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健 徐榕
摘要:提及浪漫主義時期標題性鋼琴音樂套曲的創始人,眾所周知當選德國音樂家舒曼。舒曼不僅開創了標題性的鋼琴套曲,同時將這種具有典型性的音樂體裁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在舒曼大量的音樂作品中,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當屬《狂歡節》。本文將對這部作品中標題上的大膽創新以及音樂思想中體現的雙重性格等要素做簡要分析。由此能夠窺探到,舒曼對整個歐洲標題性鋼琴套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這種體裁在鋼琴藝術發展史上留下了獨特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舒曼 鋼琴套曲 《狂歡節》 音樂形象 音樂風格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國作曲家舒曼。他的音樂作品中不僅處處閃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因充滿濃郁的個人風格而獨樹一幟。舒曼的音樂作品與創作風格在繼承了古典主義風格與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大膽創新,最終打破陳規,并且對后來的音樂創作活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舒曼的音樂創作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的成功,與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家庭情況、精神思想等各方面有極大關聯。舒曼是在古典主義音樂與早期浪漫主義音樂,如: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音樂熏陶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音樂家。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民族獨立運動逐步發展、壯大,隨著民主運動的火熱開展,德奧地區的音樂家們逐步發展由貝多芬、舒伯特等人開創的浪漫主義音樂,并且這新一代的德奧音樂家將浪漫主義音樂推至鼎峰。作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的作品處處洋溢著澎湃激情,充滿著浪漫的幻想。舒曼不僅追求音樂中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同時追求用抽象的音樂表達形象具體的現實世界,追求舒曼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因而舒曼的創作思想中始終強調音樂情感這一音樂活動的終極意義。同時,從標題音樂《狂歡節》塑造的音樂形象、表達的音樂本體、彰顯的音樂風格等多方面都能夠把握舒曼個性化的音樂語言。
舒曼從小的生活經歷賦予這位作曲家極強的想象力,同時,抱著一顆愛音樂的心,他渴望擁抱音樂。在種種急切心情的驅使下,他的手指因過度練琴而產生嚴重的病理問題,這一現實更進一步激發了他的音樂創作能力。舒曼刻苦研讀樂譜,在不斷吸收前人作品風格技術的基礎上,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最終創作出標題性鋼琴套曲這種獨具風格的音樂體裁?!犊駳g節》這部作品不僅在題目上具有強烈的實際意義與幻想寓意,而且舒曼在創作本樂曲時身邊環繞多種感情線索。舒曼需要借助豐富的音樂形象來表達自我,表達渴望打破腐朽舊文化的心理活動。舒曼的音樂創作活動起始于鋼琴音樂寫作。舒曼《狂歡節》這部鋼琴套曲中運用了舒伯特聲樂套曲的結構原則,通過將多首具有獨立形象的、賦予標題性的小品連貫而成一套統一的音樂作品。套曲中的21首作品充滿著炙熱的情感、生動的形象、富于氣質的旋律、多變的和聲織體,這些都成為舒曼追隨者不斷挖掘的典型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特征。舒曼的精神思想狀態與性格常常是對立矛盾的,因而在他的鋼琴作品常常能夠撲捉到他雙重性格矛盾的音樂語匯。但是要強調的是,舒曼的這部鋼琴套曲雖然強烈的表達了自我,但是音樂也是對現實庸俗藝術及封建思想的批判和諷刺。
舒曼《狂歡節》的寫作時期正值社會經歷新舊文化交替時期,因而我們能夠從這套鋼琴作品中感受到強烈的戰斗精神。同時,這套鋼琴音樂誕生于舒曼創作最具活力、最為鼎盛的時期。需要指出的是,套曲內每一首作品在標題性與形象性上刻畫的入木三分。眾所周知,標題性是浪漫主義音樂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舒曼音樂的標題手法與傳統標題作品并不相同。舒曼在標題音樂的創作中是與眾不同的,這不僅體現在舒曼音樂標題中濃厚的文學功底,而且標題音樂中還展現出舒曼對于各種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細致刻畫。再者,舒曼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對現實人物與虛幻人物的獨特結合創造過程中展現出作曲家先進的音樂思想。
