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東隊小學,河北 滄州 061000)
小學數學學具應用的實踐研究
◎王 敏
(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東隊小學,河北 滄州 061000)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將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學具操作是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利用學具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
數學學具;操作應用;培養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努力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將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學具操作是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既有利于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利用學具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上課前,讓學生制作了不同長度的小棒;上課時,分小組讓學生用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兩大類,記錄每次3根小棒的長度,同時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操作結束,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積極組織引導、師生探討總結,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律.然后鼓勵學生質疑,論證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其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具的操作,利用擺、拼、剪、測量、畫圖等手段,與教學內容協調一致.在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之處恰到好處地使用學具,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利用學具,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例如:認識正方形,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說明四條邊一樣長……這樣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由于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還不能脫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所以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合理的學具操作,優化課堂,借助學具操作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探索,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我們的課堂具有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