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黃尚德
[摘要] 探尋行之有效的社區養老模式是解決我國當前日趨凸顯的養老困境的當務之急。通過對武漢市百步亭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調查發現,社區志愿者幫扶和社區居民互助可作為供養者網絡的支持力量,有利于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創建有效社區養老模式。
[關鍵詞] 社區志愿者;居家養老模式;百步亭社區
一、養老模式主要類型及社區居家養老現狀
(一)養老模式類型
大多數學者比較認同養老內容應該包括三個要素,即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而少數學者關于養老模式卻有不同類型的劃分,但無論如何劃分,各種類型的養老模式都涵蓋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只是在老齡人居住地和提供養老內容的供養者上存在差異。具體而言,我國養老模式根據居住地和供養者的不同,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家庭養老模式。在家庭養老模式中,老齡人居住在自己家里,供養者指的是家庭內部網絡成員,如子女、親屬、配偶或老齡人自己。第二種類型是社會養老模式。在社會養老模式中,老齡人非居住在自己家里,由社會網絡供養者對老齡人進行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社會網絡供養者由福利機構、養老機構、各級政府、社會保障機構和其他團體等組成。第三種類型是混合養老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老齡人可以居住在自己家里,供養者來自社會供養網絡以及家庭內部網絡;或者老齡人非居住在自己家里,供養者既來自社會供養網絡或來自家庭內部網絡,或兩者兼而有之。
完整的家庭養老模式或完整的社會養老模式是比較極端的,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組成家庭的增多以及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一對夫妻承擔贍養4位老人和撫養1至2個子女的現實,可見,完全依靠家庭養老的模式必然受到沖擊,僅依靠該模式提供有質量的養老服務也是不現實的。另外,完全由社會機構提供養老服務既不符合我國傳統的養老需求,也無法提供充足的養老服務和設施。因此,從我國國情來看,混合養老模式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是供養者在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上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二)社區居家養老現狀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結合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點,既符合我國傳統養老習俗,滿足老齡人從身體到心理的需求,又能擴展家庭養老的外延,整合家庭、社區、社會等多元化養老資源;既能減輕家庭養老負擔,又能避免資源的浪費,更能讓老齡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安度晚年。
近幾年,我國各地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正在積極建設之中,以武漢市為例,各社區都在加強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擴充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團隊,擴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等。除此之外,市區部分社區還在不斷加大力度探索社區居家養老創新模式。例如江岸區安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正在嘗試從日常的居家服務向康復保健服務延伸;江岸區如壽里人家小區也正推行一種新型居家養老夜間陪護方式,即獨居老人和外地來漢的養老護理員簽約配對,由老人提供免費住宿,護理員則承擔夜間守護老人的責任[1]。
盡管如此,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供應與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建立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例如,一方面社區養老設施閑置,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存在專業護理人員和社工的短缺等問題[2]。究其原因,資金缺乏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社區養老市場化渠道尚未形成,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而老齡人也尚未形成公共服務購買的消費觀念。
在當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市場化平臺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結合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以經濟支持、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為目標,充分利用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居民互助作為供養者網絡的支持力量,創新社區居家養老的有效形式很有必要。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描述的統計分析
(一)數據來源
