽略的音級有所暗示,而被暗示的這個音級實際上并不存在,但是卻讓人覺得它有一定存在的可能。這時出現被忽略音的小二度的音時,給人感覺音列發生了變化,但是“借字(變凡)”沒有發生。這種聽覺上模棱兩可的感覺就是“混合調式”。“混合調式”存在于四、五度關系調中,這是由于四、五度關系的調音列最相近,最容易產生調性的游離感。
二、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分析
《三十里鋪》是陜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曲目,這首曲子在調式上存在一定分歧,有人認為是C宮系統宮調式、有人認為是F宮系統徴調式,也有人認為是混合調式。以下是筆者對樂曲的分析。
譜例1是由“啟”“承”“轉”“合”四句構成的。
其中,“啟”句(1~4小節),由兩個樂匯組成(第1、2小節是第一個樂節,第3、4小節是第二個樂節 )。其中,第一個樂匯中連續用了兩個大切分的節奏型,而第二個樂節改用了一個小附點和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型,造成了旋律樂句的結束感;黎英海在他的《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中說:“在五聲音階調式中,各調式的特征音級都和宮音及角音有關系,尤其是宮音所在的音級是最基本的特征音級。宮音常常是被所有調式強調的。”②,譜例1“啟”句,旋律中只出現四個音,分別是c、d、g、a,沒有出現大三度音程關系,根據調式唯一大三度無法判斷調式。但是根據黎英海的觀點——民族五聲調式中強調主音以及不強調偏音,判斷旋律的主音是c,“啟”句的落音是G徴音。
這首曲子的調式從整體看是從G徴到C徴調式的轉調,屬于不同主音相同調式的轉換。前兩句的調式是G徴為主音的五聲調式,第四句通過借字轉到C征調上。第三句最終解釋為調性游離后落在G征調。
三、民歌的記譜
中國民歌的記譜常常是沒有調號的,而中國民歌中常用的五聲調式,常常避免出現需要添加變音記號的音,從而造成旋律轉調后非專業人士很難識別其是否是轉調的現象。正如譜例1中所示,旋律中出現轉調(從C宮轉到F宮),但是由于沒有出現明確的表示轉調的標記,從譜面上看仍然是C宮系統調式,這就使得民歌的調性存在爭議。
當旋律轉調調性明確時,這種爭議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轉調處明確此處轉調了——加調號,就可以避免這種不必要的爭議。當然,本文所說的混合調式情況除外,因為混合調式就是有雙重色彩的調式游離,即使有調號,調式色彩仍然是游離的。
四、結語
中國民歌調式色彩豐富,混合調式作為其中的一種特殊現象所產生的調式游離豐富了旋律色彩的變化。本文主要通過對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分析,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這一混合調式。如果民歌旋律中出現區別于混合調式的明確的轉調,則應該通過增加調號的方式明確其調式調性。
民歌的調式一直是受人爭議的,民族音樂中雖然民歌中出現這種混合調式的情況較少,但是我們亦不可忽視它在中國民歌中的重要性。
本文分析的《三十里鋪》是陜北民歌,但是并不是說混合調式只存在于陜北民歌之中,其它許多地區也都存在這一調式。
注釋:
①趙宋光在《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一書中解釋“變凡”與借字相似,是民間藝人對半音變化的一種稱呼,表示調式音列改變,主音不變,也稱之為“同主音轉調”。而“無轉調變凡”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是因為四音階總會暗示一個被忽略的音級;暗示了所以讓人覺得有它,省略了,所以實際上沒有它。
②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參考文獻:
[1]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
[2]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王克文.陜北民歌藝術初探[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