鋼琴套曲《狂歡節》由二十一首鋼琴小品組合而成,整部作品展現出多樣的旋律線、獨特的節奏設計、豐富的和聲設置、簡潔的結構框架,這些特點全部指向舒曼鋼琴音樂創作的個性化。舒曼不僅能夠用精細變化的旋律線條勾勒刻畫出美輪美奐場景、各種不同的形象、讓人驚嘆的人物等,而且能夠使用簡單獨特的節奏設計突出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犊駳g節》在作曲家設置的富于浪漫色彩、簡潔質樸的和聲織體中,再揉合不同的伴奏織體型,通過大量和聲進行中的意外性進行塑造出曼妙的藝術效果。同時,在舒曼《狂歡節》中的二十一首作品,作曲家追求每首作品結構的精致簡潔,而且作曲家不斷運用精妙的技巧來豐富音樂的畫面,使聽者不會感覺曲式單一而枯燥。
舒曼《狂歡節》中展現的音樂語言是巧妙的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全面融合,在音樂中即體現出古典主義的嚴謹,又表現出浪漫主義的情感。舒曼將現實中的自我與幻想中的自我相結合,這兩種性格共同滲透在鋼琴套曲《狂歡節》中,將音樂中的虛幻性表達的淋漓盡致。同時,作曲家除了在樂曲表面表達出其追求的思想外,還使用音符來代替字母達到一種暗含字謎的隱喻性,將音樂中的表面性與隱喻性做雙重表現。舒曼對這套鋼琴作品的種種的處理將其與眾不同的音樂語言與個性化的音樂風格表達的淋漓盡致。
鋼琴套曲《狂歡節》取材于歐美地區的狂歡活動,是舒曼標題性小品組曲中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所謂 “狂歡節”又稱“嘉年華會”,這種活動最初源于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這個節日起初盛行于歐美地區,源于一種古老的農業儀式,與自然界死而復活的主題有關。后來逐漸演變發展在世界多個地區與國家都會舉行狂歡節活動。世界各地雖然由于文化的不同,狂歡節會在形式、風格上略有不同,但是內容均圍繞冬天的逝去與春天的開始展開。在狂歡節期間,各國各地區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晚會、化妝晚會、巡游活動等等,營造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
舒曼的《狂歡節》創作于1834-1835年間,描寫的德國狂歡節的最后一天,音樂拉開了一場盛大的假面具與化妝舞會序幕,作品刻畫了舞會上各色各樣的生動人物形象。不僅如此,作品還暗含著作曲家對曾經年少的自己與埃納斯蒂娜·馮·費里肯熱戀的甜蜜回憶。比如:樂曲中不斷重復著埃納斯蒂娜故鄉字母ASCH的音列,而且這個音列幾乎在每首小品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現。除此之外,舒曼將音樂設計的極具形象性。例如:舒曼使用愛人克拉拉名字的意大利文發音來作第十一首《基阿林娜》的標題,音樂本體展現出種種清新自然的優雅之風。例如,舒曼使用傳統舞曲的名字阿勒曼德作為第十六首《阿勒曼德舞曲》的標題,音樂本體也是用這種舞曲的風格來展示此種傳統古老陳舊的藝術。例如,在第十二首《肖邦》和第十七首《帕格尼尼》中,舒曼刻意選擇使用作曲家的名字作為鋼琴小品的標題,而且在創作過程中也使音樂風格非常貼合憂郁的肖邦、激情的帕格尼尼。如此一來,不僅音樂風格更加明朗化,而且更進一步使聽眾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鮮活,感受到作曲家多變的創造力。
這里要指出的是在鋼琴套曲《狂歡節》中,舒曼借狂歡節中的人物與情境來凸顯其要擺脫庸俗保守落后思想的堅定信念。標題性鋼琴套曲《狂歡節》再一次向世人展現出作曲家舒曼偉大的創造能力和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舒曼和他的《狂歡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浪漫主義音樂前進的方向,推動了浪漫主義音樂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德]古·揚森.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M].陳登頤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2][德]巴巴拉·邁爾.羅伯特·舒曼[M].杜新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方之文.舒曼——詩的音樂,音樂的詩[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1]依?。翰澈4髮W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