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逸林,曾繁寬,姚德威
(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海南 瓊海 571400)
?
電針夾脊穴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隨機對照研究
羅逸林,曾繁寬,姚德威
(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海南 瓊海 571400)
[摘要]目的探討電針夾脊穴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將2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每組各70例。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神經體液因子—血漿β-內啡肽對患者疼痛和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并進行組間比較。結果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止痛效果和臨床療效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且聯合組高于電針夾脊穴組(P均<0.05)。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血漿β-內啡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且聯合組高于電針夾脊穴組(P<0.05)。結論電針夾脊穴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電針夾脊穴;丹參多酚酸鹽;β-內啡肽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屬中醫“腰痛病”“痹證”范疇。腰椎間盤突出癥以L4—5、L5—S1發病率最高,約占95%[2-3]。由于其疼痛和行動不便,給患者生活、工作和勞動均造成很大的影響。本研究采用電針夾脊穴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研究21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 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射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入選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自愿接受治療者可作為試驗患者納入。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或有藥物過敏史者;②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CT或MRI提示椎間盤脫垂或游離者。其中男121例,女89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各70例,進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所有患者均進行依從性監督,并嚴格控制各種可變因素,3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試驗遵循赫耳辛基宣言和中國有關臨床試驗研究的法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審批后方可實施,入選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丹參多酚酸鹽200 mg+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電針夾脊穴組給予①針刺選穴:病變部位兩側的腰部夾脊穴。取穴方法:在腰椎間盤突出部位上一椎體的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1寸。②電針方法:患者取俯臥位,用75%乙醇皮膚常規消毒患者腰雙側夾脊穴,操作者采用夾持進針法,將0.40 mm×75 mm的針灸針(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迅速垂直進入皮下,行平補平瀉法緩慢進針至65~75 mm,直到患者局部出現酸脹并向下肢放射為止。然后接通上海產G6805-2型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波,頻率為4 Hz,電流強度始終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30 min,每天1次,7次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聯合組:電針方法同電針夾脊穴組,在電針的基礎上給予丹參多酚酸鹽200 mg+5%葡萄糖液2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
1.3觀察項目
1.3.1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作為測量患者主觀疼痛感覺的標準[5]。是目前國際通行的、較公認的應用于臨床和科研的一項指標。該法簡單、快捷、靈敏,有可比性。具體方法為事先在紙上繪制一條長度為10 cm的線段, 左端標明無痛(0), 右端標明劇痛(10),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測量時請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線上相當于他的疼痛水平的地方作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測量該記號與左端的長度即為疼痛分值。每次測定前讓患者在未畫過的直線上再做記號,以避免患者比較前后記號而產生主觀性誤差。現有疼痛強度分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6級,分別計0,1,2,3,4,5分。
1.3.2血漿β-內啡肽測定3組均在入院第2天、治療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注入加有10 g/L肝素20 μL、抑肽酶1 000 IU的塑料管中,混勻,低溫,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置-20 ℃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試劑盒由美Phoenix Pharmaceuticals,INC.生產。
1.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腰腿痛等癥狀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癥狀基本消失,其他癥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基本恢復工作;好轉:腰腿痛等癥狀明顯減輕,日常生活能夠自理;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勝任工作。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2結果
2.13組VAS評分比較3組治療后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均<0.05),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聯合組VAS評分低于電針夾脊穴組(P<0.05)。見表2。

表2 3組VA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電針夾脊穴組比較,P<0.05。
2.23組臨床療效比較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電針夾脊穴組(P<0.05)。見表3。

表3 3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1;③與電針夾脊穴組比較,P<0.05。
2.33組血漿β-內啡肽含量測定3組治療后血漿β-內啡肽含量均升高(P<0.05或P<0.01),電針夾脊穴組、聯合組血漿β-內啡肽含量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聯合組高于電針夾脊穴組(P<0.05)。見表4。

