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米蘭
摘要:對舞蹈感知理論的研究是對舞蹈實踐及舞蹈理論的一個基礎理論指導,本文通過對其內容的分析,舞蹈感知的形成原因以及舞蹈感知的發展過程等三個方面進行粗淺的分析,從而探索出舞蹈感知對舞蹈動作和舞蹈表現的影響。
關鍵詞:舞蹈感知 形成原因 發展過程
在幾年專業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要如何進行專業系統、而又科學性很強的訓練體系,但在越來越深入學習舞蹈的過程中,筆者卻發現只注重專業的訓練是無法使舞蹈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舞蹈藝術的發展并不僅僅是技術、技巧性的問題,而追求個性化的舞蹈藝術,追求藝術情感表現的舞蹈藝術更是我們現代舞蹈界所要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舞蹈感知這一問題的討論是舞蹈高層次表現最基礎的理論指導。
一、感知的內容
我們在討論舞蹈感知之前,首先要了解“感知”所包含的內容是怎樣的。在葉奕乾等人所著的《普通心理學》中就明確指出“感覺 (sensation) 是指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根據客觀事物的來源與性質及其對不同感覺器官(感受器)的刺激對感覺進行分成兩類:一類是對外部客觀事物不同屬性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等。二類是反映機體本身各部分運動或內部器官發生變化的感覺,包括動覺、靜覺和內臟感覺等。”而在彭聃齡所著的《普通心理學》又對“知覺”進行了概述:“人們通過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綜合與解釋),產生了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就是知覺(perception)。換句話說,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對事物的整體屬性的認識。”由此可見“感知”是由外而內的一種整體機能的聯覺感受過程,它的產生不是一個或幾個器官所能完成的,而是要用到身體的各個部分采集有效信息,再經過大腦的加工、整合,再根據個人的認知水平和喜好進行一種心理加工,最后形成的一種結果。
二、舞蹈感知的形成原因
事實上,“感知”是處于我們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一個初級階段,它是我們面對事物的第一反映,是了解和掌握事物時獲得的第一手信息材料,我們之所以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每個人都會有所不同,就是因為獲得外在信息之后,對這些信息材料進行整合、加工時出現了不同人的不同處理,最后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首先,舞蹈感知的形成是由于每個人所經歷的經驗不同而不同。這種經驗的獲得由兩個方面構成:一個是直接經驗的獲得,它是由我們在專業訓練過程中所接受到的動作、技術、技巧等方面的綜合性實踐知識所獲得的一種經驗,這種經驗的積累是直接作用于我們自身的,所以這種經驗更直接,更具有感受力,也是我們印象更為深刻的一種經驗;另一個是間接經驗的獲得,它是通過前人的經驗總結而獲得的基礎和專業性理論知識所獲得的一種經驗。這種經驗的獲得是間接的,通過閱讀他人總結性的理論性的書籍以及觀察他人的舞蹈表演等經驗的積累所獲得,由于它的間接性,所以這種經驗對我們的影響是受到接受者認知水平影響的,因為不能夠實踐,所以對它的感受力就相對來說較弱,但這種知識獲得的范圍卻是很大的,可以讓我們從很多的方面去了解、感受、理解舞蹈,從而提升我們對實踐技能的運用,特別是對中外舞蹈史的學習、舞蹈美學的學習等舞蹈學學科的學習,以及與舞蹈相交叉學習的學習,例如舞蹈生理學、舞蹈心理學、舞蹈生物學、舞蹈解剖學等學科的了解有助于讓我們的舞蹈表演更豐富、更科學、更具有美感。
其次,舞蹈感知的形成是由不同的舞蹈智力所構成的。所謂的“舞蹈智力”就是“為順利完成舞蹈活動而在個體身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了我們的注意力、想象力、觀察力等內在的變化。這些方面的敏銳程度也決定了舞蹈感知的高低,這是一種對自我控制能力的把握,這種能力并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隨著個人經歷的成熟而成熟,例如在兒童期,注意力大約在10分鐘到15分鐘的有效注意,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也得到相應的增長,注意力提高到30分鐘到40分鐘的有效注意,其它的能力與注意力也是相同的情況。除了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提高之外,還有就是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積累也是影響個體能力控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學習經歷、社會環境等因素都可以造成不同個體的不同發展和認知的水平,使我們產生不同的變化和結果。總的來說,對外界的感知力,對藝術的想象力,對自身的控制力,對事物的表現力等等都是我們所說的“舞蹈智力”,這些能力直接影響著舞蹈智力的發展水平,同時舞蹈智力的綜合體現也同樣作用于其它能力的發展。
最后,舞蹈感知的形成也受到個體的情感因素發展的影響。這里所指的情感也包括了個人對舞蹈的興趣、個人的個性和意志等因素,這些都可能影響著情感的變化。我們一直都在說,舞蹈是舞蹈家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舞蹈家的不同情感的表達可以改變舞蹈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要求舞蹈家要具有較為穩定的情感表達,而情感的構成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王宏建老師就曾在他的《藝術概論》中說到:“所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形式,它反映著人對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的主觀態度。”我們從中不能發現,影響情感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評價一個好的舞蹈演員的基礎標準就是看他(她)能否很好的掌控情感,因為舞蹈感知能力是受到情感的影響的。
三、舞蹈感知的發展過程
筆者認為舞蹈感知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為:
第一個階段是舞蹈感知的發展階段是視覺認知階段。我們剛接觸舞蹈時,是通過大量的視覺感官的作用進行的,通過視覺來收集舞蹈動作的表象特征,進行簡單、初步的舞蹈感知的形成和建立。這一階段經常會出現緊張感和疲勞感,這不是因為舞蹈感知出現的問題,而是由于舞蹈感知要優先于肢體的發展速度,當感知到事物而末做出相對應的動作時就是出現身體的不協調,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現象和狀態,它會隨著舞蹈感知的進展和肢體的協調發展會慢慢地好起來。這一階段注重地是舞蹈動作的表現,而舞蹈感知會處于一個弱勢發展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舞蹈感知的發展階段是成熟階段。這時階段表現為舞蹈動作能夠協調一致,通過不斷努力的學習與高強度的練習,讓學習者的視覺反映與身體控制力得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時的舞者也能夠漸漸從中體會到一些力度、空間、速度的變化,可以進行簡單的藝術二度創作,將自己的情緒感受融入到舞蹈之中,從而為第三個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階段是舞蹈感知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可以培養舞者對音樂、對動作、對舞蹈本身的愛好,這個階段也是舞者在今后會是以什么狀態來表現舞蹈的重要發展過程,它將自己的形成一些簡單、細小的情感表達。這一階段是舞蹈感知與舞蹈動作統一發展的過程,它不會再側重于哪一個方面的發展,是一種均衡的發展過程。
第三個階段是舞蹈感知中身心合一的階段,這一階段是舞蹈感知中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表現為舞者心智的進一步成熟,在舞蹈中可以心領神會的情感的表達與舞蹈動作協調統一起來,而這時的舞者會發現這一階段的舞蹈感知是一種理性的情感表達,會用自己的情感來帶領著舞蹈動作的發展,視覺對肢體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帶動動能,使動覺的控制能力逐漸提升為主導作用,進而達到了一種身心合一,以情帶舞的境界。這一階段是舞蹈感知的高級階段的發展,它更側重于舞蹈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情感運用,讓心理活動和情感表達充滿于整個的舞蹈之中,使頭腦中產生的藝術形象存在于舞蹈之中,讓舞蹈有了一個鮮活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楊鷗.舞蹈訓練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