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摘 要:由于文明的差異,中國與歐洲國家在人權問題、臺灣問題、對華軍售問題、西藏問題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誤解和認識上的不足。本文以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為例,闡述了“人文交流”在溝通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人文交流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心靈和感情的橋梁,也是增強國與國之間理解和信任的紐帶。通過“人文交流機制”的不斷完善,推動中英、中歐關系不斷的、可持續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人文交流;機制;中歐關系;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60-02
亨廷頓曾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到“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自蘇聯解體后,國際社會的沖突由原來的意識形態的對抗演變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抗。因此,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文明力量的接觸日益頻繁,加強各文明之間的溝通與諒解,對于促進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從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引進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引入了市場經濟,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一直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21世紀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也變得舉足輕重,“中國威脅論”也隨之甚囂塵上。此時,中國亟須打開西方世界認識中國的突破口,文化無疑是打開這一突破口的利器之一。2011年,在北京召開的中歐第十四次領導人會晤上明確提出將人文交流打造為繼高層經貿對話機制、戰略對話機制之后的中歐關系的第三大支柱。2015年是“中英文化年”,本文選擇以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為例,探討人文交流機制在構建“我們”與“他們”的橋梁之間的深遠意義。
一、“人文”與“機制”的相關定義
“人文”一詞,在我國的歷史悠久,這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籍《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就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人類實踐能力、方式及成果的總稱。它既體現在物質方面,也體現在制度和精神方面。廣義的人文就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西方社會,“人文”則被定義為關于人的各種問題的理解、解決方法,包括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強調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堅持“以人為本”。
單單從中國和西方社會對“人文”的定義和理解來看,就已經體現出巨大的差異,雙方都是從各自的文化背景出發來闡述的,體現出了文化差異性。
“機制”一詞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現已廣泛應用于生物學、醫學、物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
這里需要指明的一點是,“人文交流機制”不同于“公共外交”?!肮餐饨弧敝傅氖恰耙粋€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過授權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部門,委托本國或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傳播、公關、媒體等手段與國外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開展針對全球公眾的外交活動,以澄清信息、傳播知識、塑造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實現?!惫餐饨坏闹黧w是政府,主要表現為一種官方行為,而“人文交流”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學者、媒體甚至是普通民眾。公共外交帶給受眾的影響是直接的、客觀的,而“人文交流”給受眾體帶來的影響則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這樣更易于受眾體接受、理解、認識我們的文化。
“人文交流機制”在宣傳本國文化、增進各國相互理解與認識方面的優勢是無可比擬的,在發展中歐關系時,我們要善于利用這種手段,使西方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更透徹,更清晰,使中歐關系獲得可持續發展,也使“中國威脅論”不攻自破。
二、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的具體領域
中國與英國進行人文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主要包括教育領域,科學、創新和研究領域,文化領域,傳媒領域,體育領域,青年領域。
1.教育領域
關于教育雙方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主要包括200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教育合作框架協議》、2003年的《中英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協議》、2011年的《中英教育伙伴關系行動計劃》、以及2012年的《關于開展中英博士生教育及高教科研伙伴關系項目的框架協議》和《關于開展中英高校產學研管理人員交流培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等。
中英雙方教育高層多年來都保持著互訪;為積極推動學生的雙向流動,中英雙方加強了獎學金力度;英國極其重視漢語的教學工作,一年一度的“中英漢語橋”大賽已成為經典;鼓勵和支持中英的中小學合作及職業教育合作,雙方在職業院校影子校長培訓項目、學徒制項目等領域將開展深入合作。
2.文化領域
2015年是中英首個“文化交流年”,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努力增進雙方的文化了解。一方面,中國要努力展示自身的傳統文化,戲劇、刺繡、剪紙、服裝等,同時加大宣傳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成果,電影、設計、音樂、藝術視覺等,讓英國也讓世界了解到,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也是一個現代化的、進步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另一方面,在英國文化季的展示上,中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其中蘊含的西方文化,掌握西方社會的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在與西方社會的接觸中占據主動地位。
3.傳媒領域
傳媒領域雙方也加強了合作,劉延東在出席中國優秀影視劇英國展播季開幕儀式上表示,期待雙方影視行業深化合作。作為“中英文化年”的重要內容,2015年9月20日上午,中國優秀影視劇英國展播季在倫敦啟動。包括趙薇、黃渤主演的電影《親愛的》,徐崢、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師》等華語電影將陸續在英國普羅派樂衛視展播。當然英國也有許多經典影視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比較經典的有《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唐頓莊園》《南方與北方》等。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對于中英兩國人民更為直觀地認識其社會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4.青年領域
青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青年的發展是影響一個國家進步的重要因素,這不因地域、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改變,在國際社會是一個廣泛的共識,中英在青年領域的合作主要表現為雙方互派青年代表團進行交流對話。
5.科技領域
在“中英科技年”,中英雙方在信息技術、醫學、遺傳學等30多個科學領域展開了合作。雙方在空間科技研究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2007年,“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揭牌成立,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空間科學技術的合作。
三、中英人文交流機制存在的問題
中英人文交流自建立之日起,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是其中也顯現出了一些問題。
1.中英人文交流的機制不足
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發端于2012年4月12日國務委員劉延東的英國之行,于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之際啟動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此后,每年兩國都會定期召開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對于雙方在多領域的合作進行磋商。然而,中英人文交流在實際運作中仍然顯現出了機制不足的缺點。
在很多領域的合作仍然無章可循。2015年9月的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上,亨特表示,英中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立3年來,在教育、科技、文化、傳媒、體育、旅游、青年和地方等領域合作內容越來越豐富,成果越來越顯著,英方期待與中方共同努力,繼續推進這一重要機制建設。中英雙方應繼續推進中英人文交流機制的機制化、常態化。
2.中英人文交流理念的局限性
中英人文交流的另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是交流理念的局限性,這也是中國在對外開展人文交流機制的一個通病,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雙方的精英交往中。中英人文交流機制主要開展的也是“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這一機制并沒有把更多的普通民眾納入其中,阻礙了中英人文交流的多樣化發展。因此,中英人文交流機制在今后的發展應把重點放在其機制化、常態化和大眾化方面。
四、結語
20世紀50年代,萊斯特·皮爾遜曾警告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理想、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會出現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p>
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與歐盟國家關系密切,中英所取得的成就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與歐盟關系的發展。中英人文交流機制對于中歐人文交流機制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將中英、中歐人文交流統一在同一機制下,充分發掘兩國在教育、青年、文化等領域的豐富的人文資源,推動中歐關系持續的、良性的發展,為促進21世紀建立中歐全面的戰略伙伴關系貢獻一分力量,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樹立和平的大國形象提供一種路徑?!叭宋慕涣鳈C制”將成為溝通“我們”與“他們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Lester Pearson. Democracyin World Politics[M]. Princeton: Pri-
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2]Government of Singapore, Shared Values(Singapore:Cmd.No.1 of 1991,2 January 1991)
[3]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合作,開創亞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 (12):11.
[4]金正昆,唐妮娜.當代中國外交的新路徑:人文外交初探[J].教學與研究,2009 (8):55.
[5]王義桅.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 [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6]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
[7]韓方明.公共外交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