表4 3組血漿β-內啡肽含量測定結果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治療前比較,P<0.05;③與對照組比較,P<0.05;④與電針夾脊穴組比較,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系由于腰椎間盤纖維環退行性改變,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間盤內、外力平衡失調,使髓核等間盤組織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進一步導致神經根炎癥、神經根營養障礙和傳導性損害,出現腰痛、坐骨神經痛,甚至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6]。本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根性坐骨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好發于青壯年,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認為男性與女性發病率之比為4~12∶1[2]。過于肥胖或瘦弱的人、勞動強度較大的產業工人、伏案工作人員及經常站立的售貨員、紡織工人等較多見。寒冷或潮濕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條件。產前、產后及更年期為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的危險期。先天性腰椎發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過于緊張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煙的人可能與咳嗽會引起椎間盤內壓及椎管內的壓力增高,使其易于發生退行性改變。另外,劇烈運動如果姿勢不當很容易導致椎間盤的提前退化,出現椎間盤突出[7]。本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量。
很多學者認為腰椎間盤突出后機械壓迫神經根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腰腿痛的產生不僅是機械壓迫的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其中病變后所釋放的化學遞質、神經遞質、免疫復合物等所介導的炎癥反應,是致痛的一個重要原因[8]。
血漿β-內啡肽是一種作用較強的阿片激動劑,主要分布在丘腦、垂體、腎上腺和其他周圍組織。內源性阿片肽可調節傷害性感受,其分泌不足可造成痛覺過敏[9]。血漿β-內啡肽能對疼痛通路進行調節,是抑制性遞質,可抑制感覺傳導遞質—P物質的釋放。P物質是一個由11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在外周組織中有強烈的致痛作用,同時可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炎癥反應,使血管擴張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10],增加血漿β-內啡肽對LDH疼痛的調節作用。LDH疼痛患者血漿β-內啡肽活性顯著低于正常人,可能是由長期慢性疼痛刺激導致囊泡內貯存的β-內啡肽耗竭所至[11]。血漿β-內啡肽活性低下,可使P物質釋放增加,疼痛進一步加重,形成一個疼痛正反饋回路。
夾脊穴位于腰背部,T1—L5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1寸,每側 17 穴。夾脊穴內夾督脈,外臨足太陽膀胱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絡的功效[12]。選取夾脊穴治療LDH時,其針向與針感均指向病所,對局部經脈氣血的運行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夾脊穴附近有相應的脊神經后支走行,故針刺夾脊穴有較強的通絡止痛、調整氣血的功效,并能松弛緊張痙攣的肌肉,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常用的穴位[13]。同時,神經根的炎癥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神經根的炎癥水腫。電針可以減輕神經根水腫,松解粘連,加強坐骨神經纖維軸漿運輸,促進代謝,有利于神經根水腫的消散[14]。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學“腰痛”“痹證”范疇。近年丹參已廣泛用于頸肩腰腿痛的治療中,中醫認為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丹參能擴張血管,具有抗炎、改善受壓神經根微循環,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阻斷自由基損害—微循環障礙—自由基損害這一惡性循環。從而達到消除局部炎癥,減輕神經根水腫,緩解疼痛的目的。丹參多酚酸鹽是中藥丹參提取物中最重要的水溶性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丹參乙酸鎂的含量超出80%,因而成分相對單一,質量穩定。丹參乙酸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15]。改善局部受壓神經根的微循環,促進炎癥遞質吸收及側支循環形成,且含有大量酚羥基,清除氧自由基而起到抗氧化作用,從而達到消除局部炎癥,減輕神經根充血、水腫,緩解疼痛的目的[16]。
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組血漿β-內啡肽含量增高更為明顯,聯合組止痛效果和臨床療效方面效果最好。電針夾脊穴聯合單身多酚酸鹽靜滴不是單純針刺穴位作用與藥物療效的簡單相加,而是在電針夾脊穴對機體進行整體調控的基礎上,克服藥物本身的一些不良反應,使藥物作用大面積放大,最大程度發揮藥物效應。針藥并用可彌補單純針刺和單純藥物治療的一些不足,電針能增強藥物的效應,減輕其不良反應;而藥物能延長電針作用,更好地發揮針刺的療效。
總之,本研究從穴位電針和藥物滴注方面雙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同時從提高血漿β-內啡肽活性等角度,探討了聯合療法治療LDH的臨床機制,值得后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由于樣本量受限,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今后應進一步擴大臨床樣本,并對后期隨訪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腰椎間盤突出癥[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2012,19(23):17-23
[2]楊濱,馬華松,鄒德威. 腰椎間盤突出癥概述[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1,39(1):18-21
[3]盧雄才. 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進展[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7):3505-350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166-174
[5]Kapub N,Kamel IR,Herlich A. Oral and craniofacial pain:diagnosis,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 Int Anesthesiol Clin,2009,41(3):115-150
[6]Weber KT,Jacobsen TD,Maidhof R,et al. Developments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research:pathophysiology,mechanobiology,and therapeutics[J].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2015,8(1):18-31
[7]黃煥琳,林偉容,黃泳,等.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現狀[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0):1138-1140
[8]王洪偉,李長青,周躍. 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7):568-571
[9]張琴,郭成坤. 銀質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鎮痛作用及其對血漿β-內啡肽的影響[J]. 中國康復,2012,27(5):342-344
[10] 潘化平,馮慧,王健,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后患者血漿β-內啡肽和P物質的水平[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0,9(8):540-543
[11] 張紅星,黃國付,張唐法. 電針夾脊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鎮痛作用研究及其對血漿β-內啡肽的影響[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3):11-13
[12] 謝云. 華佗夾脊穴與臨床應用[J]. 針灸臨床雜志,2000,16(5):52-53
[13] 張永臣. 腰椎間盤突出癥針刺機理研究進展[J]. 吉林中醫藥,2011,31(8):814-816
[14] 梁永瑛,郭艷明,顧鈞青. 電針深刺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6):1352-1353
[15] Wang W,Wang YP,Sun WK,et al. Effects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on aggregation and 5-HT release[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0,21(9):859-863
[16] 宋燕青,徐向陽,孫仁弟. 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的臨床應用概述[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2,21(8):404-407
[收稿日期]2015-05-05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4-039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