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柯林
?
精準脫貧要解決農民“四無”問題
張柯林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有9億多在農村。目前,全國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與信息閉塞的老、少、邊、窮貧困地區,脫貧難度大、壓力重,用難啃的“硬骨頭”來形容恰如其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時刻牽掛著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問題,作出到2020年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戰略部署。那么,打好這場精準脫貧攻堅戰,關鍵要為農民解決好“四無”問題。
當前,固步自封的“小農”意識或多或少地束縛著貧困地區農民的手腳,農民雖然溫飽問題解決了,但貧困問題沒能解決。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在創業上要“探”好路。創業前,要著力幫助農民科學預測創業前景、調查與分析市場行情,切實為農民創業把好關口,避免創業的盲目性;創業中,要圍繞農民“缺什么”釋疑解難、攻堅克難,傾力為農民創業清障掃路,確保創業的實效性。
其次,在就業上要“找”好路。當前,現代農業在貧困地區已呈強勁發展勢頭,家庭農場、經濟合作社、農家超市、花卉苗圃及特禽業等相繼在貧困地區安家落戶,給農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門路。為此,要在土地承包、農機作業、糧油加工及農產品營銷等領域多謀策找路,為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創優就業平臺,使其盡其所能成就家業;要在人、財、物上幫扶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開設“莊稼醫院”“農資超市”“農機會所”及“農技門診”等,讓其自食其力服務掙錢;要慎重穩妥地組織老弱病殘農民參與土地流轉、農業開發、實體創辦及旅游觀光等股份合作,促其分享紅利。
再次,在謀業上要“指”好路。要以農民忙時閑時都有事做、有活干為落腳點,在星羅棋布發展特色“農字號”產業上為農民謀業支招施策;在百舸爭流發展物流、貨運、營銷及中介等服務業上為農民謀業牽線搭橋;在聯系爭取企業,開展長期務工、短期幫工及來料加工等方面為農民謀業穿針引線,讓農民在謀業增收上唱響“四季歌”。
長期以來,發展缺資金始終制約著貧困地區的發展,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能成為現實。那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資金扶持要“優”。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在扶持貧困發展與農民脫貧出臺了許多資金扶持惠農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讓農民感受到了溫暖。可是,當前,中央列出了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時間表,貧困地區各級干部要勇擔這一神圣使命,緊盯農民盼什么、缺什么與需什么,圍繞中央大政方針制定、出臺切合實際的合民意、惠民生的資金扶持政策。在這方面,要貼近農民生產發展、糧食加工、市場貿易、就業增收及信息服務等,推出農資補貼、股金分紅、地產交易、農貸貼息及貿易減免稅等諸多讓惠于民的政策舉措,為農民脫貧大開綠燈。
其次,投入機制要“活”。當前,精準脫貧任重責大,單純依靠金融部門解決農民脫貧已不現實,要走“多輪驅動”之路。即:要引導金融部門有效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參與創辦糧油經銷、食品包裝及飼料加工等“農”字號企業投資,讓農產品增值增效、使農民受益得惠;要以激勵機制為抓手,鼓勵創業成功的社會能人參與農業開發、糧油加工、農產品貿易及生態旅游等經營,讓農民既有事做,又有錢賺;要吸收民間閑散資本,參與農業規模經營、經濟合作、股份合作及市場營銷等發展,將“死”錢變“活”錢,為農民脫貧辟徑開路。
