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闖
摘要:陸在易是中國當代杰出的作曲家,在他的創作中藝術歌曲無論是數量還是藝術成就上所占的比重都十分顯著。藝術歌曲作為一種西方的音樂體裁,其中蘊含了獨特的藝術色彩和品質,讓歌曲有了新的承載體。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將真摯和優美糅合在旋律當中,將時代、社會和民生的心靈作為關注的對象,用歌聲和旋律來頌揚情感。在陸在易的手法和結構中,能夠感受到他大膽和特色的創新。不論是現代還是傳統文化,在他的音樂語言中都能夠感受到鮮明的痕跡。本文以陸在易創作中的大愛情懷為出發點,探尋情懷下精雕細琢的旋律創作手法。
關鍵詞:陸在易 大愛情懷 旋律創作 手法
一、陸在易的創作歷程
陸在易于1943年出生于浙江的小村莊,自幼學習二胡等民樂樂器的演奏,為其加強了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同時也積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后在他學習的道路上,有幸得到了賀綠汀的點撥,考入上海音樂院校的附中開始學習,優秀的成績為他升入本校“保駕護航”。在上海多年的學習經歷,讓陸在易在最高音樂學府中進行了系統化的學習,并且廣泛的觸及西方音樂文化,在三百余篇的聲樂曲和器樂曲的創作中鞏固了作曲技巧。畢業后,更是有機會能夠留校任教。直到1972年,陸在易被調任到上海京劇院參加工作,工作期間共參加了十多部京劇的創作,這樣的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1981年,之后先后在上海樂團、上海歌劇院工作。
在陸在易的音樂創作中,對于合唱和藝術歌曲的音樂體裁發展做出重要努力。在新時期的環境的影響下,陸在易在二十年的創作經歷中,關注的都是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存亡、家園的歸屬,將大愛的情懷附著在國家、民族和家園之上,用深情和哲理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音樂主題。音樂的創作風格也跟隨著陸在易的經歷由陽光赤子的心態轉變為憂民國者的心態,這樣的轉型對于陸在易而言正是劃分兩個不同時期創作的標志,浪漫的青春活力逐漸蛻變為莊重的悲情沉淀。
陸在易創作中變化,與他所處的社會、時代和人際關系的變化有著緊密的關聯,20世紀60年代正值文革時期,大環境的“蕭條”也讓下鄉鍛煉的陸在易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在一個“只能”表達革命、階級內容的時代中,陸在易將“愛”的描寫作為抵抗時代的工具。在文革的洗禮下,陸在易用歌聲迎接了屬于他的改革開放,國家的強盛、發展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優良的環境,創作也在合唱和藝術歌曲中顯現出來熱情和技巧,被眾人所肯定。
二、陸在易的大愛情懷
陸在易的大愛情懷主要體現在改革開放的契機下,國家、民族和家園的“聲音”成為了陸在易體現深刻中華文化的取材,在他的音樂語言中,也處處蘊含著對中華文化的“愛”。為了能夠展現自己的大愛情懷,在他的創作意識的驅使下,用不同的創作追求來滿足意識,從而形成獨特的音樂語言風格:
(一)大愛情懷
改革開放不僅對于國家來說是新的發展,在陸在易的創作中也是新氣息的展現。對國家的牽掛成為了他音樂內容的核心,不論是80年代的陽光赤子還是90年代的憂民國者,大愛情懷的意識一直貫穿始終,也正是這樣的情懷,使得幾十年的創作歷程在根本上呈現出統一的狀態。所以在陸在易的旋律中,能清晰的感受到對國家的歸屬和山川的熱愛,這種情懷的根源正是對中華情結的傳承。當然,擁有大愛情懷的作曲家并不止陸在易一人,不過陸在易寄情于此情懷中的方式與他人不同。
