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劉紅

摘 要 目的:探討浦東新區高橋社區外來孕產婦基本婦幼保健服務項目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來孕產婦1 427人作為對照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外來孕產婦2 102人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孕產婦的建冊數、產后訪視率、系統管理率等基本情況,并分析基礎婦幼保健服務的實施價值。結果:觀察組的早孕建冊率、產后訪視率以及系統管理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高橋社區開展基本婦幼保健服務項目顯著改善了外來孕產婦的基礎服務狀況,為保障轄區外來孕產婦母嬰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 孕產婦 婦幼保健服務 效果
中圖分類號:R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08-0060-03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basic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items for the migrant pregnant women in Gaoqiao Community of Pudong New District
YANG Xiaoyan, LIU Hong
(Gao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basic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items for the migrant pregnant women in Gaoqiao Community of Pudong New District. Methods: From Jan. 2011 to Dec. 2012, 1 427 migrant pregnant wome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2 102 migrant pregnant women from Jan. 2013 to Dec.2014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ates of the number of the established manual, postpartum visit, system management and other basic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and the valu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of the migrant pregnant women was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ates of the number of the established manual, postpartum visit and system management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hey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service items for the migrant pregnant women in Gaoqiao Community ha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basic service situation in the migrant pregnant women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o protect the maternal and child safety in this area.
KEYWORDS pregnant wom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ervice; effect
孕產婦與圍產兒在妊娠期的健康狀況一直是評估某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程度的主要指標[1],也是衡量該地區人文醫療文化進展的重點項目[2]。上海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衛生服務保障等方面均占據先驅性地位[3],由于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外來人口數量不斷攀升[4],導致了外地孕產婦人數顯著增加。同本市戶籍孕產婦相比較,外來孕婦的分娩認知程度與經濟能力均有所欠缺,而多數孕婦均未接受常規產前檢查,致使母嬰健康狀況難以保證?;谏鲜鲈蚱謻|新區對基本婦幼保健服務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由區財政局和區衛生局擬定《浦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浦東新區孕產婦保健減免實施辦法》等文件。主要提倡對轄區所有孕產婦均給予基本保健服務,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與公平性,防止外來孕產婦妊娠期不良事件的發生。
高橋社區根據要求自2013年1月起開始實施基本婦幼保健服務項目,對持本市居住證且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來孕產婦提供服務。本次研究通過總結基礎保健服務實施前后的孕產婦管理效果,旨在分析基礎婦幼保健服務項目開展的實際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收的外來孕產婦1 427人作為對照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外來2 102人作為觀察組。
1.2 方法
1.2.1 數據來源與分析
根據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指定的系統管理等級報表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并整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系統管理報表中的實際數據,由本區婦幼保健所定期開展數據質控與匯總。整合數據主要包括孕產婦早孕建冊人數、產檢檢查人數(檢查次數≥5次)、產后訪視以及系統管理等方面,數據處理階段將本市孕產婦與外地孕產婦進行合理區分,并應用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分析。
1.2.2 實施方法
服務對象為高橋社區戶籍孕產婦與持上海市居住證且在高橋社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地孕產婦。服務項目包括建冊、產前檢查、住院分娩、產后訪視及費用報銷。服務內容:建冊時收集、核對孕婦相關信息并根據孕婦預產期情況登記于《孕產婦系統管理登記本》中,同時給予政策宣傳與健康教育;輔助孕產婦到助產醫療機構進行規范化產前檢查;分娩過程中提供助產技術服務,收集孕產婦相關資料;產后訪視包括產婦訪視、新生兒訪視與中醫保健,分別在產后28 d與42 d進行新生兒體檢與孕產婦復查。同期指導孕產婦準備相關證明材料,輔助辦理報銷手續,經手續審核后由本區衛生局發放經費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轉達至孕產婦處。
1.3 分析統計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資料進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外來孕產婦接受基礎保健服務前后的基本情況比較。觀察組中外地孕產婦的早孕建冊率、產后訪視率以及系統管理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孕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5-9],上海作為我國第一大城市,其經濟、文化等方面均發展迅速[10],受其影響外來流動人口逐漸增多[11],也導致外地孕產婦人數不斷上升,高橋鎮地處浦東新區北部為典型的城鄉結合社區,外來流動人口眾多,自2005年以來外地人口分娩數量均高于本地戶籍數量。外來孕產婦保健意識淡薄、保健能力相對較弱,對原有的上海市孕產婦保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唯有給予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方可確保本地區孕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程度。
在本次研究將基礎婦幼保健服務實施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接收的外來孕產婦(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作為對照組,并以保健服務實施后本中心接收的外來孕產婦(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為觀察組,通過兩組孕產婦基本情況比較旨在深入分析基礎婦幼保健服務的開展價值。觀察組中1 637例外地孕產婦中接受早孕建冊960例(58.6%)、產前檢查1 425例(87.0%)、產后訪視1 600例(97.7%)、系統管理960例(58.6%),同對照組比較早孕建冊率、產后訪視率與系統管理率均顯著較高。這是因為在實施《浦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前,外來孕產婦基本婦幼保健服務為收費項目,且外地孕產婦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對較差,其分娩認知狀況與經濟能力均明顯低于本地孕產婦[12],進而在產前檢查與基礎保健中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13]。從而造成外來孕產婦早孕建冊率、產后訪視率與系統管理率偏低。
綜上所述,浦東新區高橋社區開展基本婦幼保健服務項目體現了平等化價值,顯著改善了外地孕產婦的基礎服務狀況,在孕產婦的依從性及服務的質量等方面,將在后續的工作中陸續進行統計分析,為保障轄區孕產婦母嬰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Goldenberg RL, Mc Clure EM, Bose CL, et 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a registry supporting efforts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Reprod Health, 2015, 12(1): 54.
[2] 任菲菲, 劉沫, 郭晶. 高校附屬醫院城市社區婦幼保健服務效果評價[J].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23): 3721-3724.
[3] 王瑾, 邵韻, 嚴勝, 等. 上海市浦東新區女性流動人口生殖健康認知現狀調查[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4, 22(6): 394-398.
[4] 潘鴻雁.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公共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上海市X區為例[J].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9): 155-160.
[5] Peng X, Conley D. The implica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for child development and maternal nutri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Eur J Health Econ, 2015, 19(30): 182-187.
[6] Ornoy A, Ergaz Z. Alcohol abuse in pregnant women: effects on the fetus and newborn, mode of action and maternal treatment[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0, 7(2): 364-379
[7] Tessmer-Tuck JA, Puku JK, Burkle CM. When courts intervene: public health,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surrounding HIV, pregnant women, and newborn infants[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4, 211(5): 461-469.
[8] Joo HS, Kim CB, Nam EW, et al. Comparison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in pregnant women and breast-feeding mothers vs non-pregnant women[J]. Korean Journal of Women Health Nursing, 2014, 20(3): 185-194.
[9] Olufunmilayo Ajoke Idowu.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and water storage on the prevalence of malaria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Abeokuta, Nigeria[J]. Health, 2014, 6(1): 90-93.
[10] 潘鴻雁.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以上海市為例[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4, 15(1): 30-36.
[11] 馮瓊, 周鳳娟, 修麗娟, 等. 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婦幼保健工作現狀及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2, 3(3): 224-227.
[12] 夏經煒, 徐蕾, 崔平, 等. 社區婦幼保健工作部門合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6): 831-832.
[13] 魏偉, 馮占春, 陳李娜, 等. 廣東省市縣兩級婦幼保健機構婦產科服務能力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31): 5025-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