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瀟 方 芳 韓廷成
224001 鹽城市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五病區骨傷一科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術后的康復護理干預
陳瀟方芳韓廷成
224001鹽城市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五病區骨傷一科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的康復護理干預方法。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骨傷科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48例,隨機等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理;治療組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制定個體化康復護理計劃,進行康復護理干預。結果:對照組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明顯低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關節鏡術后康復護理干預極大地提高了膝關節鏡手術的效果,能夠促進術后關節功能康復。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術;術后;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5.07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又稱膝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是骨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KOA常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多繼發滑膜炎[1],晚期多伴有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發病因素多與年齡、肥胖、生物力學的改變等有關。目前,醫學界還沒有研制出特異性的藥物來延緩或效逆其病程[2]。治療KOA的方法繁多,療效各異,但對本病的早中期治療,首選創傷較小的關節鏡手術。KOA關節鏡術后的早期護理干預對于預防切口和關節腔感染,減少關節僵硬和切口疤痕攣縮等具有明顯優勢。我科對KOA關節鏡術后患者早期運用康復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骨傷科住院患者48例,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同時又參考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膝關節評分標準)[3],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無明顯手術禁忌患者可以行膝關節鏡清理術。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合并有其他內科疾病或傳染病,以及畏懼手術患者。將其隨機等分為兩組,治療組男3例,女21例;年齡50~66歲,平均為(56.23±3.28)歲。對照組男4例,女20例;年齡52~60歲,平均為(51.46±4.46)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及關節退變程度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術前指導基本功能鍛煉;術后嚴格動態觀察生命體征、吸氧、心電監護,術后禁食6 h后進食流質。常規麻醉術畢平臥6 h,彈力繃帶固定患肢預防血栓,配合支具固定下肢;術后3周,尤其是夜間保持患肢伸直位,預防關節囊后方屈曲攣縮,同時足跟墊高10~15 cm,有利于消腫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導擠壓患肢肌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后,根據患者疼痛程度予以止痛藥,并適時護理關懷,以平穩患者術后情緒,促進傷口愈合。密切觀察手術切口滲血和引流管通暢程度、引流液色量,及時更換外敷料,保持傷口清潔干燥;觀察患肢遠端運動、感覺、血運情況,排除血管神經損傷等,如滲血較多,必要時復查血常規,以防失血過多引起貧血。
1.2.2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因患者個體化差異和病情程度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
1.2.2.1術后1~2 d待拔除壓引流管及基本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以后,就可開展康復訓練。(1)踝關節及足趾關節鍛煉,首先指導患者保持患膝關節盡可能的伸直,最大限度地進行背伸和跖屈運動踝關節活動,必要時指導家屬配合鍛煉,目的是加強肌肉鍛煉,防治血栓的形成,每項運動維持20~30 s,每次煉到患肢發暖,每天3~6次。(2)股四頭肌鍛煉,協助患者放平患肢體并繃緊腿部肌肉,維持10~15 s以后放松,10次為1組,每天3~4組。(3)直腿抬高鍛煉,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并伸直膝關節,緩慢抬高患肢至30°~45°,最大不得超過50°,維持20 s,每次30~60 min,每天2~3次。指導并協助患者反復練習上述三項訓練,并酌情增加鍛煉難度,直至患者的患肢功能康復。
1.2.2.2術后第3天內推髕骨活動,幫助患者進行髕骨內推活動,用同側的大拇指壓住髕骨外側緣,向內推動髕骨,至最大限度后松開,反復進行,每天3~4次,每次10~20 min。屈伸膝關節鍛煉:平臥于床上,逐漸屈曲膝關節,以患者最大程度耐受逐漸增加患肢膝關節屈曲度,維持60 s以上再完全伸直膝關節,每次30 min,每天數次。CPM機功能鍛煉即將患者完全平放于CPM機上,初次使用時先以較小的度數,患者適應既可,以后逐漸加大度數,每天1~2次,每次30 min。
1.2.2.3術后第4~7天在術后早期護理鍛煉基礎上,指導扶拐行走訓練并指導患者正確的行走方法。向患者交代病情,防止膝關節過早負重,傷及軟骨,避免暴力屈曲膝關節。然后按照四肢骨折的要求進行康復鍛煉。
1.2.2.4術后第10天指導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訓練,要求患者膝關節屈伸達90°左右,隨著軟骨表面的水分的吸收,滑膜充血消退,痛感已經減退,不負重屈膝鍛煉和行走活動交替進行,每日3~5次,每次至少30 min。腘繩肌牽張訓練:指導患肢足跟墊高10 cm,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開始用微力按壓膝關節,將后關節囊松弛,以后用雙手盡力去觸摸腳尖。
1.3療效判定參照膝關節功能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分為 優:活動度>100°以上,良:80°~100°,中:50°~80°,差:活動度<5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3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KOA成為中老年人常見病。目前,對該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療效一般,隨著內窺鏡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在膝關節疾病廣泛運用,關節鏡下有限化,選擇性地清理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關節鏡可修理平整破損的軟骨面、成形或切除破裂的半月板、刨削增生肥厚的滑膜組織、對軟骨破損嚴重的部位可以采取微骨折和鉆孔,刺激軟骨的再生,延緩軟骨退變,推遲了膝關節表面置換的時間,提高了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對存在關節嚴重畸形,關節間隙嚴重狹窄的患者不適合關節鏡手術,不能勉強,關節鏡可以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關節鏡手術創傷少、手術疤痕小、操作時間短、術后臥床時間短、創口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并具有對膝關節生理環境影響小等優點[4],通過有效術后康復鍛煉,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關節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手術療效。臨床研究表明,膝關節鏡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配以科學、合理、有效康復指導,能夠獲得滿意的預后[5]。護理方面做到完善術前護理方面準備工作,積極排除手術禁忌,充分完善術前檢查,評估手術風險,能提高手術成功率。術前和主治醫師一道對病情進行客觀評估,科學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后進行康復鍛煉,幫助患者事先做好自身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充分做好心理開導和思想疏通,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述關節鏡方面的基礎知識,講明手術方式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情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向患者說明通過關節鏡方式僅僅解決患者膝關節內異常增生的滑膜組織,去除關節腔內的游離軟骨組織,修整損傷的半月板結構,所有方式的目的,延緩后期關節的退變,延遲人工關節置換的時間,講明手術的可行性和術后康復鍛煉的必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指導好術后的體位要求、傷口換藥、患肢的鍛煉、關節腔內的引流等常規護理,再配合合理、科學、有序、細致康復功能鍛煉,加強膝關節周圍關節囊的松解和牽張,做到肌肉、韌帶、骨骼同步康復,極大地提高了膝關節鏡手術的效果,能夠促進術后關節功能康復。因此膝關節鏡手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病情的康復,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基層醫院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蟾秋.膝關節損傷行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B):101-102.
[2]Kalladka M,Quek S,Heir G,et al.Temporomandibularjointosteoarthritis:diagnosis and long-term conservativemanagement:a topic review[J].J Indian Prosthodont Soc,2014,14(1):6-1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48-49.
[4]周翠.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3):359-360.
[5]宋玉潔.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9):127-128.
(本文編輯劉學英)
(收稿日期:2015-05-27)
陳瀟: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康復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