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海
(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
腦電雙頻指數在心臟手術患者麻醉中的應用研究
陳文海
(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摘要]目的探討腦電雙頻指數(BIS)在心臟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80例心臟手術患者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BIS監測麻醉深度,對照組參照患者血流動力學參數及體征調控麻醉深度,比較2組麻醉誘導前(t0)、麻醉誘導后(t1)、氣管插管時(t2)、開始切皮時(t3)、術畢(t4)及拔管氣管插管時(t5)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及BIS變化,記錄術中麻醉藥物用量及術后拔管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清醒時間。結果2組不同時刻HR及t0、t5 時MAP和BI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t1、t2、t3及t4 時BIS明顯高于對照組,MAP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術中芬太尼、丙泊酚及維庫溴銨使用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及清醒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臟手術中采用腦電雙頻指數監測麻醉深度有助于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減少麻醉藥物使用量,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關鍵詞]腦電雙頻指數;心臟手術;麻醉
心臟手術期間氣管插管、手術操作及體外循環等過程均可導致機體出現強烈應激反應,對機體造成重大損傷。此外,多數患者術前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減退或心力衰竭,因此,在抑制應激反應的同時改善患者心臟功能,使麻醉作用更為迅速、平穩是心臟手術的關鍵環節[1]。近年來,隨著心臟手術技術的進步,對麻醉的要求亦不斷提高。以往主要通過常規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并結合臨床表現判斷麻醉效果,麻醉師傾向于根據個人經驗決定麻醉藥追加劑量以維持麻醉深度[2]。但僅根據上述指標調控麻醉深度存在一定局限性,尋找能更準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標對指導麻醉藥物的使用意義重大。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 BIS)屬于一種臨床常用麻醉深度監測指標,可將不同程度的鎮靜、催眠腦電信號以數值形式表現出來,進而預測患者意識消失及恢復情況,為醫師調整麻醉藥物劑量提供參考[3]。本研究探討了BIS在心臟手術麻醉中的監測價值,旨在為麻醉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從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臟手術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紐約心臟病協會分級標準(NYHA)心功能分級為Ⅰ~Ⅲ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麻醉前病情評級(ASA) Ⅰ~Ⅱ級,房間隔缺損20例,室間隔缺損17例,房間隔缺損合并室間隔缺損18例,二尖瓣狹窄5例,二尖瓣關閉不全14例,其他6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3~75(49.3±9.8)歲;體質量53~82(64.9±13.5)kg。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1~76(48.2±10.1)歲;體質量52~85(65.3±16.1)kg。2組性別、年齡及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了解所有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2組麻醉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進入手術室后快速建立外周靜脈通路,連接心電圖(ECG),實時監測患者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及Sp(O2)變化。依次靜脈推注咪達唑侖0.10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2 mg/kg及維庫溴銨0.1 mg/kg后行氣管插管。術畢停止輸注麻醉藥。觀察組麻醉前15 min以75%乙醇擦拭患者額部及眼外眥部,待皮膚表面干燥后粘貼BIS電極片,連接BIS監測儀導線,采用Aspet A-2000監測儀監測BIS值,在腦電雙頻指數監測下調整麻醉藥物劑量,麻醉誘導期BIS值控制在35~45,術中控制在40~60。對照組參照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及體征對麻醉藥物泵入速率進行調整,進行BIS監測,但麻醉深度不調整,BIS監測時間同觀察組。
1.3觀察項目監測患者麻醉誘導前(t0)、麻醉誘導后(t1)、氣管插管時(t2)、開始切皮時(t3)、術畢(t4)及拔管氣管插管時(t5)的HR、MAP及BIS變化,同時記錄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拔管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及清醒時間。

2結果
2.12組不同時點各監測指標比較2組不同時點HR及t0、t5時點MAP和BI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t1、t2、t3及t4時點BIS均明顯高于對照組,MAP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不同時點各監測指標比較
2.22組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比較觀察組術中芬太尼、丙泊酚及維庫溴銨用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比較±s)
2.32組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及清醒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
