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早期冠心病的中醫藥治療臨床療效觀察
●張博文
目的:通過對中醫藥治療早期冠心病療效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臨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方法:采取隨機選擇法,選擇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一年時間內早期冠心病患者10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后將他們隨機且均等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其中前者主要采取中醫藥進行施治,而后者則采取西醫藥常規治療,最后通過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觀察,分析中醫治療早期冠心病的臨床療效。結果: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觀察可知,實驗組采取中醫藥治療總有效率以及顯效患者數分別為92%與46例,而采取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則為86%與43例,由此可見實驗組早期冠心病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早期冠心病治療中采用中醫藥進行治療所取得臨床療效較好,有在臨床推廣的意義。
早期冠心?。恢嗅t藥;西醫常規治療;臨床療效;觀察
早期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硬化所引起心血管疾病,結合實踐來看,導致該疾病產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正常的脂質代謝,這就使得人體動脈內膜上產生脂質沉著形似粥狀,如此一來勢必導致原本光滑的內膜上因脂類物質堆積而致使心血供血不正常,進而引起心肌缺血,產生致痛物質,發生心絞痛,嚴重時甚至致使患者因急性心肌梗而猝死。早期冠心病具有發病率高、中老年人患病幾率大以及致死率高等特點。通過對相關文獻研究以及結合筆者實踐來看,現階段早期冠心病仍沒有根治的辦法,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接受藥物治療,并且當前對其西醫藥治療上存在著一些副作用。為此,下文將重點圍繞早期冠心病的中醫藥治療進行探究。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選擇法,選擇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一年時間內符合WHO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52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為62.4±3.2歲。并且患者病程6個月~5年,平均2.5年。隨后將他們隨機且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50例患者,此外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的差異比較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分別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以西醫藥治療,主要包括4方面:第一,β受體阻滯劑?;颊呙咳辗梅至繛?0mg/次的普萘洛爾,3次/d;第二,抗血小板聚集藥??诜⑺酒チ?5—75mg/次(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適當量),2次/d;第三,硝酸酯制劑??诜跛岙惿嚼骢テ?—20mg/次(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適當量),3次/d;第四,硝酸甘油。一旦患者出現心絞痛則給予其口服硝酸甘油。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
在基于實驗組患者中醫藥治療前,為了確保療效應當對其開展中醫辨證分型,之后根據所確定分型施以相應中醫藥。
本次實驗組研究患者中,辨證分型主要有心脈痹阻、陽虛寒凝、氣虛血瘀、氣滯痰瘀以及心腎兩虛這5類,因而其中醫藥施治分別為以下幾種:第一,心脈痹阻型。針對心脈痹阻型早期冠心病患者,本次研究中主要施以血府逐瘀湯開展治療,藥方為紅花、桃仁等各6g,當歸、生地等各15g,川芎12g,牛膝10g,桔梗3g;第二,陽虛寒凝型。實驗組中陽虛寒凝型早期冠心病患者施以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治療,藥方為桂枝、薤白等各15g,瓜萎20g,干姜、枳殼等各6g;第三,氣虛血瘀型。氣虛血瘀型早期冠心病患者施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藥方為丹參、黃芪各30g,黨參、當歸各15g、地龍、赤芍各12g,生地10g,紅花、桃仁、甘草各6g;第四,氣滯痰瘀型。氣滯痰瘀型患者中醫藥治療施以瓜萎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藥方為半夏、薤白、丹參各15g,瓜蔞30g,膽南星、桔梗各6g,枳殼12g;第五,心腎兩虛型。心腎兩虛型患者主要采取保元湯加減治療,藥方為山藥、酸棗仁各12g,黃芪、黨參、等各15g,甘草6g,赤芍10g。最后,上述這5類患者所采取中醫藥治療均為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持續7-8周。
1.3 療效判定
為了準確判斷出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種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本次研究將早期冠心病療效分為治愈、改善以及無效三類:第一,治愈?;颊呓浿委熀螅慕g痛癥狀消失,且心電圖檢查結果正常;第二,改善?;颊呓浿委熀螅慕g痛癥狀在程度、持續時間和發作頻率上出現明顯降低,且心電圖改善;第三,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心絞痛癥狀與心電圖和治療前相比無任何改善。其中,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顯效=治愈+改善。
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經一定時間治療后,其療效結果如下表

組別治愈改善無效顯效總有效率實驗組291744692%對照組212274386%
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觀察可知,實驗組采取中醫藥治療總有效率以及顯效患者數分別為92%與46例,而采取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則為86%與43例,由此可見實驗組早期冠心病療效優于對照組。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的簡稱,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心區絞痛,疼痛可呈放射性發散至左肩和左上肢,唇舌顏色較暗紫,可見瘀斑,這些都是由于氣滯血瘀等原因造成的心臟冠狀動脈缺血缺氧癥狀。當前在早期冠心病臨床治療中采用的更多是西醫藥治療,但結合實踐來看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接受藥物治療,并且當前對其西醫藥治療上存在著一些副作用。中醫臨床把冠心病分為氣虛血瘀型、氣滯痰瘀型、心脈痹阻型、心腎兩虛型、陽虛寒凝型五個癥型。依照癥型給予辯證治療。方藥中的黨參、黃芪、當歸具有補氣養血功效,山萸肉、麥冬、山藥、生地等是滋陰補腎良藥;赤芍、地龍、丹參、紅花、桃仁能夠活血化瘀,疏通淤塞;瓜蔞、半夏、膽南星、薤白等則具有化痰平喘之功效,除病根本;桔梗、枳殼能夠理氣行氣。根據癥型聯用諸藥,辨證加減,具有標本兼治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中,治療組給予中醫辯證治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采取中醫藥治療的實驗組療效要優于西醫藥治療的對照組,因而早期冠心病治療中值得推廣中醫藥治療。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1]劉維伊.早期冠心病的中醫藥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 中外醫療, 2010, 29(32):130-130.
[2]韓繼英.中醫藥對冠心病心絞痛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5):603-605.
[3]孫匯玲.中醫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34):6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