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婕
摘要:古箏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底蘊豐厚,有著豐富的內涵,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之一,也是名家大家紛紛收藏的民間器物中的一種。古箏文化歷史傳承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視野的開闊和外來文化、新興文化的興盛,我國傳統的古箏文化也備受冷落。本文著重分析古箏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提出一些筆者認為可行的對策,希望能對古箏文化的傳承起到推進作用。
關鍵詞:古箏文化 傳承與發展 問題和對策
古箏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一種獨特的古老民族樂器。古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古箏原名為箏,史稱秦箏,起源于我國春秋年代,戰國時期在列國都有流傳,尤其是在秦地(今陜西一帶)古箏流行范圍非常廣泛。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歷代士大夫、文人雅士、遷客騷人無不愛不釋手。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城樓空城退兵,彈的就是古箏,悠然自得的古箏音樂擊退了城外司馬懿的千軍萬馬,中國豐富的古箏文化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如今的古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逐漸被淡化了,已經成為了“邊緣文化”。而今,國內外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傳承和發揚古箏文化,這對于每一位音樂人來說當屬義不容辭、時不我待。
一、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古代,古箏文化可以說是一度走上了繁榮昌盛、名家薈萃的地步,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然后,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深入改革,我國融入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古箏文化也越來越面臨著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的沖擊。我國自改革以來,世界各國的文化紛紛涌進,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西方文化和新興文化有著通俗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因此對我國的青年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吸引力。而反觀我國的古箏文化,雖然長期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音樂表達的高雅工具,但是在當今通俗的流行音樂大潮下,仍然難以生存。古箏文化備受冷落,成為了一種邊緣性的小眾文化。為此,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應該盡快拯救古箏文化,把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流傳下去。時至今日,古箏文化仍舊有很多的問題,亟待我們努力解決。
(一) 古箏文化大眾普及度低
自古以來,古箏文化就是“雅文化”,是“上等階級”的專有文化,是“高山流水”。古箏的演奏通常是在皇家、諸侯、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之家舉行??梢哉f,古箏文化就是傳統文化中的“高雅文化”。然而,正是這種高雅的、“不接地氣”的、“有仙人之氣”的古箏文化在大眾中普及程度很低。人們常常認為古箏“難學”“易忘”和“不中聽”。面對這種普及度極低,無人學、學不會的處境,“不食人間煙火”的古箏文化好像并不打算向世人妥協,一直以虛靜、幽靜、淡靜、深靜為其音樂的語言表達和節奏韻律。其中,古箏文化有著豐富的哲理內涵,需要的是人們潛心的理解它、懂它,真正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p>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世界的關注面更加廣,但也更加的淺,對事物的視線停留時間和思考時間也很短。因此,古箏文化作為一種“慢熱型文化”更加的受到冷落和難以尋覓知音。根據對各類人群的調查,有80%的人竟然完全不知道古箏是何物,有一些人聽過古箏的名字卻和古琴混為一談。如果當今社會對古箏的形狀、聲音和彈奏的基本技法了無所知,那么,對于古箏文化的保護就無從談起。古箏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是,在如今的社會“無人識貨”“伯樂難求”“子期難遇”,這不能不說是古箏文化的悲哀,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種文化過于高雅,完全的“不食人間煙火”,那么,真的是難以傳承。
(二)古箏文化缺少專業性人才
在我國的懂古箏、識古箏、愛古箏的人非常的少。即使在專業的音樂團體中,從事古箏藝術表演的人也是寥寥無幾。有的一些只是兼職從事的,作為一種娛樂愛好,他們或者是老師、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公務員和上班族,但是對于古箏文化的傳承來說,這些人遠遠不夠。古箏文化的傳承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是專才??上У氖?,這種人才在全國非常的少。有的人才,他們或者是在高校從事古箏音樂的教學,或者是在研究所對古箏文化進行研究,但是,他們大多不會選擇以傳承古箏文化作為自己的生計——也就是說不會把研究古箏作為一種主業,而是一種副業,業余的愛好而已。
在我國,每年的藝術招生考試中也會設置古箏科目,但是,其他的樂器考場都是場場爆滿,而古箏的考場卻無人問津。在社會上的音樂培訓班,設置的有鋼琴培訓、吉他培訓、打擊樂培訓,但是很少有古箏培訓的。即使有古箏培訓,那些培訓老師也往往對古箏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知曉一些基本的識譜和指法,懂的一些淺顯的曲子而已。這種現狀對古箏文化的傳承,可以說是非常不利的。在社會上,還有一些古箏館,它們往往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現。而且,它們的店鋪多以出售古箏為目的,對于古箏文化的傳承常常是有心無力。