該研究數據來自于2014年在武漢市百步亭社區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調查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樣方式,運用方便抽樣、判斷抽樣和滾雪球抽樣方式相結合,分別對志愿者、社區居民、老齡人發放3種類型的調查問卷,共收集到40份有效志愿者調查問卷,41份有效居民調查問卷,50份有效老齡人調查問卷。該研究采用SPSS21版本軟件對變量和樣本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該調查數據對解析該社區養老模式的可行方式提供了有效證據。
(二)樣本數據的描述統計分析
1.關于社區居民樣本數據分析
居民調查問卷設置變量有性別、年齡、月收入、是否為獨生子女、家中是否有老人、老人健康狀況、每周陪伴老人時間、認可的養老方式、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滿意度、對待收費的態度、對社區養老服務人員滿意度、對社區服務設施滿意度、社區對養老支持力度的感知等。根據對樣本數據統計可以初步了解該社區居民概況及對社區養老方面的相關態度。
根據年齡、家中是否有老人及月收入交叉列聯表數據顯示,從收入水平來看,71%的被調查者月收入少于6000元,約80%的被調查者家庭中有老人,且被調查者年齡多居于36至55歲之間。被調查者中“每周陪伴老人時間”50%以上的人少于8小時,被認可的養老方式更多傾向于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選擇機構養老的比例較小。被調查者“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滿意度”“對社區養老服務人員滿意度”“對社區服務設施滿意度”持“比較滿意及以上”的比例均達到了70%以上;“對收費態度”持肯定或否定態度的被調查者比例基本一致,同時,通過對“月收入”和“對收費態度”兩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變量無顯著性相關,即兩變量相互獨立。
2.關于社區老齡人樣本數據分析
老齡人調查問卷設置的變量有性別、年齡層次、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狀態、是否與子女同住、目前健康狀況、對志愿者活動滿意度、對養老服務人員滿意度、對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程度的滿意度、社區有償服務支付能力、養老服務項目是否滿足需求以及照顧其生活人員類型等。
具體而言,被調查者中70歲以上老年人居多,約80%的被調查者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約78%的老年人月收入不滿3000元,38%的被調查者無配偶或已過世,超過50%的被調查者未與子女同住,92%的被調查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盡管被調查者“對社區養老服務滿意度”較高,但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對社區養老服務滿意度”卻較低。92%的被調查者“對志愿者活動滿意度”持基本滿意及以上態度,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對志愿者活動滿意度”達到100%。超過70%被調查者對“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滿意度、配套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到基本滿意及以上,約90%被調查者“對社區有償服務支付能力”基本可以承受,但是月收入不足3000元的被調查者中仍有一部分完全沒有有償服務支付能力,可見,“月收入”和“對社區有償服務支付能力”兩變量有顯著的相關性。被調查者“照顧其生活人員的類型”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分別是自己、老伴、子女或親戚,依靠鄰里幫助和社區幫助的比例接近20%。
3.關于社區志愿者樣本數據分析
社區志愿者調查問卷設置的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政治面貌、擔任志愿者原因、對志愿者態度、每周服務時間、已服務老人數量、是否受到培訓、職業與服務項目關系、社區對志愿活動的支持程度、老齡人對志愿活動的支持程度、志愿者服務項目、志愿者活動影響因素等。
根據社區志愿者調查數據統計可以了解到關于志愿者性別、年齡、職業、政治面貌和擔任志愿者原因等基本信息。被調查的志愿者中,18歲至30歲的志愿者所占比例最大,40歲以上的志愿者較少,18歲以下的志愿者多為高中生。從職業特點來看,學生所占比例超過50%,其次是自由工作者。從政治面貌來看,黨員和團員所占比例達67%,由此反映志愿者政治素養比較高。被調查志愿者每周志愿服務時間絕大多數是在15小時以內,已服務老人數量在“4個以內”的比例達到90%,其中服務了“2至4”個老人的志愿者比例約占42%,而且62.5%的志愿者接受過相關培訓。
三、百步亭社區居家養老有效模式的成因分析
(一) 社區硬件設施和養老服務項目較完善
分別從社區居民調查表和社區老齡人調查表中選擇被解釋變量“老齡人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程度”和“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滿意度”,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被調查者中無論是社區居民還是社區老齡人,對“老齡人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程度”的滿意度較高,社區居民達到“基本滿意”及以上的比例為92.7%,老齡人達到“比較滿意”及以上的比例為92%(見表1)。社區居民和社區老齡人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滿意度也較高,社區居民達到“比較滿意”及以上的比例為80.5%,老齡人達到“滿意”及以上的比例為96%(見表2)。
