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騏
欽州市欽北區新棠鎮中心小學教師李海娟已從教20年,她以平常心做著平常事,猶如一株清雅的百合,不為取悅偶然路過的行人,只為給予孩子們陣陣芳香。她時刻以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愛崗敬業,關心學生,無私奉獻。正因為如此,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獲評為八桂優秀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
用母親般的愛溫暖學生
1991年8月,李海娟來到新棠鎮最偏遠的屯樓小學任代課教師。面對簡陋的教學環境、匱乏的教育資源,正值花季的她沒有退縮,更無半句怨言,對學生始終懷著一腔真愛,用女性特有的愛和親和力溫暖著每一個學生。
孤兒黃婷婷,性格孤僻、自卑,學習成績較差。李海娟把黃婷婷當成自己的孩子,生活上給予其母親般的關愛,學習上進行重點輔導。在黃婷婷生日時,李海娟還為她舉辦了“生日晚會”,邀請同班同學一起為她慶祝。在李海娟的悉心關愛下,黃婷婷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學習成績也跟上來了。
學生馬大興,是出了名的倔脾氣,在家人和很多老師眼里是“不聽話”的孩子。一天,學校安排學生到勤工儉學基地勞動,當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李海娟趕緊叫學生到抽水房躲雨,在清點人數時發現馬大興不在。她冒著大雨沖出抽水房,看見馬大興正走向被水漫過的小水壩。“馬大興,回來,危險!”李海娟急忙大喊道,但馬大興像沒有聽見一樣,頭也不回,反而走得更快,剛走到壩中,腳一滑,“噗通”一聲掉進了水里。李海娟鞋子都顧不得脫就跳進了水里,拼命拽著馬大興往岸上游,其他兩個高年級的男生也及時跳下來幫忙,一起把馬大興救了上來。回家路上,馬大興一聲不吭,李海娟對這件事也只字未提。后來,她發現馬大興沒有以前犟了,還主動做起了她的小助手,在班級管理上幫了不少忙,馬大興的這些變化讓李海娟很是欣慰。
在新棠鎮,許多農村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得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照看,留守兒童問題十分突出,這也成了李海娟的一塊心病。黃勇是個留守孩子,上網成癮,李海娟多次找他談話都不見效。一次李海娟到一家網吧尋找黃勇,遭到該網吧老板阻攔,被推倒在地,頭被撞破了。為此,黃勇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從此再沒進過網吧。李海娟以此為契機,在班里召開了“網絡帶給我們什么……”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
除了幫助黃勇戒掉網癮,對于他的生活,李海娟也是關懷備至。一次體育課上,黃勇不慎從雙杠上摔下來,腳踝骨骨折,李海娟用自己和向同事、朋友借來的錢為他交了全部的治療費用,還把他帶回自己家照料。黃勇外出打工的母親請假趕回來,看到被悉心照料的兒子,感動不已,緊緊握著李海娟的手不放,流著淚說:“怎樣報答你呀,李老師!”后來,黃勇在日記里這樣寫道:“親愛的李老師,謝謝您無私的愛,在我的心目中,您就是一位慈愛的母親。”
在農村,學生輟學是一大問題。為了讓山區的孩子不失學,李海娟深入學生家里,對家長和學生進行耐心勸說,硬是將輟學在家的學生動員回校。有一天,學生黃強又逃學了,李海娟孤身一人連夜步行8公里趕往黃強家進行家訪。當時驟雨初歇,崎嶇的山路很滑,加上天黑,路更難走,她不小心跌了一跤,腿摔傷了。她掙扎著爬起來,咬著牙艱難前行。當她一拐一瘸趕到黃強家里時,已經是深夜了。見到突然來訪的李海娟,黃強的父母感動得熱淚盈眶……次日清早,黃強的父親親自把兒子送到學校,從這以后黃強再也沒逃過學。
過去,家庭經濟困難是山里娃輟學的主要原因。學生黃麗花因無錢交學費而輟學在家,李海娟把她接回了學校,并替她交清了學費。盡管當時李海娟每月的工資只有70元,但她一連4個學期都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為黃麗花交書費和購買學習用品,讓她安心讀完小學。這一事跡很快傳遍了學校,感動了全校老師,老師們也紛紛資助貧困生,使輟學在家的10多名學生全部返回了學校。
大膽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李海娟立足課堂,積極學習教學理論,認真總結教學經驗。2005年,她攥寫的論文《新理念下教師兩個“轉變”和學生三個“互動”之淺談》獲欽州市教育學會年會評比二等獎。
受家庭條件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差。針對這一情況,李海娟潛心研究教材、教法,找出課程中的重點、難點,根據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備課。在教學實踐中,她通過討論、談話、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批改作業時,她堅持做到“劃、圈、寫”,還對個別學生進行面批,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輔導學生時,她總是先聽取學生的意見,及時發現問題,進行重點輔導。通過多年的實踐,她探索出了一條切實有效的教學路子,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在2006年全市小學畢業班質量檢測中,她所任教的數學科成績排在欽州市前列,榮獲欽州市小學質量檢測二等獎。
在管理方面,李海娟認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會使學生或多或少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影響學生的個性成長。于是,她擯棄了這一傳統的管理模式,大膽嘗試“以生為本”的管理模式,即在教育過程中將班級管理權大膽交給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管理模式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管理的平臺,使學生在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實現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發展。
李海娟所帶的班級,班委在自我推薦、民主評議下產生,先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班長,再由班長組織選舉成立班委會。班干部各司其職,分別管理班級的學習、紀律、文體、衛生等。學生在班干部的組織帶領下,開展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如“彎彎腰”“一幫一”“學雷鋒”“爭創文明小標兵”等。由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大大增加,學生對“班集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白了個人的成長、發展與班級的發展密不可分,責任感和歸屬感大大增強。
因為管理有方,李海娟所帶的許多班級都獲評為學校的“先進班集體”“文明班級”,她本人多次被評為欽北區優秀青年教師、班主任。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李海娟還認為,教師應是一條流淌的河,一條容納百川,涵蓄萬有,奔騰不息的河。工作之余,李海娟堅持給自己“充電”。參加工作后,她報考了欽州市技術教育培訓中心,利用假期參加中師函授學習,現在她又在欽州學院讀中文專業函授。除參加學歷進修外,李海娟平時還自覺加強學習,積極參加繼續教育、課程改革培訓以及遠程教育師資培訓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增強教育教學能力。
二十年如一日,李海娟默默耕耘著、奉獻著,用愛心播種,憑智慧耕耘,為山里娃指引了前進的道路。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