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紅 解雅虹 林景霞
摘 要:當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此而來的爭議和糾紛也越來越多。本文在闡述公眾人物隱私的基礎上,指出了新聞曝光與隱私權的沖突及侵權行為的發生,最后提出應尋求新聞道德與公眾人物隱私的平衡點這一觀點。
關鍵詞:公眾人物;隱私權;新聞曝光
1 公眾人物的隱私
說到隱私,從法律上講,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公開且不愿為他人知悉的秘密。如個人日記、生活習慣、財產狀況。而隱私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生活和以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從根本上排斥他人干涉的一種人身權利,是人格權的一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說道:“涉及到對公眾人物的權利限制,僅僅是在隱私權中才存在。對于其他權利,則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只是在肖像權的保護中,也要受到一點點的限制,這就是公眾人物的肖像權有時候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過,這種對公眾人物肖像權的限制并不是只因為他們是公眾人物,還因為他們的肖像涉及到新聞性的活動,是因為新聞性而使對他們的肖像使用不具有違法性。因此,涉及到公眾人物的權利限制的,其實就是隱私權和肖像權,并不包括其他權利,例如名譽權、姓名權、人身自由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等人格權都沒有限制一說。”
作為公眾人物,其隱私權又具有不同的特點。首先,公眾人物的生活和工作很吸引大眾,而他們的影響也和一般人不同,很多人會以他們為范本來模仿或在思想上有所改觀。總而言之,公眾人物的隱私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其次,有一點不能不談,就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大眾的知情權是有一定沖突的。這就存在一個度的問題,怎樣才能既保障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同時又能保障大眾的知情權。隱私權是用來保護個人信息的,而知情權是為了了解信息,所以這兩者具有天然的對抗性,而在公眾人物身上,這種對抗就更加突出了。目前在我國立法中,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法規在民法通則、憲法、刑法、訴訟法中有所規定,但是零散且不全面。作為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并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加以規范,未能全而正確地貫徹憲法中保護隱私權的原則性規定,這使得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相當脆弱。
那么,公眾人物隱私與非隱私應該怎樣界定昵?這個問題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我看來,在不侵犯公眾人物人格權的前提下,其他所謂的隱私都是可以被公眾所知曉的。而媒體將公眾人物的與公眾相關的信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公之于眾是一種道德。關于隱私,如果要有界定,那就是純粹的普通社會人的不宜于公之于眾的個人信息,而非公眾人物的必要信息,所以這種信息應該不在法律所保護的“隱私”范圍之內。現在普遍的看法是,既然成為公眾人物為其帶來了財富和知名度,那么一定的犧牲是免不了的。這已經成為大眾腦袋里的一種固定思維模式。但并不是說,公眾人物連普通人應該享有的權利都沒有。總而言之,公眾人物隱私與非隱私是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的,除非在將來,我國法律能夠完善,能有詳細條款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而現今,就只有靠新聞道德來約束。
2 新聞曝光與隱私權的沖突及侵權行為的發生
目前,新聞曝光與公眾人物隱私的沖突,主要根源是受眾獲取信息的心理要求與被報道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作為受眾,對于各種信息都有一種想知道和了解的心理,且受眾認為自己應該享有這種權利,這是一種很正常、很普遍的心理。當然,對于公眾人物的隱私,受眾也具有濃厚的興趣—大部分人都有一種窺探癖,而公眾人物隱私的曝光就滿足了他們的這種癖好。作為公眾人物,自己的隱私是絕不愿意為外界所知曉的(除了用隱私來炒作的),他們認為自己也是公民,也享有充分的隱私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一旦被激發,就會引起新聞曝光與公眾人物隱私的沖突,其實質就是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兩個權利發生了沖突,背后就涉及到權利的平衡。協調的辦法就是要考慮是滿足個人的要求還是滿足公眾的要求。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落差,也就是公眾人物的規則,只要你是公眾人物,那么你的隱私權就要受到限制。這種限制是法律認可的,法律認為這種不公平是公平的,這樣的確認保護了更多人的要求,也就只能犧牲個人利益。
而一旦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侵權,“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傷害他人而依法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而新聞侵權則與新聞相關,新聞學者魏永征認為:“新聞侵權就是在新聞采集和傳播中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另一種說法也認為:“新聞侵權首先是和新聞活動相關的,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侵權者為新聞媒體和新聞采寫者,離開了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就不會構成新聞侵權。新聞侵權行為侵害的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權,包括公民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總之,新聞侵權就是指新聞媒體和新聞采寫者利用新聞傳播媒體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3 新聞道德與公眾人物隱私的平衡
在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新聞道德之間,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既能保障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又能不違反新聞道德呢?這是一個一直被討論和爭議的問題。一般來講,公眾知情權要求新聞單位要盡量報道社會信息,但是受眾自身的隱私權又使受眾在作為被報道者時要求新聞單位在報道自身時要千方百計保護自身的隱私權,這兩者之問必然存在著矛盾。有時候這種矛盾表現得很明顯。作為新聞單位,如果一味地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可能導致侵犯被報道者的隱私權,從而陷入新聞官司。但是如果一味考慮被報道者的隱私權,則有可能陷入信息不能滿足受眾的信息要求的尷尬境地。有時候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受眾的信任。所以新聞單位怎么樣處理這兩者之問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般來說,媒體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報道隱私的時候要保證公眾的利益不被侵犯。如果被報道者的隱私是與公眾的利益緊密相關的,那么被報道者的隱私是可以被媒體報道的。其次,媒體在報道的時候要征求被報道者的意見。不管被報道者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如果其同意了媒體報道其隱私,那么在法律上媒體的行為就是受保護的。這也涉及到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第三,要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對于什么是隱私和怎么樣選擇新聞要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第四,在非報道不可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一些避免侵犯隱私的措施。最后,新聞工作者要有個正確的報道心態,不要一味地用被報道者的隱私來取悅受眾。很明顯,媒體在報道新聞的時候根本沒有必要刊登不好的照片,說到底是有些媒體的報道的心態不正確,以這樣的圖片刊登在媒體上,必然有嘩眾取寵和滿足受眾不良要求的嫌疑。媒體要形成自己良好的媒體風格,在新聞質量上取勝,受眾在這樣的心態下接受媒體的報道對報道隱私的要求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只有這樣媒體才有更多的報道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439,
[2]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史素紅(1991-),女,河北省石家莊,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