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慶
近年來,隨著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各部門各單位都進一步規范了會計核算工作,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然而在審計過程中,鄉(鎮)、部門、單位的財政財務管理不規范、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擴大費用開支等問題仍然遏制不絕的存在。究其原因,財政財務管理不規范,導致出現經濟違法違紀問題。為此,筆者就如何加強財政財務管理談點粗淺看法。
一、縣鄉財政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財務管理不規范。一是大額現金支付現象普遍存在。超過現金結算起點使用大額現金支付費用情況的單位相對較多。二是部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不嚴。有些單位固定資產未按規定進行管理核算,長期掛賬形成賬實不符,購置的辦公用具、上級配發的小車、計算機等未入賬。三是往來款項等未按規定及時清理、結算。有相當一部分單位債權債務不實有呆滯壞損,內部職工借款長期不歸還。四是公款私存。審計發現,鄉鎮下撥各村的管理費、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資金,基本都是將資金匯入村干部個人賬戶。五是處置呆賬程序不合規。沒有經過相關會議討論、表決,申請報告也沒有報經主管部門同意及縣政府、縣國資辦等相關部門批準。
2.部分財務人員責任意識不強。一是記賬核算不及時。鄉鎮財務人員和未納入國庫集中統一核算的單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相對薄弱,記賬較不及時,對本單位發生的記賬業務存在經常性的拖延。二是付款手續不合規。例如:支出未取得原始憑據、貨款轉入非業主單位賬戶、款項匯入單位和后面所附發票的收款單位不一致等。三是個別財務人員沒有嚴格按制度、按規章辦事,應報批準事項未報批,接納白條入賬等。
3.擠占挪用財政資金屢查屢犯。近兩年審計中仍然發現部分單位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涉及交通、水利、環保、教育、民政、計生、扶貧、土坯房改造等專項資金。
4.項目招投標和政府采購約束不力。一是應公開招投標未經招投標。部分單位建設項目、接受服務未公開招投標,工程變更工作量,超規模、超投資建設,違規操作發包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鄉鎮負責建設的工程項目未進行公開招投標現象較為普遍。二是政府采購管理約束乏力,納入政府采購目錄的商品、勞務,部分單位未經政府采購。
5.擴大費用開支問題突出。一是招待費超支現象嚴重。特別是“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臺以后,仍有部分單位和鄉鎮存在報銷土特產、煙酒等中央明令禁止的公務接待費用。二是部分鄉鎮和縣直單位的車輛運行費用沒有得到較好的控制。三是違規發放津貼、補助、獎金等。
6.收入征繳不規范。一是依法納稅意識較為薄弱。有些單位未按規定依法代扣代繳稅收,存在白條支付漏繳稅費的現象。二是規費征收不力。有些單位規費征收隨意性較大,征收的申報、審核、批準程序流于形式,應征未征,緩征現象突出。三是個別單位非稅收入未按規定及時、足額上繳國庫。四是先墊繳后征收。如,社會撫養費征繳存在采用虛開票據方式空轉墊交。
7.“小金庫”偶有發現。國家三令五申嚴禁單位私設“小金庫”,但仍然有極少數單位頂風違紀,私設“小金庫”、賬外賬。
8.“三亂”行為時有發生。經過多年的查處,“三亂”行為得到較大遏止,但仍有單位我行我素,存在違規亂罰款、亂收費等“三亂”行為。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內部管理松弛,外部監督不力。有相當部分單位未建立健全《機關財務管理制度》、《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或者流于形式,單位財務管理權責不清,導致會計核算不規范,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損失浪費,資產不實時有發生。有的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打小算盤,不認真執行財務管理規定,導致財務管理混亂。
2.領導重視不夠,法制觀念淡薄。一些單位財務支出、物資采購、行政審批基本上由“一把手”說了算,領導財務管理意識淡薄,對現行的有關財經法規一知半解,忽視財務管理,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視而不見,不處罰、不制止,聽之任之,更有甚者將有關收入不入賬,私設“賬外賬”、“小金庫”。
3.“問責”機制不健全,責任追究不到位。對查出違反財經紀律問題的處理,一般只是“對單位不對個人”,很少按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個人責任,違法違紀行為成本低,造成“屢審屢犯”,擠占挪用財政資金、超標準列支招待費等問題年年審、年年有。
4.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低,責任心不強。財會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業務技能水平不高,賬務處理混亂;鄉鎮政府多數會計都是兼職,更換頻繁;部分財務人員不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做人情賬。
三、規范財政財務管理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發現的諸多問題,為進一步規范好財政財務管理,促進領導干部更好地履行經濟責任,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財政財務管理制度,實現財政財務管理規范化。為更好地規范財政財務管理,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含下屬二級單位)要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內控制度,用制度管人、管錢、管物,確保財政財務收支規范執行、規范操作。
2.定期組織財經知識培訓,提高財經法紀意識和業務技能。出現諸多違紀違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領導和財務人員意識和技能相關,為確保經濟工作行為的規范,每年定期組織財經知識培訓,由紀檢、財政、審計等負責授課,通過集中輪訓、以案說法、警示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重點培養領導干部財經法紀意識,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
3.前移審計監督關口,規范經濟工作行為。一是對較大的審計項目進行跟蹤審計,發現隱患迅速消滅在萌芽狀態,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二是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監督關口前移,實行全方位跟蹤。財政、審計要強化對征地拆遷、工程招投標、設備材料采購、資金管理使用等重點環節的監督,對違反有關規定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直至責任追究。三是推動經濟責任審計從事后監督向事中、事前監督轉變。
4.推行審計結果公開,營造全民監督氛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及社會保障、公務支出、公款消費等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的審計結果,報經黨委、政府同意后,以一定形式依法向社會公開,增強社會和輿論監督力度。
5.推行審計查出問題的跟蹤銷號整改。對審計查出問題按照“建立臺賬,嚴格銷號,追責問效”的工作機制,實行跟蹤銷號整改,以促進審計整改落實到位。
6.規范移送管理,加大移送力度。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審計案件線索移送管理辦法,避免應移送而未移送、違反程序移送等問題的發生,加強與紀檢監察、公安、檢察、法院在查處案件中的交流溝通、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作者單位:會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