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文
摘 要 2012年1月1日,交通運輸業開始在上海市啟動營改增試點;2014年1月1日鐵路運輸業啟動營改增標志著我國交通運輸業——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已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營改增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營業稅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在流轉過程中會重復征稅,而國家要振興實體經濟,就必須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更新設備,減輕稅負。交通運輸業從開始實行營改增到現在的四年時間里成效顯著但也有暴露出不利之處。
關鍵詞 交通運輸;營改;增值稅
一、稅負
營改增有利于運輸業小規模納稅人減輕稅負,但有一部分一般納稅人稅負不降反增,且增值稅在不同期間波動明顯。
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而言,營改增前的營業稅和之后的增值稅名義稅率均為3%,但是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如果企業銷售收入不變,那么企業的實際稅率相比改革前會略有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而言,營改增之前,對全部營業收入征收3%的營業稅,對實際繳納的流轉稅征收稅率為7%的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3%的教育費附加等附加稅;營改增之后,對不含增值稅營業收入征收11%的增值稅,對于購買存貨和生產性固定資產及其他可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成本實行進項稅抵扣。調查顯示,約有四成的運輸業一般納稅人稅負增加,原因主要在于沒有足額的進項稅抵扣。假設某運輸企業一般納稅人當期交通運輸服務收入為R,成本為C,不考慮納入地方政府的統一收費,不考慮消費稅,則營改增前營業稅金及附加R*3%*(1+7%+3%),營改增后增值稅及附加稅[R/(1+11%)11% - C/(1+17%)17%](1+7%+3%)。由此可見這部分稅收改革前后的增減變動取決于可抵扣的成本與營業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當這個比例過小時,就會出現這部分稅負增加的情況。增值稅相對于營業稅的增減變動也對企業所得稅的變動有影響。
由于交通運輸業的特殊性,企業并不是每期都會購置交通運輸工具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其日常成本大多是燃料、電力、人工等變動成本。在沒有固定資產購置的期間,企業所能抵扣的進項稅額會很少,這會導致在不同期間增值稅稅額波動較大。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但是從長遠來看,應該是進一步完善營改增的方案實現企業減負。
二、產業鏈
運輸業營改增有利于促進產業鏈專業化分工,但也可能壓縮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雖然營改增之前,繳納增值稅的企業外購運輸勞務只要取得相應的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即可以按7%的扣除率對運費金額進行抵扣,但抵扣并不充分。這就導致繳納增值稅的企業自愿提供運輸勞務,從而不利于服務外包和專業化分工。營改增之后,運輸業一般納稅人可以提供用于抵扣的增值稅發票,有利于運輸業下游企業分離其運輸勞務,促進行業細分市場的發展。
對于稅負可能增加的運輸業一般納稅人而言,如何實現稅負轉嫁考驗著企業的實力。對于大型企業而言,由于其服務質量和聲譽更能夠得到市場認可,議價能力也更強,相比小型企業可以更好地找到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實現稅負轉嫁。因而營改增可能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產生集聚效應,促進行業的整合,將龍頭企業推向產業鏈的高端。
三、企業管理和涉稅風險
運輸業營改增有利于運輸企業管理的規范化,但也使企業面臨諸多稅務風險。
營改增對運輸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小規模納稅人向一般納稅人轉變,財務人員在審核每一筆成本時更加注意是否有增值稅發票的抵扣,有利于企業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質量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它也讓部分企業的涉稅風險增加。例如一些交通運輸企業付款購買加油卡,收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卻不加油,而將加油卡作為代幣券支付他人,有“物、款、票三流不一認定為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風險”;再例如,山東東阿一運輸企業為了進行固定資產進項稅的抵扣,通過關聯方虛假“買入”固定資產,采取有形動產租賃,進行避稅。因此企業在管理時,要利用改革的契機,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流程,規范會計核算,避免稅務風險。
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將覆蓋全行業,營業稅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營改增有利于完善稅制,實現公平稅負。它不僅考驗著企業、行業,也考驗著稅務征管機構和財政機構的管理能力。“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改革不免有陣痛,但是所有的改革都要以民為本,盡可能減輕人民的負擔,增強市場的活力,才能在經濟下行期找到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