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鵬 董寧寧 龐毅
摘要:文章對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料的整理現狀進行研究,并根據音樂類非遺的特征,提出合理構建信息資料庫的方法和途徑,以期更好地保存非遺資料。
關鍵詞:數據庫 非遺 岳陽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體現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地域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交流也更能促進地域間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與傳承。但現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受各種外力因素,如: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傳承人自身老齡化,這些都促使了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出現后繼乏人、經濟壓力大、文化心理自卑的現象,讓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逐漸消亡的危險境地,而本文將嘗試對如何保護與傳承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庫建設的論述分析。
將岳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系統化,并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結合,建成全面、詳實、生動的數據庫,將填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信息的空白,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較高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建立岳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數據將有助于更完善地保存岳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形成資源共享的網管系統數據庫,為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劇團、學校等單位進行文化交流和普及提供重要的信息數據幫助,有效的弘揚、傳承、發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
根據全國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統計比較權威的群藝館統計,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主要通過口授與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只有音沒有樂,只有文字與圖片而沒有音像與音頻資料,甚至連有些地方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文字資料都還沒有,單單只知道它的名稱,而對于其具體表演方式與形式我們一無所知。這對我們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無疑是一種阻礙,讓我們不能更好的去了解、保護與傳承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本文就是對如何能更好的保護與傳承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如何讓人們能更好的去觀看、學習和了解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庫建設的嘗試。
上世紀60年代數據庫系統問世。最初它是對文件資料系統數據處理的一種補充和發揮。到了上世紀80年代,電腦網絡技術開始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生活,社會多個層面對數據庫的要求促使其建設與研究也日趨成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數據庫才真正應用于各個學科,而此時,作為音樂學科的數據庫建設也逐漸揭開面紗。上世紀80年代開始,湖南省文化部開始組織對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進行普查式地整理,與此同時在創作表演、理論研究、教學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于當時的科技手段有限,對所搜集的資料的保存和處理主要是以文字為主、伴隨部分磁帶錄音,跟目前數字信息化的社會發展需求嚴重脫節。
截至目前,有關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建設與研究,鮮有結合軟件工程知識的數據庫建設系統嘗試,包括近幾年來岳陽已申請的音樂類非遺項目仍無系統的信息整理。
通過瀏覽湖南省群藝館、岳陽市群藝館兩個最權威的岳陽音樂類非遺保護官網,我們不難發現:諸多國家級、省級、地級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岳陽巴陵戲”“洞庭漁歌”“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平江花燈戲”“平江九龍舞”與“平江民歌”等均只有文字敘述或部分圖片記錄。在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的官網上能看到的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少之又少,能夠輕松找到的只有岳陽汨羅市的長樂故事會,而且僅僅只有文字的記載,圖像與音像的資料全無。最嚴重的是在岳陽市群眾藝術館的官網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欄中,岳陽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僅僅只有其名稱,連文字資料都沒有,更不用說圖像與音像資料了。
就以本文課題的研究對象岳陽為例,“洞庭漁歌”源于戰國期間,最遲在北宋年間就已在古代岳陽地區廣泛流傳。,由于近幾年政府出臺的《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實施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導意見》讓漁民“上岸”陸續告別以船為家、打漁為生的生活狀態,那么這對岳陽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洞庭漁歌”的保護與傳承無疑是一種打擊。雖說漁民們得到了安居保障與穩定就業,但伴隨著漁民們不再打漁或者打漁者減少的一個現實,唱漁歌的人也日趨減少,那么“洞庭漁歌”便面臨著慢慢消失的危機,若我們再不去拯救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岳陽乃至全國更多優秀的口授與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逐漸減少,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個,省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其中大部分民間音樂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近年來,國家為了挖掘、整理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很多努力,岳陽本地的音樂文化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數成果都拘泥于傳統的文字、譜例等方式,已遠遠跟不上當今社會信息數字化的發展步伐,無論是對于向外宣傳還是對內保護,都顯得蒼白無力。
我們以為,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理論成果,并結合實地調研對瀕臨滅絕的民歌、曲藝、戲曲、民間歌舞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全面、真實地采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在硬件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進行數據加工,以數據庫軟件的形式來保存和展示這些寶貴的資料,逐步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并嘗試運用二維碼掃描方式,讓大家更加直觀、直接地了解與關注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首先對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儲存,基本的的信息內容有: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資料、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樂譜資料、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像資料、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資料。
(二)通過對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數據庫的信息資料加工,將儲存的原始資料轉化為信息資料。具體內容包括:將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非物質形態知識和物質形態載體有機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屬性、特征和類型,轉化可供計算機處理和檢索的印刷型(文字、圖譜)和非印刷型(聲音、影像)信息集合。將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各種非機讀型資料信息電子化,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合理組織轉換計算及可讀的信息集合。根據音樂專業的要求和多媒體制作功能對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做必要的類型劃分,建立專門統一的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存取、管理和加工并且操作簡便的系統。
(三)通過對岳陽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料數據庫的數字語言處理,建立獨立使用的可供查詢、修改和刪除功能的語言操作系統,提供操作與控制一體化數據庫語言。并嘗試以此數據資料庫為前提,生成并使用二維碼掃描的方式,通過手機微信等網絡平臺讓大家更加直觀與直接地瀏覽岳陽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5年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69-359;指導老師:龐毅、劉林利。
參考文獻:
[1]張梅花.地方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數據庫建設——以泰州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為例[J].現代情報,2010,(07).
[2]龐毅.高校音樂教學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意義[J].藝海,2014,(09).
[3]李月明,楊敏.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的設計與實現[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