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靈娟
摘要:很多優秀的語文教師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走出狹隘的課堂,開辟課外閱讀這片新天地。只有這樣,學習語文才能出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堂,課內打基礎,課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環。但是,在農村,能夠真正享受課外閱讀的孩子卻很少,文章對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
市教育主管部門推出的“書香童年”“書香校園”“圖書漂流”等一系列的活動,讓課外閱讀成為了孩子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們農村小學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很多。
一、現狀
(一)家長反對,書源緊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最大的心愿,農村小學生的家長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他們最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大多家長寧愿買練習卷、《課課通》這類輔導用書,也不肯給孩子買課外讀物。很多家長視閱讀課外書籍是不務正業,把課外讀物視為禁書,見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輕者沒收,重者打罵。也有開明的家長,但因經濟條件有限,為孩子購買大量的課外書籍感到力不從心,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蔚然成風。
(二)目的不強,意志薄弱
長期以來,農村小學忽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課外閱讀呈無序狀態。學生課外閱讀缺乏目標系列,習慣與能力較差。有部分學生愛讀書,但閱讀活動大都表現為興趣化的閱讀,他們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總是帶著休閑的心態讀書。實際上,僅靠興趣來維持閱讀是不長久的,也難以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而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推薦的讀物,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的;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量,學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難以完成的。
(三)缺乏指導,影響閱讀
“得法者如魚得水,無法者如瞎子點燈?!闭n外閱讀也是如此,只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多讀書、會讀書,才能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讀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指導力度單薄,面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書海,學生感到茫然,不知選擇什么讀,怎么讀。
二、策略
怎樣搞好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呢?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贏得理解,資源共享
1.勤溝通,促理解。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的前提與基礎。怎樣才能使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呢?一開始我采用“個別說服法”,我會打電話給學生的家長,和他交流溝通,讓家長真正理解課外閱讀;“分析交流會”即召開家長會議。介紹市局大力推行的“圖書漂流”活動,讓家長感受到市局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視;拿出學校印發的《語文課程標準》給家長解讀有關內容;針對他們更注重的是功利性,更關注的是短期效應的心理特點,找來幾年來的小學畢業試卷、《一課一練》《補充習題》給家長分析與課外閱讀有關的題目;展示學生參加學校“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讀書節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讓家長真正理解了課外閱讀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他們紛紛表示要支持督促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我又結合學校的活動來了個“旁聽會”,抓住著名作家冰波、黃蓓佳來校為學生講座的契機,邀請部分學生家長參加。
2.建“銀行”,促閱讀?!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閱讀量要達到100萬字。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解決書源的問題。目前大部分農村家庭中的藏書較少,部分家庭幾乎沒有藏書。好多農村家庭由于經濟條件有限,不可能為學生大量地購買課外書籍。除了從學校圖書室借書外,我充分開發了學生這一龐大的資源。在班級中建立“圖書銀行”,要求學生向這個特殊的銀行“存款”。提供圖書借閱次數最多的給予獎勵。這樣按每人平均2本計算的話,“圖書銀行”中就有了一百多本書了。定期與其他班級進行交換,班級“圖書銀行”升級為年級“圖書銀行”“校級圖書銀行”了。資源共享,使學生可以盡情遨游書海,又不會增加家長的負擔。
(二)激發興趣,培養意志
1.聽讀激趣。國內外諸多實踐表明:閱讀從傾聽開始,學生最初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來源于傾聽。一開始我利用早讀、中午閱讀、每周閱讀課時間為學生讀我精選的圖書。根據書中情節變化調節讀書的語氣,讀到情節曲折的地方故意停下來,讓學生想象下面的情節,看看是否與書中寫的一致。每次給學生讀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個聽得十分投入?!恫莘孔印贰断穆宓木W》《時代廣場的蟋蟀》……聽的故事越多,孩子的閱讀期待也越強。漸漸地他們覺得只聽老師讀不過癮,自己找書讀……每次讀完,我都會和學生展開討論,交流聽后的感想等,趁機向學生介紹作者的更多作品,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久而久之,學生讀書的興趣就培養出來了。
2.氛圍導趣。讀書要有氛圍,教室洋溢濃郁的書香氣息,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圖書角變成了“圖書銀行”,四周加幾把椅子,美其名曰“小書吧”;從黑板報中開辟出一角,摘錄讀書名言;對教室進行了這樣的界定“靜者入,入則靜”“閑話留在門外,嬉鬧走出教室”。我和學生將教室建成閱覽室,每到閱讀時間靜謐得讓人不忍心發出一點動靜,靜謐得讓人的思想天馬行空,靜謐得讓人陶醉其中。濃厚的讀書氛圍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讀書樂、樂讀書,學生盡情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
3.活動穩趣。為了穩定和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進而由興趣轉化為習慣,由習慣內化為意志。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愛好,以及農村小學的實際條件,開展一系列活動。定期舉辦“好書推薦會”,通過學生的推薦讓學生親近好書,學會選擇;“詩文誦讀會”,學生對于詩歌的閱讀興趣不大,我通過開展此項活動引導學生閱讀,通過誦讀、賽讀,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陶冶性情。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心得交流會”,定期交流讀書心得,可以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督促學生用心去閱讀;“佳作欣賞會”,每天早讀讓學生輪流讀一段自己摘錄的內容,可以是優美的句段,可以是自己讀書過程中的感想……通過交流競爭,使學生收獲成功,體會快樂。用成功的滿足感補償閱讀過程的艱辛,將興趣內化為意志。
(三)教給方法,徜徉書海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相對于課內閱讀而言的。我依托課本,抓住課文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課內外結合。閱讀原著。如教了《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學生被林沖的謙遜和武藝高超所折服。我就及時地向學生推薦《水滸傳》:“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位文學家塑造了如此具有魅力的傳奇人物嗎?《水滸傳》里有一百零八位這樣的英雄好漢,個個身手不凡,經歷曲折,各具個性?!比缓蠼o幾個星期閱讀,舉行《水滸傳》人物評論會,讀書心得交流會,班里興起了《水滸傳》熱。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教《三借芭蕉扇》引導讀《西游記》;《三顧茅廬》引導讀《三國演義》,查閱資料。如教學《埃及的金字塔》帶領學生到圖書室、電腦房查閱金字塔的相關資料;查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世界八大奇跡等資料。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引導學生查閱有關高爾基及他的作品,閱讀作者的其他著作。教了《望廬山瀑布》引導學生讀背李白的其他作品,再進行“詩歌賞析會”。
2.開具書目。學生面對幾乎泛濫成災的閱讀刊物不知如何選擇。我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讀好書。根據《好書伴我成長》上的推薦書目進行整理分類,擬訂六份不同的書目推薦給班里的六個閱讀小組。這樣學生能更親近好書,得益于好書,使課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更上一層樓。
3.讀寫結合。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寫批注,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好詞好句,摘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讀完后寫讀書心得,還可以進行讀后的創作。如讀了《淘氣包馬小跳》后,讓學生談談我們校園中搞笑有趣的事,模仿《淘氣包馬小跳》編寫故事……
雖然我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還處于嘗試摸索階段,但我相信只要堅持努力一定會越做越好的。讓我們致力為農村小學生打造出一片絢麗的課外閱讀的天空,讓農村學生享受課外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