(三)古箏文化缺少傳播媒介
在古箏文化難以為繼的今天,仍有一些古箏藝術愛好者和古箏館的傳承人為了古箏的傳承努力做著貢獻。他們常常舉行小型的古箏表演和古箏藝術交流會。但是,這種活動的規模實在太小,傳播的渠道有限,很難對大眾起到宣傳的效果。而且,古箏的傳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他們舉辦的小型交流會,參會的都是古箏愛好者,是不必再爭取的人群,只有通過媒介向外傳播,使不了解、不認識古箏的人群了解古箏,了解它的文化和技巧,才是真正起到了傳播的作用。
當今的大眾傳媒有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和報紙,這些媒介才是最有效的傳播渠道,才是能夠使得古箏傳播更為廣泛的介質。在通常的古裝電影、電視劇中會有古箏演奏的畫面,但是由于導演和現場的工作人員對古箏文化的不了解,會出現很多錯誤。常常是道具是古箏,背景音樂卻是古琴;背景音樂是古箏,道具卻是古琴。這種張冠李戴的狀況,說明古箏文化在傳承中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二、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的對策
(一)增強古箏文化的傳播力度
古箏文化大眾普及程度低,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傳播的力度不強,傳播度不夠。在現代的社會,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僅僅是教育而已,還有很多的文化傳播渠道,比如說:互聯網、電視、報紙、期刊等等。這些傳播媒介才是文化傳播的主流,古箏文化要搭乘這些媒介的“快車”做到有效的廣泛傳播。
在古箏文化的交流會中,也應該注重多層次的文化傳播。所謂多層次的文化傳播,指的是在古箏藝術演奏中,這些古箏的音樂曲調和樂響節奏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傳播出去。這些媒介可以是口語媒介,可以是電子音頻媒介,也可以是多媒體或者互聯網媒介,只有能夠做到古箏文化的傳播,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媒介。在高校的師生古箏演奏會中,可以做成視頻或者是音響音像制品對廣大的受眾做到廣泛的傳播。有條件的話,也可以使用互聯網、甚至電視臺的現場直播方式,促進大眾對古箏文化的了解。
(二)開展古箏文化進校園活動
校園是青年的天地,是社會的未來。從某一個層面來說,誰取得了青年的信任和好感,誰就贏得的未來。青年人有活力,有文化,對古典傳統文化有著文人、士大夫似的情懷。古箏文化要取得更廣大的、更有持久性的傳播,要開展走進校園的文化活動。可以在大學的音樂學院開設古箏專業,可以在初高中開展古箏文化社團。并且,在校園內舉辦古箏表演演奏會,通過教師和學校海報等做到文化宣傳和推廣,增加青年對古箏的了解和熱愛。在古箏文化活動中,可以通過比賽,選拔優秀的后繼人才,建立興趣愛好團體,培育學生熱愛古箏文化的興趣和能力。
(三)古箏文化要做到與時俱進
古箏文化由于其“高雅”的特殊品味,造成了傳承人才稀少,后繼無人的局面。由于少有人傳承,于是,它的活力和創造性很低。如今的古箏文化曲目,都是古代傳統留下的曲目,少有現代的創作。這種窘境漸漸地把古箏文化變成了“古玩”“古董”,而不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藝術表演形式。
一種文化要想存活,要想發展必須融入這個時代,僅靠研究學者的愛好和政府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古箏文化要“動起來”,要自己尋找出路,只有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減低或者減少一點“高冷”的姿態,更多的和時代精神相激蕩、相交流才能夠取得發展。古箏文化也要創新,可以和相近的茶道和琴道交流融合,對原始的曲名音樂深入挖掘內在韻律,包容交流才能夠突破自身的困境。
(四)古箏文化要走產業化道路
古箏文化要傳承和發展,就要能夠“養活”一批以此為生的古箏音樂制作人和文化傳承人。現在已經不是小農經濟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工業時代、科技時代。古箏文化要走產業化道路,要和流行音樂一樣有著完備的工業流程。
在當今的市場,文化已經是一種產業,只有把古箏文化做大做強走上市場化的道路,才能夠有資金、有人力、有物力保障古箏文化。古箏文化也才能夠得以傳承。在音樂市場上,古箏文化有著一批愛好它的“靜文化”和“慢文化”的音樂粉絲。在當今的時代,“高雅”音樂也可以走向大眾。
三、結語
中國古箏文化在歷史上一度繁榮昌盛,名家薈萃,是中國封建文化興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向世界敞開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領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積極開展了對外交流活動,而且這種交流正在不斷加強和擴大。西方文化逐漸地與中國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國大眾追捧的熱潮,中國的文化發展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了廣大社會各階層都接受的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迎合了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
綜上所述,古箏文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人情懷的一種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是“高山流水”的“雅文化”的典范。在當今的文化發展中,古箏文化受到了一些阻礙,遇到了一些問題,受到了冷落,成為了小眾文化。但是,只要增強文化傳媒的有效傳播和推廣,在校園培育古箏文化傳承人,在時代精神上做到有效的融合和創新,加快走上產業化的道路就一定會有所突破和發展。
基金項目:
本文為黑龍江省文化廳藝術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項目名稱:古箏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改革探索。項目編號:2015C040。
參考文獻:
[1]李金博.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青春歲月,2013,(11).
[2]尹丹.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音樂時空,2015,(13).
[3]楊文亞.古箏傳統曲目現代傳承的問題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