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凱
摘要:羅伯特·舒曼是浪漫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鋼琴作品的創作方面彰顯了其個人風格,處于浪漫主義大背景下的舒曼更加注意靈感與詩情畫意的融合,同時,舒曼把文學與自己的生活也滲入音樂,造就了舒曼獨特的音樂風格。本文意欲以舒曼鋼琴套曲《童年即景》中膾炙人口的《夢幻曲》為例,從創作背景、和聲、旋律、演奏技法等方面來解析此曲的音樂特點。
關鍵詞:夢幻曲 音樂特點
一、《夢幻曲》的創作背景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自幼在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顯現出杰出的才華。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性格敏感多情,具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舒曼創辦《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舒曼音樂語言獨特,極富于夢幻色彩,他的音樂創作注重靈感與詩化,并富有文學性及自傳性的特色。舒曼創立了一種新的音樂體裁——鋼琴套曲,在套曲中,他將若干首獨立的鋼琴小品以統一的構思組織起來,貫穿成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通過這種音樂體裁,舒曼的音樂思想得到進一步彰顯。
《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 鋼琴套曲作于1838年,該作品并沒有以紀實的手法直接去白描兒童生活,而是從成年人回憶兒時的情景加以創作。舒曼以準確的筆觸,精煉的手法,深入刻畫出成年人對兒時生活的回憶與感嘆,但也流露住一種因為青春年華的逝去而產生的惆悵感與憂郁。《童年情景》之中的《夢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也是全世界婦孺皆知的名曲,經常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曲。
《夢幻曲》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幻想色彩,旋律線幾經跌宕起伏,婉轉流連,使人不覺中被引入輕盈飄渺的夢幻世界。《夢幻曲》能讓人不禁憶起孩童時代的各種景象,但是對于舒曼,可能有具體的事件,在他多情善感的影像里,可能有次維考小鎮上某個午后池塘的林蔭和日影,抑或有端坐鋼琴前還是小女孩的純真的克拉拉。《夢幻曲》是經典的舒曼式鋼琴小品,他通過此作品將心中最深處乃至感情方面的秘密向外吐露,使得作品具有晶瑩或朦朧的詩意和動人的抒情色彩。
二、《夢幻曲》的音樂特點
樂曲為F大調,以8小節為一段,全曲可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末尾有反復號;第二部分變化重復第一部分,從F大調經過g小調、d小調回歸到F大調,樂曲雖短,但調性變化較為頻繁,但轉調相對自然,無人工更雕琢痕跡;第三部分基本為第一部分的再現;這樣,使得樂曲的結構形成了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結構格局。樂曲以第一樂句為原型,通過五次變化反復而構成。原型及五次變化反復的安排,如同是以第一樂句為主題,然后進行五次變奏的小變奏曲。變奏之間通過終止式和材料的安排一一細微的變化和體現住來的穩定程序又可以劃分為三個小組,體現的變奏的分組原則,每組由兩個樂句構成,其中一、三組比較穩定;二組相對不穩定。由于二組的不穩定性質和三組的穩定與再現性質,變奏的三組之間明顯地構成帶再現的單三步曲式的結構特點。
(一)運用明確的標題
給音樂作品冠以標題,是一種進步藝術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義音樂家現實主義傾向的表現,樂曲的標題的指向性更為明確,可以把聽眾引入到更為具象的想象空間。舒曼在創作中,常常是先寫音樂,后有標題,而且標題的類型也非常多樣。有的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命名如《蝴蝶》;有的為隱喻性的字謎,如《狂歡節》;還有的表明了作品體裁,如《交響練習曲》,而《童年情景》的標題更具詩意和幻想氣質,一個個標題不僅生動貼切,更具畫龍點睛的作用。
