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干預效果
●王建
目的:探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20例。其中觀察組針對常見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對比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相對于對照組的40.00%有明顯下降(P<0.01)。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針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值得推廣應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預防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用于治療髖關節骨折或骨性關節炎的常用手術方式,其能有效緩解髖關節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1]。但由于該術式多用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各項身體功能處于衰退中,并常伴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基礎疾病,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創傷大,故術后易合并出現各種并發癥,輕者可影響手術療效,嚴重并發癥甚至可危及生命,如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等[2]。因此,有預見性地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進行預防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給予并發癥預防護理干預措施后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單髖置換、首次手術,且均采取骨水泥固定。根據患者入院順序進行編號,采取隨機數字表分成兩組,每組20例。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62~90歲,平均(75.1±7.3)歲。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60~89歲,平均(73.7±6.8)歲。排除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異常等。兩組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訪視、術前各項檢查、心理指導、飲食指導、術中配合醫生、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針對常見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 墜積性肺炎
(1)術前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呼吸功能鍛煉,包括有效咳嗽、深呼吸,對有吸煙史的患者,嚴格戒煙。(2)術后加強口腔護理,指導患者每日用淡鹽水對口咽部進行漱洗,防止口咽部定植菌群出現下行感染,引起墜積性肺炎。(3)指導患者保持正確體位,定時翻身叩背幫助順利排痰,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擴胸運動,提高肺活量。
1.2.2 感染
(1)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情況,保持敷料清潔、干燥,避免受到排泄物的污染。若傷口出現明顯滲血,及時更換敷料,通過按摩傷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切口感染發生風險,促進術后切口的早期愈合。(2)術后給予2周體溫測量,術后3~5d出現低熱屬于熱吸收,但若體溫下降至正常水平后又再次升高,或患肢疼痛出現一段時間緩解后,再度出現劇痛,需懷疑發生感染,并積極給予抗感染治療。(3)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對其血糖水平做嚴格的監測,避免血糖過度波動。
1.2.3 壓瘡
術后長期臥床極易引起壓瘡,護士應加強基礎護理,每日擦拭患者的身體,定期更換床單被褥,告知患者勤換衣物,保持受壓部位皮膚干凈清潔,定時消毒病房環境。對體質瘦弱的患者,加強營養,如有必要給予患者氣墊床,或于骨隆突部位放置氣墊、棉圈等,以緩解局部受壓情況。協助患者定時翻身,避免發生壓瘡、尿路感染等。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一般術后1周可指導患者扶助行器活動。
1.2.4 DVT
(1)術前了解患者的基礎疾病狀況,并圍繞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如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穩定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改善心臟病患者的心功能、戒煙戒酒、維持大便通暢等。(2)術后加強觀察,包括心電監護,觀察皮膚顏色有無變化,肢體遠端動脈有無搏動異常,肢體有無不明原因的疼痛,下肢有無截斷性腫脹,有無呼吸急促、紫紺等,有無低氧血癥,血液粘滯是否過高,血小板是否異常,出凝血時間有無異常等。(3)加強術后預防干預,包括臥床休息,抬高患肢20cm,外展患肢≤15°使其處于中立位,并以2~4kg布袋于床尾牽引;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主動活動足、趾,不能主動活動者,指導家屬對患者的下肢腿部腓腸肌、比目魚肌做被動按摩,鼓勵患者多進行咳嗽及深呼吸,指導患者對下肢肌肉主動做等長收縮,主動足趾屈伸,每日進行2~3次;術后早期被動活動,包括按摩腿部肌肉,加強膝關節與踝關節的被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術后給予間歇充氣加壓裝置進行定時加壓,每日2次,每次1h。
1.2.5 髖關節脫位
(1)術后指導患者正確翻身,避免關節脫位,向術側翻身時指導患者伸直術側髖關節,促使其維持在旋轉中立位;在向健側翻身時,術側髖關節同樣需伸直,于兩腿間放置軟枕,避免髖關節內收造成假體脫位。(2)指導患者進行臀中肌肌力訓練,以提高切口部位軟組織張力,利于維持髖關節外展,避免髖關節脫位,具體方法為:對無外展受限者,采取側臥位,指導患者進行外展髖關節運動,對存在外展受限者,將其足部固定,維持髖關節不動,并進行外展髖關節活動,每日完成3組,每組10次。
1.3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墜積性肺炎、感染、壓瘡、DVT、髖關節脫位。(2)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其中Harris評分與滿意度評分滿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提示髖關節恢復越好、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分析
采取統計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相對于對照組的40.00%有明顯下降(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由于創傷大、出血多,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不利于早期關節功能的恢復,如不給予有效護理還可引起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術后皮膚清潔不及時、不到位,容易引起切口感染、壓瘡等;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不科學、動作不協調,可造成髖關節脫位[3]。由于該術式主要用于老年人群,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免疫功能下降,故術后機體恢復較慢,并發癥發生后,會進一步延緩術后康復時間,由DVT引起的PE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4]。因此,對術后常見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患者給予以預防墜積性肺炎、感染、壓瘡、DVT、髖關節脫位為主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00%,與常規護理組相比顯著下降。另外,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術后8周髖關節Harri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提高。其原因在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后,有助于促進術后機體的早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切口感染、髖關節脫位等減少后,再加上術后患肢主動及被動運動的加強,均有利于促使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并發癥減少、機體恢復加快、疼痛減輕,患者的滿意度也可隨之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針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二醫院腫瘤醫院骨科)
[1]李旭升,甄平,周勝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周圍骨折術后關節骨性強直[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4):317.
[2]劉允,宋敏.不同護理干預療法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5):128-130,137.
[3]喻淑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階段性護理干預對假體脫位的預防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9):2146-2148.
[4]張瑛,商月娥,楊新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預見性護理體會[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3,8(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