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林
臨床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對策
●李國林
目的:通過對中藥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進行分析,以期能夠指導今后中醫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一些幫助。方法:采取隨機選擇法,選擇本院2013 年5月至2014年5月一年時間內發生的中藥不良反應患者8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后對他們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以此探究導致他們發生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結果:通過本次對80例中藥不良反應患者研究發現:①本次研究中,患者給藥方式中通過靜脈注射而發生不良反應有48人,比例為60%;②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中,年齡大于60歲有21人,比例為26.2%;③本次研究中,產生不良反應累及人體皮膚及附件32人,比例為40%,而累及消化系統患者則為27人,比例為33.8%。導致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①用藥量過大者35人,比例為43.8%;②患者個人體質較差為21人,比例為26.2%;③配伍不當者則為17人,比例為21.3%; ④臨床中藥方法不當者為7人,比例為8.8%。結論:通過本次對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回顧性分析可知,導致不良反應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用藥量過大、患者個體差異、配伍不當以及臨床中藥方法不當這四方面原因,因而廣大醫療工作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中藥,從而在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下保證療效。
臨床;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對策
近些年來,隨著中藥不斷進步,其獨特的療效與作用逐漸被日益廣泛地應用到臨床治療中,并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而正所述:“是藥三分毒”,當前臨床治療上中藥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不少的不良反應,如此一來輕則導致患者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并且嚴重時更會加重患者病情。有鑒于此,本文將基于筆者研究實踐,通過對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以期探究出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選擇法,選擇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一年時間內發生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患者8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38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為43.4±3.1歲。此外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中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有14例,沒有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為52例,而不知道自身是否對藥物有不良反應的患者為14例。
1.2 方法
通過對本次研究8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整理統計,隨后分別記錄好患者年齡與性別、不良反應累及的部位以及臨床中藥給藥途徑等數據,以此探究導致他們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
1.3 觀察指標
為了準確的找出導致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本次研究中筆者設置以下三方面觀察指標:①不良反應患者性別與年齡;②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時累及系統和相應臨床表現;③患者臨床中藥給藥途徑。
正如上文所述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通過對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患者年齡與性別、不良反應累及的部位以及臨床中藥給藥途徑這三方面探究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
2.1 患者年齡和性別
本次研究8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患者中,100名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42人,比例為52.5%;女性患者38人,比例為47.5%;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為41.4±3.2歲。

年齡人數比例(%)男/女21-30 9 11.2 6/3 31-40 13 16.3 4/9 41-50 19 23.8 9/10 51-60 18 22.5 10/8 >60 21 26.2 13/8
2.2 不良反應累及部位與臨床表現
在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中,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累及部位、臨床表現的特征以及人數分別如下表:

累及系統與器官臨床特征人數比例(%)皮膚及其附件皮疹、瘙癢、面色潮紅32 40消化系統惡心、腹瀉、反流27 33.8

神經系統頭暈、頭疼、抽搐10 12.5循環系統胸悶、心悸5 6.3肌肉痙攣、浮腫6 7.4
由此表可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中皮膚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統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它們人數以及比例分別為32人,40%、27人,33.8%。
2.3 臨床中藥給藥方式
通過對本次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治療資料研究發現,他們給藥途徑以及發生不良反應人數分別為:①患者給藥方式中通過靜脈注射而發生不良反應有48人,比例為60%;②通過肌肉注射而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為15人,比例為18.8%;③通過口服給要而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為8人,比例為10%;④通過外部用藥而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為6人,比例為7.5%;⑤通過局部用藥而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為3人,比例為3.7%。由此可見,通過靜脈注射而發生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其他給藥方式。
2.4 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發生原因
通過對本次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治療資料研究發現,筆者認為導致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①用藥量過大者35人,比例為43.8%;②患者個人體質較差為21人,比例為26.2%;③配伍不當者則為17人,比例為21.3%; ④臨床中藥方法不當者為7人,比例為8.8%。
通過本次對80例臨床中藥不良反應患者回顧性分析可知,筆者認為導致臨床中藥不良反應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用藥量過大、患者個體差異、配伍不當以及臨床中藥方法不當這四方面原因。比如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個體差異上,發生不良反應的80例患者中,年齡大于60歲有21人,比例為26.2%,他們在本次研究中比例最高,這證實了老年患者應用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更高;又比如在給藥途徑方面,通過靜脈注射而發生不良反應有48人,比例為60%,明顯高于其他給藥途徑。
綜上所述。廣大醫療工作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中藥,從而在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下保證療效。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1]王志強. 臨床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醫學報, 2011, 26(11):1340-1341.
[2]靳秀芳. 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臨床對策[J]. 河北中醫, 2010, 32(8):1224-1225.
[3]王琳, 安學鋒. 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及對策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16):102-103.
[4]鐘玉蘭, 徐麗芳, 李鵬. 中成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對策[J]. 江西中醫藥, 2012, 43(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