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
(福州市倉山區第四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8)
“情”融于教,學啟于“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和運用的思考
◎李 瓊
(福州市倉山區第四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8)
現今,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已成為一線教師們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情境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形象的事物相結合,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
情境;學習情境;情境教學
情境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或可能發生的事件場景,而學習情境是指把這些事件或場景引入課堂,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產生新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碰撞,達到其認識沖突的臨界點,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困惑和心理需求,表現為一種渴求解決的情緒狀態,使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探索學習.那么,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不僅要讓孩子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理解數學產生的背景,而且要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下探究數學,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更有效地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和運用的實踐與研究》是我校數學組的研究課題,兩年的課題研究讓我對“小學數學情境的創設和運用”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
對于6~12歲的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是需要情境做支撐的,通過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引入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從中自然地生成出學習的需要.
(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通過創設數學情境,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數學學習過程,不是直接獲得結論,而是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取結果.
(三)創設學習情境,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兒童雖然閱歷尚淺,但在入學之前,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某些數學經驗,這些經驗應該是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說小學數學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原有生活經驗的重新解讀,并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
(四)創設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數學是一種“冷峻的美”.因此數學情境不僅僅有助于學生的認知學習,還滲透審美的、文化的、情感的、道德的熏陶,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為了打造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一線數學教師們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特別是在公開課上,一味地追求新穎和與眾不同,情境創設中的一些問題和偏差也隨之出現了,那該如何有效地創設情境呢?情境創設應該注意什么呢?
(一)創設情境要注意“目的性”
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如聽過這樣一節課,三年級“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師為了體現生活味,錄了一段好幾分鐘的逛超市的視頻,并在導入環節播放,然后老師問: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因為問題的目的性不明確,造成學生的回答是:“超市好大呀”“有好多人逛超市”“有好多好吃的”……學生越說越遠,就是沒有人回答出老師想要的答案.老師只好指著價格牌問:“同學們看這是什么?”生硬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自己的思路.諸如此類的情況,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一開始就要明確觀察的目的性,引導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不能漫無邊際地亂跑.所設計的教學情境要突出數學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提出問題.
(二)創設情境要注意“合理性”
情境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但所創設的情境應該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是合乎常理的,有一定真實性的.如在“可能性”的教學中,老師們經常設計分組摸球得分競賽,讓某個小組的同學在一個根本沒有紅球的盒子里摸,結果可想而知,這個小組一分也沒得到.最后,教師揭曉謎底并得出結論:盒子里沒有紅球,一定不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紅球.看似設計得很巧妙,也達到了教學目的,但對于這個小組的學生來說是“欺騙”,學生失落的心情直接影響他們后面學習的積極性.再如: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賽跑的動畫情境,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孩子馬上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才應該是第一.由此可見,情境雖然是虛擬的,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具有“合理性”.
(三)多媒體情境要注意“適度性”
很多時候,老師們創設情境一味依賴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了用不同的方法數小棒的過程,最后優化出數好10根捆一捆的方法.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數一數,感受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
(四)情境創設要有“挑戰性”

(五)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但要注意因人而異
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所創設的情境要因人而異.課題研究過程中,曾對五類教學情境受歡迎的程度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下圖是調查結果.

五類教學情境受歡迎程度統計圖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都喜歡操作情境,喜歡自己動手擺弄,感知體驗獲取數學知識.其中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他們更喜歡故事情境和游戲情境.而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逐漸生成,但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因此,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五類情境的反應度都很高.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已經初步形成,又處于個性形成時期,故事、游戲類的情境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操作、問題類情境更適合他們.
所以在情境創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征,考慮他們原有的知識、技能等因素,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境.
(一)近生活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而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貼近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知識只有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因此,老師應巧設多設生活活動情境,使數學生活化.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我以學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種動態車輛為素材,采用課件展示出學生每天上學經過的交通路口過往各種車輛的情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5分鐘內通過的各種車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現實背景.由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滿生活味,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數學有用”.
(二)置懸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懸念是牽制學生思維的線,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勝,創設懸念情境能激發學生求知的火花,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老師先出示一組算式,然后和孩子們進行計算比賽,有的孩子還沒打開練習本,老師已經迅速口算出答案,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這時,老師就引出新課,學習了“簡便運算”這節課之后,你們會算得和老師一樣快!這樣,教師巧設懸念,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積極主動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去,整節課“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
(三)引聯想
聯想就是將頭腦中相分離的表象聯系在一起,由一種已有的表象喚起另一種表象,是舊知遷移,是由此及彼,促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縱橫聯系,加強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如學習“9加幾”,導入環節先讓孩子們計算10加幾,并體會到10加幾就是十幾,十分好算.到了探究“9加幾”時,孩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10加幾”,運用“轉化”的數學方法,輕松地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和算法.
(四)設沖突
巧設有效的認知沖突,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必要路徑,也是有效路徑.如二年級的“認識厘米”一課,為了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意識,教師創設“黑貓警長”的故事情境:黑貓警長抓住了盜竊珠寶的“一只耳”,據它交代,贓物就藏在大樹右邊7個腳長的地方.可是黑貓警長趕到那里,從大樹開始向右走了7個腳長,卻始終都沒有找到贓物所在.難道一只耳在說謊?有趣的故事,奇怪的現象,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經過討論后發現,黑貓警長的7個腳長和一只耳的7個腳長距離并不相等,這是導致問題的直接原因.此時教師又進一步設計沖突,問:如果生活中人人都用自己的長度標準來測量距離,將會制造很多麻煩.應該怎么辦呢?學生認為,要用一個統一的長度來作為測量標準.這時,教師引入“厘米”這一長度概念,使課堂教學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五)勤操作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操作是思維的基礎和源泉,數學素有“思維的體操”之稱,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獲取新知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讓我們的孩子在“看中學習,做中領悟”!
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應結合具體教學實際,用科學的方法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質疑、探究、交流,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感悟數學思想,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形成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
[1]孫嫻.小學數學情境設計的研究[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2(3):155.
[2]王瑞蓮.關于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思考[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5(15):79.
[3]張怡.小學數學情境創設六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