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荊棘鳥》是考琳·麥卡洛最著名的作品,《荊棘鳥》講述了克利一家三代的故事。由于復雜的情節,特殊的結構設置,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精心設計的寫作方式,《荊棘鳥》成為了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說。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使小說更讓人印象深刻,本文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命運——梅吉和拉爾夫。
關鍵詞:《荊棘鳥》亞里士多德 悲劇 自我認知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1.關于作者考琳·麥卡洛
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澳大利亞當代最知名女作家之一,1937年6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惠靈頓。她的母親擁有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血統。考琳一家主要以畜牧業為生,并且全家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考琳的孩童時期,考琳一家經常搬家,這使得小考琳和大自然之間擁有了親密無間的關系。以上這些因素都為她創作《荊棘鳥》做下了鋪墊。后面的幾年考琳一家定居在了悉尼,考琳也開始在圣十字學院學習,她對科學和人文都展現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神經學之前,她以教師、圖書管理員和記者等職業為生,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經歷,考琳擁有了非常廣泛的閱讀量,被稱作為博學的女性。耶魯大學神經學系主任提供給考琳一份助理研究員的工作,考琳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長達十年一直到1976年。正是在這段時間里,考琳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她的第一篇小說——《提姆》于1974年在紐約出版。但是這一切并沒有影響到她的生活,考琳依然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工作。
然而,當《荊棘鳥》于1977年出版的時候,這部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成百上千萬的讀者的注意。《荊棘鳥》的巨大成功改變了考琳的生活,使她能夠下定決心徹底放棄她的醫藥科學事業轉而做一名全職的作家。包括《荊棘鳥》在內,考琳·麥卡洛一共創作了25部小說以及傳記,同時還著有散文、雜文以及音樂劇。
2015年1月29日,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醫院去世,享年77歲。
2.關于《荊棘鳥》
《荊棘鳥》是考琳·麥卡洛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作品基于她的整個人生經歷并且展現了她真實的情感。由于復雜的情節,特殊的結構設置,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精心設計的寫作方式,《荊棘鳥》在1977年一經出版就大獲成功。引起了全球百萬讀者的注意,《荊棘鳥》長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59周,并很快在全球暢銷3000萬冊。1983年和1996年根據小說改編的迷你影視劇和電影也分別登上熒幕,都是由理查德·查伯蘭飾演神父拉爾夫。甚至還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集。《荊棘鳥》講述了克利里家族傳奇的家世史,在澳大利亞這個大的環境特色基礎之上,以充滿了綿羊和魔鬼桉的德羅海達為故事的發生地。故事的主題是愛和命運。故事開始于20世紀初葉,結束于半個多世紀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接到他那個無兒無女但是非常富有的老姐姐——瑪麗·卡森的來信,并且決定接受她的邀請,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生活并替她工作,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女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歐洲,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的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以帕迪唯一的女兒,美麗的梅吉與英俊的拉爾夫神父之間的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為主線。帕迪一家原來在新西蘭過著貧苦的生活,后來應無兒無女的貴婦人——帕迪·克利里的姐姐瑪麗·卡森之邀,輾轉來到德羅海達。受瑪麗·卡森委托年輕的神父拉爾夫去接他們,在車站對年僅十歲的梅吉一見鐘情,但教士的身份和成為紅衣大主教的夢想使他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不得不在愛情與信仰之間痛苦徘徊。與此同時,愛慕拉爾夫的瑪麗因得不到拉爾夫愛的回應而選擇充當撒旦角色,用巨額遺產來誘惑拉爾夫,讓拉爾夫在梅吉和巨額遺產以及未來可能因為這筆巨額遺產而成為紅衣大主教的夢想之間選擇,在痛苦的抉擇中,拉爾夫放棄了愛情,選擇了他的信仰,走向了他夢寐以求的紅衣主教的寶座。在注定不能和拉爾夫結婚后,為了得到與拉爾夫相似的愛和孩子,無奈的梅吉便嫁給了一個外表酷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盧克。而盧克是一個極端自私且不需要女人的人,婚姻的不幸以及拉爾夫對梅吉無法釋懷的情感,最終導致梅吉與拉爾夫在小島上的結合,也由此得到了他們愛情的結晶——戴恩。但是正如梅吉所說,偷到的什么最終要歸還什么,完美的戴恩,如拉爾夫一樣想要成為教士的戴恩,在剛成為教士的時候,就在旅行中因救兩名婦女而溺水身亡了。拉爾夫直到戴恩去世時才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孩子,縱使戴恩已經在他身邊學習生活了許久。此時的拉爾夫悲痛萬分,也認識到自己一生的失敗,最終死在了梅吉的懷里,也得到了梅吉原諒。
3.相關文學研究背景
《荊棘鳥》作為一部國際暢銷小說,得到全世界讀者的追捧和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文學評論界特別是權威專家和權威論著里,卻很少看到對《荊棘鳥》的關注。從目前的研究狀態來看,國外學者多從作家專輯和書評入手,主要對考琳·麥卡洛其人其作進行評價和分析,而且評價不一,這邊好評如潮,而另一邊卻認為其文學價值不高,這種盛贊和否定、熱情和冷淡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反差。
