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司娟
摘 要:現代手機媒體的運用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手機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提出應正確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加深對手機媒體特點的了解與認識,充分利用手機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關鍵詞:手機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公眾為傳播目標,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新傳播媒介。手機媒體結合了各種媒體的優勢,以其便捷的傳播方式、全面的傳播內容、巨大的傳播功能受到了當代大學生的喜愛,這給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僅有機遇,更有挑戰。深入分析手機媒體環境產生的機遇和挑戰、了解其特性,對于增強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手機媒體的幾大特性
(1)便攜即時性。手機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不給人造成任何負擔,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人機不離??梢哉f,手機媒體完全是一種以個體為中心的媒體,具有傳播啟動迅速、傳播落點明確、接收信息貼身、傳播再延續性強等鮮明特點。隨著手機日益完善的視、錄、聽功能,其本身就即時攝制、編輯、發送和傳播,例如,在天津爆炸案等各類重大突發事件場合,在突發事件現場與外部交流不便、傳統大眾傳媒普遍缺位的情況下,手機媒體充分發揮了現場信息采集與交流作用,其即時優勢體現和發揮得淋漓盡致。(2)交互開放性。手機媒體克服了傳統媒體單向輸送信息,受眾反饋信息滯后、延時等不足。作為手機媒體用戶,只要有交互愿望,產生交互行為,互動隨時都能實現。同時,手機媒體還打破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收發信息均具有高度開放性。(3)普及多樣性。有調查表明,當代社會大學生利用手機使用網絡占整體使用手機學生數的絕大多數,大學生逐漸成為手機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產業經濟的發展驅動,手機媒體幾乎涵蓋并融合了傳統媒體的所有內容樣式,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于一身,諸如手機電影電視、手機雜志、微博、手機互聯網等業務和服務讓大學生目不暇接,成為一道青春、時尚、亮麗的媒介景觀。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帶來的機遇。(1)搭建了創新平臺。隨著“三網融合”步伐的加快,手機媒體依托網絡技術,展現出信息容量大、信息資源豐富、傳輸快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等多種優勢,打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效性不強、互動性不夠、覆蓋面不廣、影響力不大等局限,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空,為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創新平臺。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還可借助手機媒體,及時掌握信息,充分挖掘資源,通過手機微博、微信等方式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手機媒體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2)增強了教育效果。手機媒體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于一身,這種圖文并茂、聲情兼備、興味盎然的信息傳播,能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激發情感,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同時,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手機QQ等手機媒體服務,進行真實心態交流,對他們思想、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解決,提高工作效果。(3)豐富了教育手段。長期以來,以課堂教學為主,輔助座談、討論、談心、社會實踐等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手機媒體以其普及多樣、便攜即時、交互開放等多方面的優勢,為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提供了良好條件。一方面,手機媒體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發布各種直觀形象的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創設手機微信、微博等可與大學生進行即時學習交流、討論時事等。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1)手機技術的復雜性。手機媒體技術進步日新月異,而青年大學生求知欲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往往成為手機媒體最早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廣者,而教育者卻存在技術意識淡薄、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敏銳性等不足,這在手機媒體的使用上,直接導致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對象。(2)手機發展的迅速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對象型教育”“說教型教育”“靜態封閉型教育”,隨著手機媒體技術發展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溝通交流需求的多樣化,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現出對時勢的不適應性,迫使教育者在掌握手機媒體技術、把握多元化溝通交流需求的基礎上,采用符合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構建手機媒體環境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信息傳播的不穩定性。手機媒體環境下,學生接收和發送信息,處于“無主控”“無屏障”狀態,特別是在當前手機媒體缺乏有效監管體系的前提下,一些消極反動的、腐朽落后的思想信息都可以利用手機媒體在大學生中肆意傳播,這對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復雜化。
三、手機媒體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深化對手機媒體特性的新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手機媒體的普及多樣性、便攜即時性、交互開放性等特點,積極探索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首先要增強手機手段教育意識,全面了解手機媒體的應用現狀,掌握必要的手機媒體知識,迎接手機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其次要加強同宣傳思想部門、文化部門、通信管理部門等的溝通協作,建立健全校園手機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強化手機媒體信息監控管理,凈化手機媒體環境,規范學生媒體行為;最后要克服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采用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滲透式等新的方式,積極借助手機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和諧統一。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適應手機媒體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關鍵在于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又能較好掌握新技術、熟悉媒體體文化特點的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一是要堅持全員育人,面向高校全體教育工作者開展相關教育培訓,打造一支富有開拓創新意識和敬業奉獻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員隊伍;二是要重點加強團學干部、學工干部、專兼職輔導員等專門人才的培養選拔,打造既熟練掌握手機媒體技術,又能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核心隊伍,引導其運用手機媒體自主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要發揮學生骨干的主體作用,通過加強學生骨干的媒介素養教育,帶動提高大學生利用手機媒體獲取健康信息、辨別不良信息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在手機媒體環境下的自教自律。
(三)利用手機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隨著高校手機校園網、校園手機報等手機媒體產品和手機服務的深度推進,利用手機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日益凸顯。因此,要充分發揮手機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充分發揮手機媒體交互性、匿名性、平等性和輻射面廣等優勢,研究利用手機短信平臺、手機飛信、手機微博、手機音頻廣播等平臺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微信、手機QQ、微博等與學生進行在線雙向或多向交流和心靈溝通,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發揮手機媒體的輻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滲透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其次是積極整合校園媒體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大量制作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人文性于一體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手機媒體新“產品”,主動占領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陣地、學習陣地、生活陣地和娛樂陣地;最后是要創新和發展手機互聯網業務,利用手機媒體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成立一些以手機為媒介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虛擬社團活動,擴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結束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充分認識到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務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