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海(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
指尖與指腹觸鍵在音樂廳中的音響差別
——以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例
李琴海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摘要:不同的鋼琴觸鍵法產生的音響效果不同,這將影響演出效果。故本文以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實驗對象,分析不同觸鍵方法產生的音響在音量與音色上的頻譜圖,考察最好演出效果的觸鍵方式。
關鍵詞:音樂廳位置;觸鍵;音量;音色
(一)實驗設計。
實驗以《巴蜀音畫》中“晨歌”作為采樣片段,演奏者采用不同的觸鍵方式演奏此曲時,兩支錄音筆一支放在鋼琴譜架右側的平板上,一支放在臺下左邊后排位置,同時錄音采樣。并以中國著名鋼琴家孔祥東演奏該曲的音響頻譜圖作為參照對象,考察由不同觸鍵方式產生的音樂片段在頻譜上的特征,比較其異同。
(二)實驗樣本采集。
采樣對象為筆者本人,采樣內容為用兩種不同觸鍵方式(即指尖觸鍵和指腹貼鍵)彈奏《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各三遍,從中選取最優音頻作為分析標本。實驗儀器采用兩支SONYICD_ SX713錄音筆、Sonic visualiser-1.9-win32和Audacityportable 2.0.0.0音頻分析軟件。
(三)兩種觸鍵方式的音頻在臺上、臺下的“音量與音色”兩組數據分析。
標準圖:孔祥東音頻波形圖

圖1-1臺上指尖觸鍵音頻波形圖

圖1-2臺上指腹貼鍵音頻波形圖

圖1-3臺下指尖觸鍵音頻波形圖

圖1-4臺下指腹貼鍵音頻波形圖

兩種演奏方式分析比較表

分析項目孔祥東圖數據分布指尖觸鍵數據分布(A)指腹貼鍵數據分布(B)比較結論與孔祥東圖比較振幅臺上0.17~ -0.17 0.12~ -0.12 A大于B B更接近孔祥東圖臺下0.1~ -0.1 0.02~ -0.02 0.01~ -0.01 A大于B A更接近孔祥東圖波形特征臺上音持續較短,音與音界限分明,呈棍狀音持續較飽滿,音與音界限分明,呈等邊三角形狀。A與B清晰度均較好,但A的飽滿度弱于B B的音色優于A,從而B更接近孔祥東圖臺下音持續較飽滿,呈等邊三角形狀音持續較飽滿,音與音之間較清晰音持續較單薄,音與音界限模糊A的清晰度、飽滿度均強于B,A的音色優于B,從而A更接近孔祥東圖
在臺上,指尖與指腹觸鍵的清晰度均較好,但指尖觸鍵的飽滿度弱于指腹;在臺下,指尖觸鍵的清晰度、飽滿度均強于指腹觸鍵,更接近于孔祥東頻譜圖。因此,演奏者采用指尖觸鍵演奏方式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能更好展現音樂效果。
參考文獻:
[1]鮑利斯·貝爾曼著,湯蓓華譯.鋼琴大師教學筆記[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12:23,24.
[2]孔祥東演奏黃虎威作曲的《巴蜀音畫》之“晨歌”音頻,下載于2013 年7月.
作者附錄:本文的分析材料主要來自筆者的碩士論文《論鋼琴音響在音樂廳各位置的差別——以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為例》。導師:周雪豐教授。
鋼琴演奏方法主要有兩種:指尖與指腹觸鍵。兩種觸鍵方式帶來不同的音響效果,通常認為指尖觸鍵使音色清晰,指腹觸鍵使音色朦朧。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鮑利斯.貝爾曼曾說:“其實聲音的不同取決于是手指肉墊部分觸鍵還是指尖觸鍵。彈奏對清晰度有要求的樂曲時,鋼琴家通常要將自己的手指彎曲,是最小的關節與琴鍵幾乎處于垂直狀態。”但這都僅停留在人們直觀的聽覺感受基礎上,而對于兩種彈奏方法所帶來不同音響效果客觀、詳實的實證頻譜分析卻很少。為此,筆者將以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被測音樂廳,進行不同彈奏方法在音樂廳中音響效果差別的實驗。這將對演奏者有針對性的選擇演奏方法,達到好的演出效果提供有利參考。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