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強
摘 要:《初中新課標課程教學計劃》中明確指出,在初中階段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展開培養,一定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從而能夠發現生活中一般性的科學現象,并且獨立尋找到答案。根據初中科學教學活動中問題化教學探究的相關重點展開討論,提出幾點有利于科學學科教學效率提高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初中科學;問題意識;生活化;調查研究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科學,推動初中教學階段科學學科“問題化”教學改革工作,可以極大地提高初中生的科學素養和知識儲備水平,培養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為了增強學生對于科學學科的學習熱情,通過基本原理的傳授,幫助學生樹立探究知識高峰的信心。教師在推行初中科學教學活動時,需要對問題設計進行創新性討論。在問題化教學的過程中,推行教學設計的關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
一、切入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
1.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在教學活動時,應該切入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從教學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的角度出發,可以讓學生從“摩擦力”的角度出發,觀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教師可以安排一名穿平底鞋的女生和另外一名穿足球釘鞋的男生,到講臺上來配合實驗,讓學生觀察不同接觸面的情況下,人體的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影響。
在講臺的位置鋪上一塊長度為6 m乘以寬度為1 m的紅色地毯,然后安排另外一名學生使用秒表計時。當穿足球釘鞋的男生和另外一名穿平底鞋的女生以正常的步幅穿過紅地毯時,大家會明顯發現男生步行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大,并且走起來更加吃力。穿平底鞋的女生卻可以輕松穿過紅地毯,步幅比較小的女生反而通過紅地毯的時間比步幅相對較大的男生耗時較少。
2.通過教學實例研究讓學生深刻理解科學原理
根據現場試驗的結果,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摩擦力到底與什么有關?”這種討論活動,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試驗活動,同時可以通過安排學生的具體觀察和試驗,指導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知識的探討與創新。通過“問題式”導入教學活動,我們可以得知,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接觸面的大小有關。在兩個物體產生摩擦時,如果兩個表面都足夠光滑,便會產生較小的摩擦力,如果兩個面都不夠光滑,同時接觸的面積比較大,便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
在初中階段開展科學學科教學,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在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現象時,不僅能夠“知其然”,還應該通過參考資料和文獻的查找,努力憑借討論的力量“知其所以然”。
二、初中科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分析
1.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
初中科學教師在講解“水的三態變化”課時的時候,可以列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境,即:水壺里的自來水燒開之后冒出“白氣”、冷飲裝從冰箱中拿出之后表面出現水珠、陽臺上灑下的水滴很快便會消失、冰箱冷凍室中的水凍結成冰等,然后將這些實際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現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使學生認知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導學生對隱含的科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認知水的物態變化,促使學生將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轉化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
2.基于活動觀察、體驗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
初中科學“問題化”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對問題進行深究,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下課后,觀察生活中各種形狀的石頭有什么異同。并且,可以將一些比較特別的石頭帶到班級中,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比較,最終誘導學生投入最大的熱情研究巖石的形成,探究科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地質現象的運動特點。“為什么有的巖石比較鋒利,有的巖石像泥土一樣松軟?”“為什么有的巖石硬度特別大,而有的巖石密度小甚至可以浮在水面上?”
在“問題式”教學活動的結尾,老師向學生講解,通過知識點的歸納和整合,對生活中“礫巖”“砂巖”“片巖”的形狀區別,以及在科學定義中的具體區別向學生進行分類介紹,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際效率。
3.基于科學實驗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
初中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實驗演示作為導入,向學生演示“魔術電燈”實驗,即:將少量高錳酸鉀粉末涂抹于沾了幾滴濃硫酸的玻璃棒上,使酒精燈燈芯與玻璃棒相接觸,高錳酸鉀粉末與濃硫酸之間的化學反應會產生一定的熱量,然后通過這一熱量將酒精燈燈芯點燃,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現象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為什么酒精燈不使用火柴、打火機等工具也能夠點燃。這一問題情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可以積極自主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知識的積極主動性。
4.基于故事內容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
通過家喻戶曉的故事內容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通常能夠獲取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初中科學教師在對宇宙空間專題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用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作為教學引導線,向學生提出“織女與牛郎每年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出發到見面,速度需要多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對宇宙的廣闊有一個具體的認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對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5.基于文學作品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
初中科學教師在對“環境因素對生物產生的影響”這一課時進行講解的時候,引用“人間四月芳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一詩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環境因素對生物生長產生的影響;在對月相變化進行教學的時候,根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一詩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對月球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與思考。這類情境創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
除此之外,初中教師在日常的科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通過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科學現象,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證,通過分小組討論請教老師和查閱圖書館館藏的科學類書籍來更加詳盡地了解初中科學學科的各種奧秘。
初中科學學科任課老師通過對課堂“問題導入”的重視,可以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科學實例中進入奇妙的科學世界,從而用科學知識吸引學生探索探究陌生領域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極大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與思考深度。
“問題式”教學方法的益處,在于讓學生對所學會的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學以致用,熟練地應用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從而在另一方面加深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善于利用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并且將它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對于我們推行素質教學這一重大課題來說,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陳國華.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以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一中學研究為例[J].學周刊,2015(02):29-31.
[2]陳國華.城鎮初中學校科學實驗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余杭區五所城鎮初中學校的調查與研究[J].學周刊,2015(02):63-65.
[3]楊原.對初中科學課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2):30-31.
[4]黃禮青.讓問題充滿學生的頭腦: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2):7-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