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材內容的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探究和思考,促進他們數學綜合素質地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情境創設,能讓學生在直觀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探究,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進行教學情境地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一、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這是由于數學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比較枯燥,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需要深入了解他們的興趣,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趣味性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把游戲和數學教學活動相結合,符合小學生的興趣,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在游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分析知識的能力和反應速度都有了明顯提高,使他們快速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并順利地完成游戲活動。
例如,在學習有關順序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通過游戲,讓他們從直觀上理解雞媽媽排第一,雞媽媽后邊的小雞排第二,以此類推,掌握第幾的相關知識。在游戲教學中,課堂氛圍非?;钴S,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漲,他們在游戲過程中深刻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每一節的數學課充滿了期待。
二、創設實物情境,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數學是一門包括很多抽象知識的學科,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數學思想的形成與運用,需要讓學生親自進行探究和體驗。要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實物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銳角和鈍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直尺和三角板,讓他們根據教材中的內容探究直尺和三角板中的各個角是什么角。通過直接地觀察和對教材內容地分析和思考,使學生的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相聯系,深刻地掌握了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和性質,并能運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判斷。在讓學生探究學習之后,教師要結合實物來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讓學生跟隨教師理清思路,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再次回憶,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忽略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缺乏和實際聯系的課堂教學是枯燥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都是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的,不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新課標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相結合,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在熟悉化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勁頭更足,他們能主動探究知識,并運用數學思想從生活情境中提取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有效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黑板和課桌面的周長,讓他們根據測量的數據推測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相聯系,學生有效地運用了已有的數學知識,加快了他們對數學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創設問題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在提出問題之后,能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導下快速地進入到探究狀態,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讓他們對問題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有利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對教程內容進行反復閱讀和思考,使問題獲得有效解決。通過探究問題,讓學生高效地掌握了學習內容,促進了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活躍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有效探究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使他們的學習具有目標性和方向性,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在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時,教師要做到對他們的及時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創設實踐情境,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新課標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還要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促使他們數學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讓他們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夠依靠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知識學習時,教師讓學生自己用紙制作兩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三角形紙片,讓他們進行實踐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想辦法測量出自己手中兩個紙質三角形的面積。在學生自己準備實踐材料的前提下,學生對實踐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他們有的剪、有的拼、有的畫、有的量,最終都得出了自己手中三角形的面積。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在推導過程中,學生相互討論、相互補充、相互提問解答,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最終得出了三角形面積推導的方法。在這一次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方法,還深刻意識到了學習過程當中動手實踐的重要性,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實踐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通過主動學習,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數學知識,在提高他們探究能力的同時,讓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能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能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情境教學既能突出趣味性,又能實現實效性,使課堂教學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