然而,舒曼的標題音樂不是簡單地運用情節性的標題,他意圖通過鮮活而富于詩意的提示,將人們帶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從而更深刻地表現多樣的情感和細致的心理體驗。 舒曼之所以把此曲命名為《夢幻曲》,是因為該樂曲節奏緩慢平穩,旋律起伏均勻,細膩動人,在豐滿溫和的和弦襯托下,滲透著夢境般靜謐甜美的詩意,把人們帶入夢幻境界。
(二)突破傳統的和聲
和聲的布局也是體現舒曼音樂創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舒曼的和聲運用理念主要承襲于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和聲思維;同時,受到浪漫主義的美學思想及舒曼詩人般的個性化影響,驅使著舒曼極力尋求與探索更為多樣、新穎的和聲效果。
《童年情景》的和聲運用在傳統功能性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地突破。舒曼在創作中善于運用副屬和用,特別是重屬和弦的使用。重屬和弦造就的新、奇、異的聽覺感受,使音樂的色彩性更為豐富,造成調性的擴展,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如《夢幻》中第22小節,雖然和聲并沒有超出古典主義和聲范圍,但在用法上卻有諸多的創新,主要是不協和和弦的使用密度增大,九和弦出現頻率增多等;古典主義時期的創作,特別是海頓,莫扎特的鋼琴小品,和聲整體上的不協和性并沒有那么尖銳,他們常以幾個主要功能和弦為主,副和弦,七和弦應用的并不是多見,不協和與協和和弦的對比也是較有節制,合乎規則。而舒曼的《夢幻曲》則不然,樂曲中不但加大了不協和與協和和弦之比,還增加了不協和和弦的重拍時值,導致使和聲緊張度大大增強,和聲張力也不斷擴大,最后才回到主音F大調主和弦上。由此導致的緊張度的拉伸,給樂曲反而增添了別樣的魅力。另外,在樂曲的三個清晰的段落中,第一、三樂段的和聲密度比較低,第二樂節的和聲密度比值增高,這種低—高—低的循環,就形成了穩定與不穩定和聲布局的交替與循環。
(三)運用多層次的織體
《夢幻曲》前四個小的旋律極富特征,由此形成的主題貫穿全曲,此主題總共出現6次,主題的每次出現在句尾都有一些變化,使得這段美妙如歌的旋律更加富有動感,襯托旋律的和聲雖不復雜但卻比較豐滿,給這段充滿憧憬的樂曲增添了一縷溫和的情緒。與這個旋律相呼應又融為一體的對位聲部,則使人聯想翩翩,其表情自然而豐富。《夢幻曲》整首作品,音樂主題突出,音樂形象鮮明,音樂語言流暢,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猶如一首娓娓道來的抒情詩。
《夢幻曲》織體的運用上,都體現了典型的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主要的旋律出現在高聲部,旋律雖然悠揚舒緩,但是整個旋律線條卻是跌宕起伏,由于舒曼的創作手法高超,從聽覺上卻是自然隨和,毫無違和之感;與高音旋律相對應的第一聲部時而與高聲部吻合,時而在高聲部長音時,悄悄進行應答,高低聲部之間相互呼應、相互補充,使得旋律的進行充滿了豐富的色彩性;與此同時,兩個內聲部在進行中悄然進行襯托,在和聲與線條方面勾勒出飽滿的音樂形象,使得樂曲的織體變得豐富而飽滿,雖是主調樂曲,但卻具有復調音樂的某些特征,多層次的線條讓此曲充滿了溫馨與柔和。
舒曼的《夢幻曲》織體豐富多樣,這與他細膩善變的性格有一定關系。《夢幻曲》是他鋼琴作品的代表作,其豐厚的織體使得音樂具有一定的交響性。
三、《夢幻曲》的演奏要點
《夢幻曲》的旋律線條是一個拱形旋律線條,上行時舒緩自然,下行時沉吟輾轉,曲中演奏技法并不復雜,全然不見快速跑動的段落與夸張的八度、大和弦,簡單質樸中透露著優雅與沉著,全然不見炫技的賣弄。舒曼的音樂非常強化個人情感,這一特質極大豐富了鋼琴的表現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與發展。
(一)悠長的呼吸
舒曼酷愛文學,詩歌韻律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音樂的創作,他在音樂創作中也追求一種類似詩歌的“韻律感”,所以他的作品中多為規整的二、四、八小節的樂句,具有對稱性及吟唱性,因此,演奏時要特別注意樂句的呼吸感。在樂譜中,前文所提到的6大樂句并非是一氣呵成,而是分成若干小句連成一體。在演奏中,一定要正確處理這些小的分句的呼吸,這樣才能全局考慮作品的呼吸感。因此,演奏前要仔細研究作品的樂節、樂句與樂段,至少可以了解每個樂句是由那幾個小樂節組成,小的樂節的呼吸要服從大的樂句的呼吸;這樣,樂句才能具有統一的呼吸,不至于被小的樂節的分句肢解。