第一,對于陸在易而言,內心深處的國家和民族是不可撼動的,兩者的發展在他的眼中始終是首位,強烈的情感歸屬和熾熱的使命意識,為他的大愛情懷埋下深處的種子。第二,為了巧妙地將大愛情懷訴說出來,陸在易在每一次的旋律發展、音樂語言元素的使用中,按照預先勾勒好的草圖,讓音樂內容按照事先的安排,一步步走進自己的構圖中,找尋出大愛情懷和創作技法結合的有效手段,塑造出專屬于自己的大愛情懷的展現方式。事實證明,不論是從宏觀的音響效果的角度來感受大愛的訴說方式,還是從微觀的音樂元素的使用角度來體會大愛的描繪方式,都能夠看到陸在易對于大愛情懷從根源的屬性上和外在的表達上的體現。
(二)創作追求
不論是在何種音樂體裁和作曲家的創作下,都會依照內心所屬和一定的美學規范來進行創作,在陸在易的音樂語言中也不例外。陸在易對于體裁的把握和美學規范的遵守,是實現個人創作追求的有效助力。在他的音樂線條中,首先是將其作為情感寄托的載體,即便是要表現大愛情懷,也是陸在易以個人親歷后的體驗來完成情感的寄托。其次,將詩詞作者的文學作品作為歌曲創作的源泉和素材,將歌詞中的音樂性和歌曲中的文學性結合在一起,讓音樂作品在文學和音樂雙重文化屬性中完成表達。然后,為某一特定的聲部進行創作,不同的音區對旋律的呈現效果不同,在低音區更利于沉思,在高音區更利于抒情,旋律線條在音區中的游走,經過陸在易的控制游刃有余。第四,為了加深旋律的表達效果,陸在易十分重視伴奏的功效,在他的歌曲中,伴奏與主旋律是融為一體的,在創作中同時構思如何發展這兩個線條,從存在意義和價值上改變傳統伴奏的作用。不同作曲家在旋律中展現大愛情懷的方式不同,對陸在易而言,在內心的民族歸屬感的號召下,按照美學的規范約束所展現出來的創作追求,正是展現獨特風格的重要步驟。
(三)獨特風格
陸在易根據中國的特色和中華文化的情況,在創作題材和技巧等方面學習新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同時還適應了不斷更新的審美要求。以大眾群體的審美作為出發點,將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發展折射到音樂線條當中,同時這些音樂作品表現大眾文化之余,也在有意識或者潛意識中加入了本人的性格反映。在全面化的安排和構架中展開歌曲的創作,不論是創作歌詞還是選用詩詞都十分謹慎。用文學化的歌詞文本來表現蘊含思想的內容,讓音樂的文學性得以釋放,另外在和聲進行和織體編配的進行上,都是為了讓大愛情懷和創作追求更為立體化。也就是說,即便是樂曲結構十分簡單,但其中依然會蘊含強烈的情感變化,具備了抒情和民族文化表達的能力。西方作曲技法、傳統創作模式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使得陸在易的音樂線條具備獨特的風格,藝術色彩在自然、流暢的創作中有所展現,讓大愛情懷在他的音樂語言中盡情表達。
三、精雕細琢的旋律創作
旋律是歌曲中最直白的音樂語言,歌曲內容的展現也最容易憑借這個元素表達出來,因此歌曲傳遞信息的關鍵正是旋律的發展。旋律的線條在優美和流暢中拉開展現歌曲內涵的帷幕,將風格特征附著在旋律上。
(一)民族韻味
在精雕細琢的旋律創作中,陸在易首先展現出來的是民族韻味。在樂曲《橋》中,將滬書鄉調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加入到線條中,將蘇南地區的民歌中所特有的裝飾音和潤腔方式融入到旋律中,使旋律具備了表現水鄉韻味的能力,音符之間的韻味顯而易見。在《我愛這土地》中,陸在易為了展現帶有中國語言中的發音強調所特有的吟唱味道,使用了特性的二度音程。同時又將級進形態下的旋律和特性二度音程結合,強化了中國式的吟唱韻味,也讓旋律以此展現與歌詞一樣的話語性,訴說故事。《彩云與鮮花》同樣也是民族韻味濃郁的樂曲,音樂在主音和弦的三音列夾雜在特殊的音型將邊塞民族色彩附著在邊塞姑娘的率真性格中。
此外,在其他的樂曲中,也能夠看到陸在易的對民族韻味的展現,同時也展現了他處理民族文化的方式。陸在易的創作,總是以民俗文化和民族音樂作為文化背景,滲透到西方技法之中,讓樂曲在西方和聲和織體安排中,展現民族韻味的巧妙之處。
(二)民族歸屬