再次,責任主體要“明”。貧困地區農民賺得虧不得,不論發展什么脫貧項目,農民都不能承擔市場風險。在這方面,是各級干部負責實施的脫貧項目,責任主體理當由各級干部承擔;是社會能人投資的脫貧項目,責任主體就是社會能人;是民間資本投資的脫貧項目,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擔責,嚴厲杜絕在責任主體上“雁過拔毛”甩包袱,讓農民遭罪受苦。只有這樣,脫貧攻堅才真正既“精”又“準”。
貧困地區科技文化相對落后,農民在生產上經常碰到技術缺乏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要抓好產“前”技術培訓。現代農業對科學技術要求很高,無論從事什么生產都離不開科學技術。要針對農民準備“種什么”,有的放矢地開展技術培訓、科技進村入戶、農技人員現場解惑、組織農民觀摩學習先進技術、農大及農科院所代培委培及“綠色證書”函授進修等,不斷促進農民生產技術的提高。
其次,要抓好產“中”技術指導。貧困地區農民最擔心生產中的技術“腸梗阻”。要圍繞農民生產技術“缺什么”,在與農民拉家常、談農活中詳細了解農民在生產技術遇到的難題。屬于生產過程上一般性技術問題,能解答的要隨問隨答,切實為農民釋疑解惑除顧慮;屬于重要生產環節上的技術難題,不懂不能裝懂,要帶著疑惑請教農技專家或學者“把脈確診”,讓農民甩下包袱輕裝上陣;要走近村頭巷尾開展“農技超市”“農技趕集”以及“農技門診”等活動,組織精干農技隊伍現場為農民這樣那樣的生產技術問題“把脈開方”,讓農民懷揣疑問而來,帶著滿意而去;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著農民査看墑情、苗情及病情,科學指導農民清溝、理墑、排灌、施肥、用藥及植保,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尚方寶劍。
再次,要抓好產“后”技術積累。技術在于積累,有積累才能提高。要立足為農民生產技術“留什么”,適時召開技術推廣會、學習取經會以及經驗交流會等,組織技術能手傳經送寶和經驗介紹,達到取長補短、交流互動作用;定期召開農情分析會、生產總結會及進村入戶調查等,將歉收減產的技術問題摸排出來,將失收虧本的技術難題摸準上來,在總結中積累技術,在剖析中吸取教訓;及時對先進與落后的生產技術資料逐一收集整理、逐條登記造冊和逐卷備案存檔,為下一步農民生產發展提供豐富的技術借鑒。

雖然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生活相對貧窮,但這里水土、生態及大氣等自然環境污染少,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大多為“綠色食品”“環保食品”和“放心食品”,市場潛力大且前景廣、商機多。那么,如何引領農民打開農產品銷路呢?
首先,要幫著農民“看”好市場。要以走訪調研市場、觀察預測市場和科學分析市場等為抓手,著力為農民摸準市場上什么農產品短缺緊俏宜于發展,什么農產品積壓飽和不宜發展,在“種什么”上為農民出點子,在“搞什么”上給農民指路子,避免農民在農產品生產上可能出現的盲目性。
其次,要為著農民“找”好市場。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既有機遇,更有風險,農產品市場不可能都能一帆風順,如遇上行情下跌滑波,有些競爭力不強的農產品就會成為市場滯銷品。為此,要以信息網頁制作、產品供應推介、設站布點代銷、產品貿易流通以及中介代理經銷等舉措為抓手,想方設法拓展農產品買方市場,讓農民在農產品銷路上無后顧之憂。
再次,要帶著農民“培”好市場。名、特、優農產品任何時候都備受市場青睞,要想讓農產品占有市場,就必須帶著農民緊扭“三抓”。即:“人無我有”抓開發。貧困地區人多地廣、環境污染少,適合發展諸如反季節蔬菜、時鮮瓜果及地道中藥材等,這在環境污染較重的地區就不能發展;貧困地區山青水碧,適宜放養山羊、水牛及正宗家禽等,這自然資源貧瘠的地方就不宜發展,這篇文章何樂而不“做”呢?看來,開發“人無我有”農產品天時地利人更和;“人有我優”抓提高。品優質佳農產品始終能打開市場銷路。要帶著農民緊盯市場走勢,著力在優質農產品的品位上狠抓提煉、挖掘與加工,讓優質農產品引來更多連鎖店、求購商,使其能站穩市場、搶占先機;“人優我精”抓提質。要以“吃”講放心、“喝”講營養為著眼點,帶著農民圍繞“一村一品”和“一戶一色”,對“我優”農產品進行精制打造。主要在農產品外觀創意與設計、產品包裝與造勢以及商標注冊與冠名等方面大做文章,讓“老字號”農產品得到傳承,使“新時尚”農產品充滿生機,使其成為市場搶手貨。
(本文摘編自《人民日報》。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金壇區儒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