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小卓
摘 要:內部控制和財務風險關系密切。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防范財務風險的一個有效途徑是企業設計和執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本文分析了內部控制的動因,并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梳理,特別是從內部控制的五要素詳細分析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財務風險的影響。
關鍵詞:內部控制;財務風險;五要素
近些年,我國許多企業集團的破產倒閉,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到底是什么導致這些企業失敗?答案是:企業內部控制。在企業管理中,內部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企業管理混亂、會計信息失真、違規操作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護各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對防范和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
內部控制可以防范企業的財務風險,亦可以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經營效率的提高,財務報表的客觀。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促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與各級員工遵守公司規章制度,提高防御和應對各種風險的水平和能力,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一般來說,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能夠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而存在重大缺陷的內部控制機制,往往很可能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反過來,企業加強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可以為健全內部控制體制機制提供助力。因此,我們認為,內部控制和財務風險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兩者之間還存在一些區別。內部控制關注企業制度層面的管理,通過制定規范,來保證企業有序運行,降低風險。而財務管理則注重企業業務層面的管理,通過企業的投融資等活動進行資金管理。因此,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僅通過內部控制的實施是不夠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只是實現財務管理的手段之一,但完善內部控制確實防范財務風險的長期有效的機制。
二、內部控制的目標對防范財務風險的影響
第一,內部控制的合法合規性目標,就是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合法合規的業務流程,讓企業充分了解其所處的外部法律環境,在執行業務時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從而避免企業因違反法律規定而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降低企業的違規損失,提高企業形象。第二,內部控制的經營性目標,要求企業根據各個部門的業務流程,改善現有程序中的缺陷和實務,引進先進信息管理系統,優化升級現有程序和流程,化繁為簡,進行業務整合,合理安排企業資金的周轉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而降低財務風險。第三,內部控制的完整性目標,要求企業管理層向投資人和股東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進而保值增值。基于此要求,企業應該在資產的投入使用中保持職業謹慎態度,科學分析和預測投資、籌資、資金運營及利潤分配中的財務風險和可能的報酬。企業應盡可能保證各業務活動中的資金安全,特別是防止因盲目投資,擴大再生產而引發的財務危機,進而危害投資者和股東的利益。為此,企業應在資金的審批、使用各環節建立科學合理的內控制度,并要求企業人員嚴格遵守執行,降低因投資失敗等帶來的財務危機。第四,可靠性目標,要求企業管理層向投資者和廣大股東傳遞客觀真實的財務信息。這能改善內部治理環境不完善導致企業財務風險增大的現象。內部會計控制中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這些措施能夠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管理層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而做出損害股東行為,在報表中虛假陳述的事情。這些手段和措施對企業加強內部治理,監督管理層的工作也能起到重大作用。最后,內部控制的戰略性目標,這一目標要求企業謹慎制定企業未來的戰略目標,防止企業因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從而導致財務風險的加大。我們從內部控制的動機對財務風險的影響出發,得出內部控制各項目標對財務風險起到了有效遏制,能夠防范和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內部控制五要素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分析
(一)內部環境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的第一大要素,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存在和發展的空間環境和賴以生存的土壤。具體來說,內部控制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及企業文化等。內部治理結構中各權力機構如果恰當行使其職權,將會大大降低企業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很可能導致企業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委托代理成本增加,甚至出現“一股獨大”造成的企業利益受損現象。各部門矛盾加劇,踐踏公司規章制度現象頻發,進而可能引發企業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財務風險一觸即發。因此,內部環境與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內部環境越好,財務風險越小;內部環境越差,財務風險越大。
(二)風險評估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為了應對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我們在內部控制中就增加了風險評估的因素,用以評估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對于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風險評估也發揮同樣的作用。現代企業風險意識都很強,如何識別、應對或者規避風險就成了企業面臨的重大考驗。在財政部出臺的內部控制指引中,特別指出了要在企業各個業務的關鍵環節設置風險控制點,以應對可能面臨的風險。這有利于促進企業據此把握整體風險,及時做好應對不確定因素的準備,隨時調整的各項措施和方法,以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中。在對投融資風險的評估中,企業嚴格按照制度來執行,可以減少在決策中的盲目性,提高項目的成功率,減少也我很多種面臨的財務風險。因此,風險評估與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風險評估做的越好,財務風險越小;風險評估做的越差,財務風險越大。
(三)控制活動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控制活動是企業在各個部門和業務流程中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進而確保管理層的指令順利執行。設計合理有序的控制活動是政策得以執行的前提。嚴格執行這些控制措施,將能嚴格控制企業各部門的業務活動,監督企業的日常行為。這可以讓各個部門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證部門之間和員工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降低因人為因素帶來的財務風險,促進企業各個活動有序進行。因此,控制活動與財務風險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執行控制活動越嚴格,財務風險就越小;執行控制活動越無效,財務風險就越大。
(四)信息與溝通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良好的信息收集機制能夠為企業在做決策時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來源,還可以為企業在各個流程做風險評估時提供數據支撐。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能夠保證各種信息在企業各個部門得到及時地傳遞和反饋。因此,企業應時刻關注市場情況,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平臺,及時升級相關軟硬件設備,優化企業業務流程和程序,建立快速有效的溝通平臺,保證在上傳下達中信息的完整性,為企業快速做出正確決策,降低財務風險,提供強有力的信息上的保障。因此,信息與溝通與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信息與溝通做的越好,財務風險越小;信息與溝通做的越差,財務風險越大。
(五)內部監督對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通過企業內部獨立部門和人員的持續監督,有利于發現企業內控中的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以完成對企業整體情況的持續性監督與客觀的評價。內部監督的有效性,主要依賴內部審計執行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與否。內部監督會定期生成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在報告中會指出企業內部控制各項措施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措施,進而完善企業的內控體系,降低財務風險。因此,內部監督與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內部監督做的越好,財務風險越小;內部監督做的越差,財務風險越大。
綜上,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跟財務風險之間均是負相關的關系。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防范企業的合規性風險、運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因此,企業設計和執行的內部控制越有效,財務風險就越小。建立有效的內控機制是減小財務風險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何醒,杜濱.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95-96
[2] 袁敏,財務報表重述與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基于戴爾公司案例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2(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