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就是民族化了的音樂,將中國大眾的生活模式和情感狀態嵌入其中,使得陸在易對民族的歸屬感有了居所。在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創作中,并不是通俗意義上的外來藝術歌曲這一體裁與中國文化的移植,而是巧妙、靈活的使用民族音樂元素,將民俗文化和情感注入其中,讓音樂文化體現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歸屬。陸在易繼承中國傳統歌曲的創作方法,并且通過西方技法將創新的意識和傳統的文化糅合在一起,將個人對祖國和民族的深刻烙印反映在每個音符和節奏中。《家》和《望鄉詞》這樣的音樂,是陸在易表現在外奔走的游子對家園的眷戀的樂曲,旋律中的“纏綿”氣息正是為了表現游子對家的依依不舍。《橋》和《彩云與鮮花》這樣的音樂,是陸在易表現對祖國美好風景和河山贊揚和熱愛的樂曲,旋律中的“熱烈”情緒正是為了展現河山的壯觀和美好。《祖國,慈祥的母親》這樣的音樂,是陸在易表現中華兒女的歸屬感的樂曲,這些樂曲不論是從哪個角度展現民族文化,都展現出陸在易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三)時代氣息
在精雕細琢的旋律中,陸在易將音樂發展建立在民族歸屬之上,展現出濃厚的民族韻味,同時也將時代的氣息也融入其中。《祖國……》《橋》等作品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此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新氣象為文化的發展也帶來的新的契機。人們從所處的社會環境到心境的狀態都洋溢著新氣息的景象,陸在易在這個階段的創作題材上,都是在贊揚河山和歌頌祖國的繁榮。《家》《望鄉詞》等作品創作于21世紀初,此時的國家在一步步發展,在外游學的學子也十分關注祖國的前途,因此受到這時代氣息的熏陶,陸在易此時的作品通過沉穩的線條來思考現實。不論是哪個階段的創作,都能夠感受到時代氣息的注入,陸在易對這個元素的展現,也是對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體現。
(四)淳樸情感
音樂語言具備特殊的“語義性”,能夠以獨特的方式來承擔音樂內容的描述和故事的敘事。在陸在易的旋律中,生動的音樂語匯為形象的塑造和音樂內容的表達提供展現情感的能力。他的創作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更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和情感發展作為“掌控”自己創作的重要因素。這個“掌控”的原因滲透到作品中,就是自然的線條、沒有過多加花旋律,用質樸的旋律傳遞真摯的情感。《彩云與鮮花》在邊塞的音樂元素中將活潑的少女形象和質樸的性格塑造出來;《望鄉詞》在莊重的情緒中訴說盼望臺灣同胞歸來的希望。
不論是哪個時期創作,陸在易都將大愛情懷附著在精雕細琢的旋律之上,在歌詞、和聲以及織體安排等方面,將真情實感融入其中,成為獨具魅力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居其宏.胸懷大愛的音樂詩人——陸在易和他的聲樂創作[J].人民音樂,2004,(11).
[2]張琴.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J].音樂創作,2009,(03).
[3]顏佳玥.陸在易藝術歌曲的風格特色與演唱處理[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0年.
[4]王惠琴,李彥榮.談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創作[J].中國音樂(季刊),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