2.4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僅出現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對照組出現過敏性休克1例,惡心3例,嘔吐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914,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心臟手術要以較深麻醉降低手術操作及體外循環對機體的強烈刺激,同時為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防止出現呼吸抑制劑及心血管功能抑制,又需避免麻醉程度過深。麻醉效果將直接影響心臟手術的成敗,把握不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以往麻醉醫師常結合患者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參數控制麻醉藥物使用劑量,盲目性較高,麻醉深度的調控難以量化。王嶸等[4]研究指出,心臟手術過程中鎮痛藥足以抑制各種應激反應引發的循環變化時僅靠血流動力學指標難以反映患者鎮靜深度。因此,根據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及臨床體征判定麻醉深度存在較大局限性。
目前臨床上用于監測麻醉深度的主要技術手段包括聽覺誘發電位監測、腦電雙頻指數監測及Narcotrend指數監測[5-6]。近年來,隨著麻醉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監測患者大腦皮質功能變化調控麻醉深度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BIS以腦電分析為基礎,通過挑選各種代表鎮靜水平的電信號,將相互獨立的復雜的腦電變量經數字化處理反映大腦皮層功能狀態,適用于判定麻醉效果及調整患者生命體征[7]。BIS數值小表示大腦皮質受抑制程度較重,麻醉較深;數值大表示大腦皮質受抑制程度較輕,麻醉較淺。BIS監測能準確反映患者麻醉深度及鎮靜程度,為麻醉師更為精細地調控麻醉深度提供重要依據。研究證實,BIS監測的應用使術中麻醉控制趨向于數字化,充分體現出簡捷、直觀及精準等顯著優勢[8]。孟勇[9]指出,心臟手術麻醉過程維持心血管系統意義重大,特別是心力衰竭患者,圍手術期保護心肌必不可少。由于手術過程中并不能完全麻醉自主神經,因而極易刺激自主神經而引起MAP升高,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對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脅[10]。本研究觀察組麻醉誘導后至手術結束時MAP明顯低于對照組;另外,觀察組各時點BIS值均處于65~85,且高于對照組,其中BIS值65~85代表鎮靜狀態,<40則可能呈爆發抑制[11],證實了觀察組采用BIS監測調整麻醉深度有助于避免患者MAP過高而導致的相關并發癥,可維持相對平穩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對照組僅采用BIS監測,但未結合BIS值調整麻醉深度,因而血流動力學參數波動較大。
心臟手術過程中需在盡量減少麻醉藥使用量的同時保證適宜的麻醉深度,避免血流動力學波幅過大而造成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延長[12]。減少麻藥使用量有助于減少醫療成本,更重要的是可防止因麻醉藥物使用過量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盡早拔除氣管和恢復自主呼吸是心臟手術麻醉的關鍵環節[13]。本研究觀察組術中麻醉藥物使用總量及術后拔管時間、復蘇室停留時間、清醒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提示BIS監測麻醉深度可通過減少麻藥使用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輕患者不適感。
綜上所述,心臟手術麻醉過程中進行BIS監測有助于對麻醉藥物劑量進行科學調整,通過麻醉藥物的合理化應用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加快患者術后康復,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潔. 舒芬太尼在心臟手術麻醉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3,19(8):1469-1472
[2]邱友慶. 小兒全身麻醉中監測腦電雙頻指數與麻醉意識深度指數的價值[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1):1222-1223
[3]蔡世宏. 腦電雙頻指數在麻醉深度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7):86-87
[4]王嶸,金沐,李立環,等. 腦電雙頻指數監測用于小兒心臟手術快通道麻醉[J]. 中國循環雜志,2008,23(2):127-130
[5]俞增貴,龔燦生,陳彥青. 腦狀態指數和Narcotrend指數用于預測全麻蘇醒期意識恢復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12): 1181-1183
[6]邊文玉,唐俊. BIS和聽覺誘發電位指數用于麻醉深度監測的研究進展[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19-20
[7]段靜輝,汪衛東,陳永學,等. 腦電雙頻指數監測對全身麻醉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21-22
[8]Bidd H,Tan A,Green D. Using bispectral index and cerebral oximetry to guide hemodynamic therapy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J]. Perioper Med(Lond),2013,2(1):11
[9]孟勇. 瑞芬太尼用于心臟手術麻醉的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7):779-782
[10] 李朋,田玉,馬紅瑞,等. Narcotrend指數與腦電雙頻指數在全身麻醉中的臨床應用[J]. 臨床與病理雜志,2014, 34(6):748-752
[11] Struys MM,Jensen EW,Smith W,et al. Performance of the ARX-derive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s an indicator of anesthetic depth:a comparison with bispectral index and hemodynamic measures during propofol administration[J]. Anesthesiology,2002,96(4):803-816
[12] 王平超. 腦電雙頻指數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應用[J]. 醫學綜述,2013,19(19):3645-3646
[13] Cheng DC,Karski J,Peniston C,et al. Morbidity outcome in early versus conventional tracheal extubation after coronarv artery grafting: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3):755-764
[收稿日期]2015-06-18
[中圖分類號]R6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5-0553-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