(二)多層的力度
《夢幻曲》音樂在祥和與安靜的氣氛中徐徐展開,在音量與音色上雖并無較大的力量對比,但是在力度方面,旋律、低音與兩個內聲部的處理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力度演奏,這關系到主要旋律部分與內聲部和聲的和諧統一的問題。這種旋律上的主次之分使得觸鍵力度必須有涇渭分明的處理。為了突出高音與低音的旋律聲部,要用深而緩的腕力把垂直下降的力量轉化為如大提琴般的悠長而深遠的音色。而兩個內聲部在演奏時,則需要降低力度層次,以達到如同耳語般的音色。這樣,旋律、低音聲部與兩個內聲部的處理則可以做到主次分明。
(三)變化的觸鍵位置
樂曲的優美深沉需要指觸要盡量柔和,避免出現敲擊性的聲音。前文提出,《夢幻曲》接近復調音樂的特點,四個聲部在進行中達到和諧與統一。在觸鍵時,為達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層次,手指需要采用不同的觸鍵位置。如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時,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觸鍵盤的方法,來軟化琴錘與琴弦之間的敲擊性,使音質深厚而柔美;但在演奏內聲部時,務必要多用指尖部分觸鍵,減少觸鍵面,使得內聲部與旋律聲部的音質有所區別。
(四)精致的踏板處理
作為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踏板的使用可以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在演奏《夢幻曲》時,務必注意踏板的使用。一是注意踏板的踩踏深度不可過滿,由于低音音區較低,踏板基本踩在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即可,避免低音混聲太多,造成聲音模糊;二是此曲的踏板基本還是遵循古典主義時期鋼琴作品的特點,以清晰誒抓喲審美標準,不追求模糊與含糊的和聲效果;三是在和聲變化幾位復雜時,為了音質的純凈,可以不適用踏板,因為和聲的豐富已經使得旋律層次豐滿。整體來看,《夢幻曲》的踏板追求的是清晰與明凈,因此,踏板采用少用或是淺踏的基本原則。
舒曼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核心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本身就具有浪漫主義大環境的浸染,但由于受到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影響,舒曼又糾結于兩種不同風格的結合方式,他意欲從中尋求出符合自己思想的音樂創作路徑,這可從《夢幻曲》的創作可以窺見一斑;舒曼在抒發個人情感的的同時,又受到均衡典雅的古典主義風格的一些制約,這使得其作品在情感表達時具有一定的雙重性。
在舒曼的音樂創作中,音樂與文學是緊密相關的,《夢幻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以簡單的旋律,多聲部的構思,給人富于浪漫的幻想,把人們帶到了一個夢幻的世界中。《夢幻曲》整部作品體現出舒曼細膩而富有想象力的性格,將一個充滿著浪漫想象的渴望孩子的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整部音樂作品充盈著優雅的童真童趣,使這部作品具有深遠而永恒的意義。《夢幻曲》的音樂特點與該作品創作時的大的音樂環境有關,舒曼個人對古典音樂的承襲、文學修養以及性格無不影響到創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對《夢幻曲》的解讀一定要從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性格等等方面進行了解,這樣才能解析作品的音樂特點,結合著大背景與小背景再去探討作品的演奏,方可以正確演繹出作品的內在情懷。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