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巧云
【摘 要】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師愛生是天職,看似繁瑣的幼兒教師工作,其實就是和學生一次次心靈上的觸碰。關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本能,如一縷春風,吹拂著每個人的心扉;如一股清泉,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關愛教育是幼兒園品德教育的切入點。
【關鍵詞】 愛與智慧;學生成長
對3-6歲的幼兒實施德育,其德育的內(nèi)容和途徑是什么?《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游戲活動之中。”
陶行知先生亦曾經(jīng)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我始終牢記著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教育,更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擁有了心靈對心靈的尊重,用愛和智慧托起教育的情感,這樣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教育作用。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關愛也如此。
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一個愛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感恩教育的搖籃,激發(fā)幼兒感恩的美好情感。通過這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教育,我們的孩子識恩、知恩,進而從感恩上升到報恩和施恩,他們從內(nèi)心真正領悟到了“愛”的真諦,并轉化成為了有“愛”的行為。如何教育幼兒學會感恩,我結合平時的教育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活動:
一、爭當小“孔融”,學會愛家人
巴金說:“愛本身是分層次的,它像一根鏈條,而鏈條最初的環(huán)節(jié)則是愛媽媽,然后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把愛的情感逐步擴展升華開去”。
孔融讓梨?zhèn)鳛槊勒劊尷娴目兹谝恢笔羌议L要孩子學習的榜樣,為了教孩子們學習關愛家人,我給孩子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并發(fā)給每人兩個香梨,啟發(fā)他們自己吃一個,另一個送給來接自己的家長。孩子們非常高興,有的一個都不吃,留著等家長來再吃;有的吃一個,留一個,嘴里不停地說:這一個是留給媽媽的。
家長終于來了,孩子們興奮地撲到家長懷里,把香梨往家長嘴里塞。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長沒有欣然接受孩子的這份禮物,而是笑著說:真乖,媽媽不吃,你吃吧。只有貴芳的母親很高興地咬了一大口,大聲說:“真好吃,真甜!”母子倆臉上笑成了花。我趕緊表揚:“貴芳今天當小孔融了!真乖!”世煌的爺爺受寵若驚地接過梨吃了一口,世煌卻“哇”的一聲哭了。為什么這樣?其實,世煌送梨給爺爺只是想得到夸獎,內(nèi)心里則有強烈的“獨占欲”。
獨占的反面是付出,是給予。應該讓幼兒體驗到付出和給予的樂趣。當孩子為關懷別人做出努力時,應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不要讓孩子只在接受中感到快樂,要讓他懂得付出也能帶來快樂。關愛就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滋生養(yǎng)成的。
二、培養(yǎng)同理心,學會分享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chuàng)造幸福。”
孩子出生以來受到親人的撫育照料,習以為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孩子才能學會愛家人、愛同伴。
孩子從家庭進入集體生活,一對一的親子關系轉變?yōu)樽鳛榧w的一員與成人建立關系,情緒上往往會出現(xiàn)“失落感”,這是正常的。瑤瑤是個內(nèi)向的小女孩,長久不適應集體生活,她不哭鬧,只是不說話,不參與活動,每次到戶外老師總要拉著她的手。一次戶外活動時,凱凱主動把瑤瑤帶出去,為了讓這關愛之花開得更加持久,我抱起凱凱,親吻他的臉頰說:“凱凱真棒,知道關心別人。”并在凱凱的胸前貼了一朵小紅花。又一次安琪和樂樂同時在衛(wèi)生間如廁,安琪問她:“今天是婆婆來接你還是奶奶來接你?”并安慰她說:“不要急,睡覺起來就會來接你的。”我贊賞地給了安琪一個肯定的微笑,同理心已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萌發(fā),關愛之花必將綻放生命的絢麗。
三、傳承感恩,讓生活充滿愛
在“感恩”之后,幼兒就會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引導幼兒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去報恩,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主動問候父母,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沒有下班的家人,幫助家人關心招待客人,對接送自己上幼兒園的老人攙著慢慢走不奔跑,與小客人分享食品、玩具、圖書……。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是進行報恩的基礎,我們老師和家長要教育孩子逐步養(yǎng)成獨立進餐、收拾碗筷、掃地、自己穿脫衣服等,培養(yǎng)幼兒獨自生活、為他人服務的能力;家長要學會做“弱者”,告訴孩子自己工作的煩惱、辛苦,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同時用游戲、兒歌、故事正面引導、榜樣示范,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如用壞的東西修修再用等,通過這些讓幼兒從中體會父母、教師的艱辛,在潛移默化中深化感恩之情。
四、家、園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3-6歲的幼兒,其道德意識正處于一種朦朧階段,家長是幼兒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行為,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幼兒品德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做好家、園聯(lián)系工作,要求家長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師找她談話時,她也勇敢的承認了錯誤,并表示明天回園時,把橡皮帶回。可當我們把這件事向她媽媽反映時,她媽媽生氣地指責老師說,我相信我的女兒,她從來不偷東西的。后來通過我們促膝相談,消除了她的誤會,她也愿意配合老師共同幫助女兒改正缺點。
幼兒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難度,所以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對幼兒充滿愛心,用愛的紐帶連結師生關系、同伴之間和諧的環(huán)境氣氛,使幼兒情感得到和諧完美的發(fā)展。同時,我們要針對幼兒年齡特點,探索幼兒德育滲透規(guī)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多樣的,我們的工作是需要對學生全身心的關愛,守望著他們,更需要用智慧去探索方法和積累經(jīng)驗去引導成長。讓孩子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悟自己的行為,讓這個世界多一些愛,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有情感,有愛心,能知恩圖報的新一代兒童。曾經(jīng)聽一個老教師說:“我愛學生,但我更注重愛的智慧,擁有了教育智慧,我們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讓我們的事業(yè)伴隨著情感,更要讓我們的事業(yè)伴隨著智慧。”教育是一門藝術,以珍愛學生為基點,用心守望著學生的成長,用智慧引領他們大步邁向成材的道路就是我們藝術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