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曉
人性化護理應用于小兒手術的臨床分析
●祝春曉
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兒科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4年3月到2016年1月于接治的手術的患兒共200例,按照隨機性原則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對照組患兒予以兒科常規護理,實驗組患實施人性化護理的內容和方法。結果:實驗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性化護理可以使患兒得到親切的關懷和優質的護理服務,有利于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和術后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人性化護理;小兒手術;常規護理;護理效果
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進行,以人為本”已成為護理的基本原則,手術治療具有其特殊性,手術治療過程中的陌生面孔及變換的場景會讓患兒產生一種恐懼感,因此兒童手術中人性化護理更應該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現將本院手術室進行小兒手術中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一2016年1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患兒200例作為觀察對象。將患兒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女52例,男銘例,年齡3個月到3歲,平均年齡(2.2士0.3)歲;病程10-60d,平均病程(30.2士5.6)d。對照組女}l例,男49例;年齡3-30個月,平均年齡(2.1士0.2)歲;病程10-65d,平均病程(30.8士5.5)d。兩組觀察對象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上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悉木組觀察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詳細告知研究過程,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人性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心理護理
縮短嬰幼兒與母親分離時間是小兒外科手術心理護理最重要的一項。為了縮短母親與小兒分離時間,避免患兒哭鬧而引起缺氧、發紺及胃腸脹氣,術日先讓家長陪伴患兒到手術室門口,護士接患兒并協助麻醉醫師在手術室門口先給患兒進行基礎麻醉,待患兒熟睡后再接入手術間。小兒對手術有懼怕感,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到手術室后又脫離親人的陪伴,易產生嚴重的不合作態度,醫護人員從術前到術中應充當母親的角色,關心、愛護、說服患兒,使其有安全感,取得信任,進而合作,減少哭鬧,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1.2.2 術中細節護理
護理人員配合醫師手術,注意力高度集中,關注手術過程,嚴密觀測患兒體征變化情況,一旦出現失血過多、窒息等現象,備好急救物品及吸氧機;小兒無論何種手術體位,均應根據患兒年齡,選擇合適的手托架、支腿架,架上應鋪好布墊,使用約束帶時應隔一層軟布或治療巾,小兒皮膚柔嫩,嚴禁直接固定在裸露的肢體上。如若患兒體型過小,無法使用手托架,則應用軟棉墊保護好手腕部,使用約束帶或繃帶將其牢固地固定在床沿。約束帶固定要求在關節活動處,松緊以伸進一只為宜,四肢不可過分牽引或伸展,以防關節脫位或神經損傷。如術者或手術器械有壓迫患兒胸腹部的現象,也應及時糾正。手足靜脈網固定多以夾板固定為主。將適合于患兒手型的夾板用繃帶均勻纏繞,使表面柔軟,防止挫傷患兒柔嫩的皮膚,將患兒除拇指外其余4指固定于夾板上,在手掌及手臂處使用繃帶固定。四肢手術常用電動止血帶,根據患兒年齡、上下肢周徑使用袖帶,檢查電動止血帶的性能,氣囊是否漏氣,壓力值是否正常,選擇棉紙做襯墊,上肢在朧骨1/3段,卜肢在大腿1/3段,平整縛扎袖帶,松緊度在1指以內,系好固定帶。手術結束后松開止血帶.帶時,緩慢放氣,減輕血壓變化,減少使用止血帶帶引起的并發癥,嚴密觀測患兒生命體征,采取局部按摩方式促進血液循環。術中應常規備好吸引器、插管用具、給氧裝置、急救藥與監護儀,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確保呼吸道通暢。
1.2.3 術后細節護理
手術完畢后,擦除殘余消毒液及血跡等,避免碰觸傷口處敷料,妥善固定。對于靜脈留置針及引流管也應給予妥善固定。搬運患兒時,注意防止敷料及引流管脫落。患兒蘇醒后容易躁動,可給予適當固定。向患兒家長講明手術結果,消除家長的緊張心理,同時告知術后注意事項。手術后1d應對患兒進行回訪,探視患兒手術后情況,傷口是否疼痛、術中固定部位有無出現壓迫損傷、循環障礙或神經壓迫癥狀。與患兒交流時多用鼓勵性語言,增強患兒及家長的康復信心,并對患兒術后早期的活動及康復訓練進行指導。
1.3 評價標準
有效:患兒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一般:患兒各項不良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留院觀察一段時間; 無效:患兒各項不良癥狀及體征均無好轉或惡化。總有效率=(有效+一般)/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比較〔100(%)〕
醫學護理學的飛速發展和護理觀念的不斷更新,醫學護理已不再是單純的以醫治疾病為目的的簡單護理,而是“以患者為中心”,將責任心、同情心、耐心、細心、愛心融入到護理工作中,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小兒與成年人不同,處于身體發育階段,組織器官的功能與構造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心理較脆弱、對疼痛的忍耐性較差,因此人性化的護理尤為重要。因此,實行人性化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人性化護理的應用,使患兒得到親人般的關懷照顧,為手術創造了和諧的氛圍,提高了護理質量并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本文中,對照組患兒采用兒科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人性化心理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性化護理基于良好的溝通,了解患者及家屬的需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升醫院護理滿意度;人性化護理有利于護理事業的發展和護理人員素質的提升,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兒科手術患兒,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組織器官處于發育過程中,對于外界的刺激反應。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1]呂志芳.人性化護理應用于小兒肺炎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27:83-84.
[2]王盈.小兒肺炎實施人性化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6:226-227.
[3]劉亞瓊,李青玲,談天.人性化護理在小兒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5,0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