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薇


摘要:《兒童組曲》是我國著名的揚琴教育家、演奏家鄭寶恒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鄭寶恒先生曾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在揚琴的教育理論、演奏技法、教材建設以及樂器改革等等方面,為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兒童組曲》是鄭寶恒先生1950年代的作品,由四首獨立的樂章組成,描繪了一幅充滿童趣的音樂畫卷。其音樂形象鮮活生動,創作風格明麗清新,是少兒揚琴教學與演奏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組作品,成為少兒音樂會保留曲目。
關鍵詞:生活畫卷 形象與創作手法 音樂
一、《兒童組曲》的音樂形象與創作手法
(一)組曲之一《小貓釣魚》(1958年編曲)
此曲改編自黃準作曲的影片《小貓釣魚》的主題曲《勞動最光榮》。原曲是一首表現孩子們天真活潑、熱愛勞動的兒童歌曲。主旋律是
作者靈活運用揚琴技法變化,采用雙聲部織體,將歌曲旋律加以發展變化,改編為單樂段重復演奏的揚琴獨奏曲。樂曲的前半部分,歡快的旋律配合活躍的音型伴奏,樂句內間插裝飾倚音上行,
增添了旋律的流動感和天真活潑的情趣。后半部分的樂曲發展為音型節奏和演奏竹法的對比,將主旋律分解至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中加以展示,如:
加強了樂曲的歡快活潑的氣氛情緒。此樂曲單樂段反復三次后加尾聲結束。
(二)組曲之二《捉迷藏》(1956年編曲)
捉迷藏是最為孩子們喜愛的游戲之一,作者選取這一素材,用靈動的音樂符號將這一生動有趣的畫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樂曲以行板稍慢的中速開始音樂陳述,主要的音樂動機為 作者用移位、重復、變化發展的手法將音樂展開。旋律明朗歡快,以高低音區音色、力度、竹法變化的對比,生動形象地描繪孩子們在捉迷藏游戲中的興奮、緊張、擔心、試探的心情以及亦靜亦動的游戲場景。作者有意在中段穿插入“漸慢”樂句,卻隨即轉入快板,仿佛孩子們在游戲中捉住了對手,氣氛頓時活躍,音樂節奏演變為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進行,情緒亦隨之熱烈而歡快。樂曲結尾時再次加快,演奏中琴竹反鍵由最高音區傾瀉而下,樂曲仿佛是在孩子們的歡笑和掌聲的高潮中嘎然而止。
(三)組曲之三《木偶舞曲》(1956年創作)
木偶戲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舞臺藝術,那些趣怪可愛的木偶造型,神奇的民間故事和貼近生活的場景,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如癡如醉地圍坐在舞臺前,等待他們喜愛的人物出現。心靈手巧的孩子還用木頭雕刻,用畫筆裝飾,做出自己心愛的小木偶。作者選取這個很有意思的題材,用音樂的語言來描繪兒童心目中木偶們歡樂歌舞的場景。樂曲的前奏在揚琴的低音區用兩小節的頓音重復一個節奏音型:1=G 形象地刻畫出木偶們出場時的動作特征,詼諧生動,趣致十足。樂曲采用A-B-A式的結構。A段以主和旋的骨干音Do、Mi、Suo形成音樂主題,簡潔明快,用低音跳躍音型為伴奏,加以旋律節奏變化與演奏竹法變化,使音樂逐漸活躍而更有風趣。緊接著音樂主題的陳述之后,樂曲以裝飾倚音和小二度雙竹合音下行演奏,形象地模擬了木偶的各種動作形態。之后,樂曲轉入中板抒情的B段。這段樂曲節奏徐緩舒展,表現了木偶舞蹈想展現的款款深情。 A、B兩段音樂形成對比,張弛相宜。之后,樂曲再現A段,形成呼應回旋,結束全曲。
(四)組曲之四《猴皮筋舞曲》(1959創作)
這是作者在1959年完成的兒童組曲的最后一首,較前三首運用了較多的新演奏技法,演奏難度也稍大。歡樂的快板從堅定明快的節奏開始,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
將兒童在運動場上躍躍欲試、蹦蹦跳跳的情景表現出來。旋律發展以主題動機上下跳進,兼以倚音、顫音、襯音等演奏竹法,讓音樂有了發展的動力,讓歡樂的音樂情緒得以豐富與延伸。抒情的慢板樂段,采用復調寫作,旋律如歌,竹法上增添了單手輪音與滑抹音演奏, 音樂風格明麗清新,傾訴著孩子們內心美好的夢想。樂曲經過間插樂句,再現音樂主題后,推至高潮,樂曲在運用上滑撥竹法行至最高音時,結束全曲。
二、《兒童組曲》在揚琴音樂教學中的意義與影響
在強調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今天,兒童音樂教育是備受關注的一個領域。其中,為孩子們提供既配合他們心智生長階段和身心特點,又有藝術性和技巧訓練要求的音樂作品,是一大課題。鄭寶恒先生的《兒童組曲》可謂是一大典范。
四首樂曲分別選取了兒童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場景,用音樂的語匯描繪了孩子的游戲、勞動、運動和學習。在樂聲中,仿佛看到孩子們的嬉戲、爭執、和好,聽見孩子們的歡笑、吵鬧,更感受到童真美好的心靈。四首樂曲的音樂形象生動可感, 樂曲標題準確地抓住了小演奏者和小聽眾們的心。孩子們一聽就喜歡,因為音樂讓他們的小腦瓜里浮現出一個畫面,而這是他們的生活的情景。
就像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兒童的感覺是最直觀敏銳的,作者能夠創作出這樣生動優美,抓得住孩子心的作品,除了他作為藝術教育家對祖國下一代的熱愛和責任感,也與作者在音樂形象的營造和創作手法上的匠心分不開。
《兒童組曲》中四首樂曲的音樂主題都是以十分簡潔的音樂動機發展而成,這是作者在實際生活體驗中,提煉了大量素材,選取了典型性的形象,運用準確生動的音樂語匯加以表現。這又一次詮釋了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一經典理論。而整首組曲的音樂布局和結構格調,既和諧統一,又變化有致。組曲之一《小貓釣魚》為單曲段結構;組曲之二《捉迷藏》為主題樂段加變奏的兩段式;組曲之三《木偶舞曲》和組曲之四《猴皮筋舞曲》為A-B-A的三段式結構。
在孩子們學習揚琴演奏的過程中,《兒童組曲》不僅是一次音樂欣賞教育,更提供了相當全面的技巧訓練。四首樂曲在雙手平衡的訓練、合音齊竹、十六分音符的加花演奏、單手輪音、顫音、倚音等技巧的學習均有助益,同時也讓孩子們加深對于復調以及音型節奏的認識。
在組曲之四《猴皮筋舞曲》中,作者運用了滑抹音的新技法。這是鄭寶恒先生在揚琴演奏技法上的創新,豐富和提高了揚琴的表現力,彌補了揚琴音色能硬不能軟,能直不能彎的缺憾,讓演奏的韻味更婉轉圓潤。雖然滑抹音的運用增加了演奏難度,但正是通過演奏此曲,學琴的孩子開始學習和掌握滑抹音這一揚琴演奏技法。
參考文獻:
[1]呂麗娜,張瑩瑩,郭芳芳等.論視唱練耳在高校音樂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J].長春大學學報,2009,(08).
[2]王一丁.淺析柯達伊與我國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藝術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