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蘭
婦產手術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方法探討
●孫君蘭
目的 探討婦產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婦產手術后的5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方法)與觀察組(采用紅光治療方法),各2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時間為(10.9±0.4)d,低于對照組的(13.7±0.5)d;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者有效率分別為92.0%與8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紅光治療方法對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比較有效,可明顯縮短切口愈合時間。
婦產手術;脂肪液化;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的發生機理可能是因手術電刀的高溫燒傷皮下淺表脂肪組織及熱損傷使部分脂肪細胞產生變性,毛細血管脂肪組織內因凝固作用而產生栓塞,阻礙血運不良的肥厚脂肪組織,而導致血液供應產生障礙,脂肪組織術后產生無菌性壞死,出現較多滲液,對切口愈合造成不利影響。婦產手術量近年來增長很快,其腹部切口產生脂肪液化的概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不只患者切口感染的機會增大,同時也使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不斷延長,對于手術效果及患者術后恢復都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本文選取婦產手術后腹部切口產生脂肪液化的4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婦產手術后的5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方法)與觀察組(采用紅光治療方法),各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7歲,平均(35.8±0.7)歲,19例患者實施剖宮產術,6例患者實施子宮切除術。對照組患者年齡23~44歲,平均(34.2±0.5)歲,14例患者實施剖宮產術,6例患者實施子宮切除術。兩組患者年齡、手術方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患者術后切口均有淡黃色油狀或血性滲出物,滲液中有脂肪滴,切口外觀未發現明顯紅腫現象,一些患者能夠看到硬性結節,滲出物經實驗室細菌培養檢查為陰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對滲出液采取腹部引流方式,對照組患者基于此對切口采用高滲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沖洗,并采用無菌碘仿條對傷口進行外敷,每日進行2次換藥。觀察組患者將滲出物在治療前擠出,切口采用無菌紗布進行覆蓋,并進行每天2次每次30min的紅光照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采用抗生素進行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
1.4 療效判定
標準切口治療5d后,愈合達甲級標準為顯效;愈合良好,還需繼續換藥治療為有效;未愈合,依然存在淡黃色油狀及血性滲出物為無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中,觀察組切口愈合時間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嚴重并發癥。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及療效比較
婦科腹部手術后切口產生脂肪液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其主要發生原因在于肥胖。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機制還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切口脂肪液化多發生于體型肥胖的病人,尤其是皮下脂肪層肥厚的部位、皮下組織切開后局部血運即被破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發生障礙,加之手術野暴露時間長,高頻電刀的使用,機械牽拉作用的刺激,脂肪組織很容易發生氧化分解反應,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使脂肪組織發生液化。肥胖患者增厚的皮下脂肪使手術難度增加,進而對術后傷口愈合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有研究顯示大部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并發糖尿病,與糖尿病患者低下的免疫功能有關,其再生機制遭到破壞后,降低了抵抗力與修復能力,使手術切口感染機會明顯增加,進而影響切口愈合。
本研究病例中,觀察組基于常規治療基礎采取紅光治療方式,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時間為(10.9±0.4)d,低于對照組的(13.7±0.5)d;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者有效率分別為92.0%與8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治療后均未產生比較嚴重并發癥,紅光治療方法對于術后患者切口局部血液循環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縮短切口愈合時間,療效較為明顯,比較適合于肥胖患者。
總之,醫護人員在臨床手術中應加強對無菌操作的重視并嚴格執行。采用紅光治療方法可針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進行有效治療,明顯縮短切口愈合時間。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縣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
[1]李青.血竭大黃散治療婦產科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及會陰傷口愈合不良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9):857-858.
[2]黃惠源.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臨床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13):14-14.
[3]朱建昌,張波.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與防治[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