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
【摘 要】熟練掌握中國人物畫中線與型兩者之間的依存關系和完美表現,加強素描基礎練習,理解點與線與面的表現,教師要把握時機科學地引導學生“深出淺入”,從循序漸進中達到“線必妙得”,使學生表現出物象的生命感、力感、韻律感以及個人的思想情感,不斷地提高中國畫人物教學水平技能。
【關鍵詞】中國畫 西洋畫 人物 以線造型 以型求線
在美術課中國畫教學中,人物畫部分是最難掌握的,在塑造過程中作者除了個人要有對表現人物情感的感受外,還要用簡練的線條概括出物象,也就是說出手時就要下筆成線,用線來體現“型”的存在。無論是西洋畫還是中國畫,都有線的不同表現,那么,線與型在中西畫中各起那些不同的作用呢?初學者應該從哪一方面入手更容易掌握?在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關系?下面就這些問題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體會。
線與型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傳統的中國畫理念認為,線是一種質的表現,它具有極強的表現性和概括性,它對物像的體現不依賴于直觀,而依靠的是觀察后經過篩選,把物象表面可變的、非本質的東西統統舍掉,保留最本質的、精煉的、具有藝術語言的基本線條。如果說中國畫的用線是一種質的表現,那么西洋畫則是把用線僅僅作為形體上的界限,是一種輪廓界定手法,視為單純的視覺寫實,它并不承認線是物體的本質因素。概括地說,西洋畫的用線屬于寫實范疇,重在造型;而中國畫的用線則屬于寫意,注重一種“出神入化”的功力體現。此外,還有紙質的不同、筆墨的濃淡及金石書法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從而進一步表現了物象的生命感、力感、韻律感以及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感,甚至出現一些“線斷意在”、“以虛求實”、“計白當黑”的意境效果。這種技法的應用相比之下比寫實更難掌握,對于初學者來說在繪畫中顯得手忙腳亂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人物造型這門技法呢?通過我個人的體會可分三步走:寫實造型、臨摹淺入、線必妙得。
寫實造型階段:是借用西洋畫中的以型為主、以線為次的繪畫技法。例如,西畫中常用靜止不動的石膏像來寫實求型,這樣有利于初學者用線面相結合的素描方法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尋找結構、動態范圍和比例關系。而這些關系一般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生們經過反復造型,爛熟于心,從而較容易達到“胸有物象”的求型目的。
將型放在解決問題的首位,一則使學生盡可能擺脫國畫中的苦苦求線,避免單一用線造出的型“言之無物”,如皮影一樣的剪紙效果;二則使學生放下了雙重包袱,減輕了心理的壓力,輕裝上陣,寫實求型。
臨摹淺入階段:這個階段是建立在熟練掌握了人物造型的基礎上而談的。當學生畫欲大增時,教師則有意識地讓他們臨摹一些易上手的作品,最好是教師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建立在佩服你的心理上,適當地貫穿一些國畫中用線的一般技法,如虛實、濃淡、方圓、快慢、頓挫等變化,這些用線的滲透是有限制的,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走動,切忌刻意強求,“太似則為媚俗,不似則為欺世”。
在這個階段的人物造型中,關鍵是讓學生在下筆之前看到白紙上的是型而不是線,也就是說在他的眼里是構思好的物象,即“胸有成像”。在用線中寧肯顯得“笨”、“拙”,甚至僵化都不為過,因為這種用線已經不是以前的“言之無物”而是“有物可觀”了。同時,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的進步,增強他們的自信,杜絕他們用線亂、用墨不當而產生的自愧心理。徐悲鴻大師早就說過“寧臟勿凈,寧拙勿巧,寧方勿圓”的名言。任課教師還應說一些鼓勵學生的話語,比如“你在繪畫中很有天賦,使我感到了色彩的無窮變化,你應該在某些方面再怎么表現,這樣會更好些……”這些話是藝術學院教師們常說的口語,這種方法很有意思,我在教學中常常借用。
線必妙得階段: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北宋畫家鄧椿在《畫繼》所言;“畫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罷。”即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方可為止。隨著學生對人物造型程度的熟練掌握,把原來放在首位的型可逐漸轉化為線,也就是說“以線為主,以型為次”。如前面所談過的用線的不斷滲透,引導學生在下筆前浮現在紙上的是如何用線,其次才是型。雖然這種線在本階段還不太成熟,但學生起碼有了一些基本的感覺變化,隨著這些感覺對自身靈感的不斷激發,使他們自信大增,畫欲更加強烈。有的學生在這個階段作畫往往是廢寢忘食、成沓成堆地練習,多則熟,熟則巧,巧則“線必妙得”。
總之,以線造型,以型求線,它們在一個階段里是相互轉化的,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規律,科學地引導學生“深出淺入”,善于捕捉他們興趣的切入點。僅靠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筆墨應隨當代走”,作為專業教師,除了依靠長期的教學經驗外,還要不斷地尋求新的知識,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經驗和書本相結合、中畫和西畫相結合。型是客觀寫實的,而線是主觀變化的、永無止境的,要處理好線與型的關系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與探索,創新出更好的途徑來不斷地提高國畫人物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