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
產學研合作機制,是產業,高校,研究機構三者有機組合起來的,以促進社會發展為前提的創新技術開發的合作聯合體。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中,高校通過對知識技術的開發與傳播,滿足了社會科技發展的人才需求,同時也為創新性國家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因此,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建立是國家科技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
一.日本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改革
在產學研合作機制初期,日本主要是吸收和引進其他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彌補自身科研技術短板。隨著國家保護主義的盛行,原有的“引進”的產學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科技創新的需求,產學研合作機制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出現了種種問題,明顯影響了國家創新工作的進程。
二.針對產學研機制中存在的矛盾與不足,日本政府進行了全方面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產學研合作空間
過去,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合作場所一般均設在高校,只有在大宗設備不方便運送到高校內時,合作場所才會轉到企業。基于此,日本政府在科技研發的各個領域建立了多個“科技振興局”,拓寬了產學研的合作空間,從而為產學研合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合作基礎。依托于科技振興局,日本各界還創辦了《產學研合作雜志》,為產學研合作研究者提供了知識與經驗交流的平臺。同時,“產學研合作支持數據庫”的建立也為產學研工作者查詢和學習最新的產學研相關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2.建立三位一體產學研合作組織
根據2006年日本文部省的調查顯示,日本的高新科技共同研究的項目經費在逐年增加,但是平均項目研究費用的卻沒有顯著變化,這表明,近幾年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的規模并沒有質的突破。因此,日本政府出臺了關于了《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計劃倡導通過建立三位一體的產學研合作組織,領導日本科研事業進步,突破現有阻礙,實現科學技術質的飛躍。
針對于企業,日本政府倡導其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窗口,為高校產學研的社會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合作契機。針對于高校,日本政府出臺了《產業競爭力強化法案》,積極倡導高校建立可持續的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
3.產權利益的劃分
在產學研合作機制改革前,日本政府針對產學研合作中的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定,產權利益的具體分配細節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據,因而挫傷了高校和企業雙方的科研動力。因此,在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改革中,日本政府分別制定了關于企業及高校的產權利益的法律規章,保證產學研合作機制中研究主體與實踐主體的利益。
基于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權益的保護,日本政府修改了大學專利權益的歸屬原則,出臺了《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將產學研合作研發的科研成果由個人歸屬變為大學集體歸屬,使得研發成果能夠更多依靠具有更多人力,物力資源的高校,將現金科技及時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的發展鼓勵研究者轉讓研究成果。
日本作為我國鄰國,其創新發展能力一直處于世界首位,同時,在產學研合作機制推行期間,日本政府還針對自身產學研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使產學研合作機制繼續引領本國的科研事業發展,協同促進日本的科技發展和創新國家核心地位。2015年7月15日,我國科技部發布了《2015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組織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我國要盡快推進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計劃。
現階段,我國在產學研領域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主體地位不明確,產學研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現狀依然存在。因此,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國際環境中,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機制工作的推進,將他國經驗設融入到我國將創新技術開發建設的國情中,積極采取措施推進產學研合作機制與制度的完善,實現企業與高校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以盡早實現我國創新型國家的轉型。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