究其原因,首先主要取決于該社區較好的先天條件。百步亭社區是由百步亭集團建設,在得到了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經濟力量調動了社會資源管理社區、服務人民。由于有著天然的優勢,百步亭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比較完善。其次,百步亭社區是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社區,是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唯一社區。這也為該社區居民和老齡人對該社區的養老服務項目滿意度較高創造了良好的軟件條件。
(二)社區居民互助較積極
調查發現,社區居民中的一部分人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在社區建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據相關統計數據,武漢百步亭社區經過多年的積累,這里的居民有近三成都成為注冊志愿者。無論是社區居民志愿者還是社區居民都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居民積極互助也是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有效原因之一。被調查者中社區居民和老齡人對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態度是認可的,社區居民對“養老服務人員的滿意度”達到比較滿意及以上比例為92.7%,社區老齡人對“養老服務人員的滿意度”達到比較滿意及以上比例為96%(見表3)。該調查統計數據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該社區居民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有效性。
(三)社區志愿者素質較高
“志愿工作者又名志工,是指一種助人、具有組織性及基于社會公益責任的參與行為”[3]。調查數據顯示,該社區志愿者中無論是學生群體、社區居民還是其他職業者在“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上,大多數是為了“踐行傳統美德”,并且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技能。從統計意義而言,“社區志愿者職業”與“參與志愿活動動機”無顯著相關性。另外,百步亭社區老年大學內有一所志愿者培訓機構,每期都會有很多的志愿者在此接受關于養老服務的培訓。被調查對象中有超過一半的志愿者受過相關培訓,對老齡人的幫扶內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日托服務、緊急救助、參加社區活動等(見表4)。可見,高質量的志愿者隊伍的構建與相關的培訓是密不可分的。通過調查發現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活動中會遇到一些困境,譬如活動時間不好分配,因大部分的志愿者是學生,他們忙于學習,所以在志愿活動方面的確會存在時間上的沖突。對此,社區應該多組織一些志愿者團隊,使之在時間上有更多的調度。總而言之,被調查者中無論是老齡人還是社區對志愿者活動都持積極支持態度。
四、結論與建議
在我國進入比較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情況下,養老模式也呈現多元化發展,盡管家庭養老是比較傳統的養老模式,但是,對日漸高峰的“421家庭”而言,這種養老模式已受到不可回避的挑戰。社區養老模式是對家庭養老的一種有效補充,因而需要創新社區養老模式,發揮其應有的效應。雖然百步亭社區養老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無法被完全復制,但是能夠為其他社區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創建有效的社區養老模式提供有益的參考選項:首先,創新外部供養者網絡。老齡人居住在家里,供養者包括家庭網絡和外部網絡,外部網絡增加了社區志愿者幫扶和社區居民互助兩個新的元素,不是對現有養老服務模式的徹底顛覆,而是在混合養老模式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元素。該模式既能滿足傳統家庭養老的心理需求,又能彌補目前傳統家庭養老遭遇的困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和更新。其次,積極扶持發展各類服務志愿組織。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百步亭社區除了先天硬件和軟件條件較為完善之外,高素質的社區志愿團隊和積極的社區居民互助是推動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有效可行的另一深層次原因。
我國未來養老模式將逐步向混合養老模式發展,堅持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在專業護理人員、社工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必須充分利用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居民互助作為供養者網絡的支持力量,大力提倡志愿服務,鼓勵、支持更多的社會公眾和社區居民參與志愿幫扶活動,真正形成社會工作者兼志愿者的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姚德春. 武漢興起居家養老新方式 獨居老人提供住宿換夜間陪護.荊楚網,2014-05-30.http://news.
cnhubei.com/xw/wuhan/201405/t2941478.shtml
[2]胡益虎,卜勁文,等.社區養老為何叫好不叫座[N].長沙晚報,2014-03-25.
[3]百步亭社區居民 三成是志愿者[N].長江商報,2014-12-04.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