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黃澤穎
肝衰竭患者細胞刺激因子應用實例
劉海濤 黃澤穎
目的:探討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在肝衰竭患者治療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8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1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內科綜合治療,觀察組患者再次基礎上增加rGCSF注射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月、3月生存率分別為92.68%和87.80%,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肝衰竭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肝衰竭;細胞刺激因子;生存率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rG-CSF治療肝衰竭的臨床療效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與乙型肝炎相關急慢性肝衰竭[1]。2014年亞太肝病協會頒布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識》[2]中明確指出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療的可靠藥物,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本文對我院收治的41例肝衰竭患者行rG-CSF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82例肝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3]中急慢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齡在35-77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56.12±1.09歲。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1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內科綜合治療,觀察組患者再次基礎上增加rG-CSF注射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綜合內科治療,主要包括應用異甘草酸鎂、還原性谷胱甘肽、前列地爾、腺苷蛋氨酸等藥物進行抗病毒及基礎治療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rG-CSF(北京雙鷺藥業,國藥準字S20030048)治療,用法為每天1次,皮下注射,共6針。后減量至隔日1次,共6次,總計12針。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進行人工肝干預。
1.3 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1個月及3個月的生存率,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獲得的數據集中歸類,錄入數據庫。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1個月及3個月生存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1個月及3個月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1個月及3個月生存率的比較(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分析
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頸部、背部的充血性皮疹,1例患者出現了腰骶部的鈍痛,患者可耐受,3例患者出現了低熱,體溫低于38℃,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2.20%,患者停藥后,不良反應均消失,且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出現了低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9.76%,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
肝衰竭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患者的預后兇險,雖然肝移植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術費用較高,且供體來源短缺,導致該方法在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因此不斷提高內科診療技術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G-CSF能夠促進粒系祖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因此其被廣泛應用于血液系統疾病的治療中。但臨床大量實驗研究表明[4],其可通過多種途徑顯著減輕肝臟的損傷程度。
嚴重肝硬化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rG-CSF作為一種強有力的中性粒細胞動員劑,能夠有效調節中性粒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并驅使其釋放入血液,從而增加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還有部分學者認為[5],rG-CSF還可以提高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從而減少和控制感染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rG-CSF注射治療,患者1個月及3個月的生存率分別為92.68%和87.8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rG-CSF治療肝衰竭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
在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過程中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以低熱為主,皮疹及疼痛癥狀不多見。當患者合并細菌感染時,會出現低熱,白細胞計數增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適時檢測白細胞計數,積極預防并鑒別患者有無感染的發生。本研究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rG-CSF在肝衰竭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肝衰竭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紅十字基金會石家莊中西醫結合醫院)
[1]羅光成,黃云麗,閆惠平等.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與疾病預后的關系研究[J].檢驗醫學,2014,(1):26-30.
[2]賴靜蘭,林春,劉玉明等.IL-1ra抑制肝衰竭患者PBMC細胞因子分泌的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9):5-7.
[3]吳貽琛,辛紹杰.肝再生增強因子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12,25(1):61-64.
[4]楊昊臻,鄭楠楠,胡瑾華等.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免疫調節作用及其在肝衰竭中的應用[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9):718-720.
[5]孫子健,陳婧,夏衍珩等.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保護急性損傷人胎肝細胞的實驗研究[J].傳染病信息,2016,29(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