關于考琳·麥卡洛的研究專著較早的是瑪麗·瓊于1996年發表的《考琳·麥卡洛:一個批評伴侶》,該書系統地介紹了考琳·麥卡洛的生平資料并對其已經發表的小說進行了點評,認為考琳·麥卡洛是個多才多藝的小說家,她的小說風格獨特,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在情節設計和人物形象設置上也別具一格,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生伴侶。另外還有幾篇發表在雜志上的重要傳記,如艾德·戴維莫特的《考琳·麥卡洛》,他在傳記中除了介紹考琳·麥卡洛本人和其主要小說外還指出了考琳·麥卡洛1987年出版的《密薩隆基的淑女們》曾被《藍色城堡》的作者路西莫德·蒙哥利馬指控剽竊,但是考琳·麥卡洛否認了此事。
與國外相比,我國關于考琳·麥卡洛的專輯、書評較少,但對《荊棘鳥》這部小說的分析和探討卻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特別是近十年來,在曾胡翻譯的《荊棘鳥》中譯本發行后,國內對其研究成果頗豐。有內蒙古大學珊丹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荊棘鳥>中的女性意識研究》中以女性研究為基礎,從社會背景和時代女性的關系層面來探討小說中三代女性的女性意識,揭示了社會發展和女性意識上升的密切關系;也有黃偉珍在其《<荊棘鳥>中瑪麗·卡森的女性注意形象分析》中指出幾乎所有德羅海達的人都對瑪麗·卡森有一種莫名的厭惡,因為她的存在讓人覺得窒息和不安。而菲奧娜則多被認為是一個隱忍而美麗端莊的家庭主婦,朱絲婷則是一個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時代女性。這類以《荊棘鳥》中的人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還有如高原在他的《探析<荊棘鳥>中的象征手法》一文中認為梅吉于拉爾夫是對方那根最長最尖的荊刺;帕克哈是菲奧奈的荊棘,為了獲得真愛,他們都如荊棘鳥一般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這類文章均以《荊棘鳥》中巧妙運用的象征手法為研究對象的。
總之,雖然近些年研究者們對《荊棘鳥》的認識不斷加深,但是在眾多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們鮮有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來分析和解讀過這部小說。因此本文將運用亞里士多德在其《詩學》中所提到的悲劇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
在《詩學》第六章里,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使用的是經過藝術性裝飾的語言,采納了構成聚眾各部分的幾種方式,憑借的是人物的行動形式而非敘述形式,通過憐憫與恐懼是這些情感得到疏泄或凈化。”
亞里士多德還列出了三種人是不能作為悲劇主人公的:“首先,悲劇不應表現好人由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其次,不應表現壞人由敗逆之境轉入順達之境”,“再者,不應該表現極惡的人由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其中,后面兩種情況“壞人”和“極惡的人”因為自身的道德品行敗壞,他們的處境由敗逆轉入順達只能使人們覺得不公,心生不快甚至厭惡憤怒;而他們的處境由順達轉為敗逆,人們大多會覺得理所應當,咎由自取甚至大快人心。而第一種這里所提到的“好人”并不是我們現在日常中所說的有些小缺點但是品行端正的人,而是純粹意義上的道德品質好到了極點完美無缺的“完人”。這種人由于他們和我們普通人的品格差異太大,加之生活中這種人是不存在的,普通人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無法感受他們的情緒和心理,所以也無法到達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引起觀眾的憐憫和恐懼。于是亞里士多德又提出了另外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另一種人——“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們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本身的罪惡或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錯誤。”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比好人差一點又比一般人好的中間人——比一般人好,當他們遭受或者即將遭受不應遭受的苦難是,才能引起觀眾的憐憫和同情;比好人壞,這充分體現了,主人公與一般人相似,觀眾看到局中之人之所以陷于厄運,不是由于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們看不清,想不明,由而引發的聯想,想到自己也可能遭受同樣的苦難,故而產生恐懼心理。
二、梅吉的悲劇
1.遇到拉爾夫之前——年幼時
對梅吉來說,從她出生在克利里家庭,作為這個大家族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她的不幸。全書以小梅吉4歲生日這天開篇,雖然梅吉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精致的布娃娃——“艾格尼絲”,但是這與他們家經濟條件極其不相符的禮物并沒有幸運地陪伴梅吉多久。當梅吉的兩個哥哥杰克和休吉出現因為爭奪梅吉的布娃娃,導致布娃娃被損壞的時候,梅吉只能無助地放聲大哭。在上學期間,梅吉唯一的朋友也因為父母的原因,禁止梅吉與她繼續來往。而媽媽菲奧娜也期盼著梅吉能夠快點長大,來幫自己分擔家里繁雜的家務。正是由于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以及媽媽性格對梅吉的耳濡目染,使得梅吉日后成長為一個單純,并且向往婚姻、孩子,以及一個深愛自己的丈夫的女人。
2. 遇到拉爾夫之后——年少時
接到姑媽瑪麗·卡森邀請他們全家去澳大利亞的信件之后,正是這位外貌出眾、氣質非凡、博學多才的拉爾夫教士迎接他們。他們初次見面時,梅吉只有十歲,而拉爾夫已經二十九歲了。梅吉是在拉爾夫的照顧、關懷下的成長的,甚至可以說是拉爾夫塑造了梅吉,使梅吉成為了“拉爾夫的梅吉”。而梅吉對拉爾夫的愛也變成了必然,自從來到澳大利亞,她就依賴于他,兩人相處多年,沒有拉爾夫,梅吉什么都不能做。甚至在少女初潮這件事上梅吉都是先告訴拉爾夫,而不是告訴給她那因家務事繁忙無暇顧忌她的媽媽。梅吉長成大姑娘的時候,慢慢認識到她與拉爾夫之間的愛情是不為社會所允許的,然而梅吉沒有放棄,她一直努力想要打破社會強加在身上的這種種約束和禁錮,爭取自由的愛情與合理的地位。
3. 痛失拉爾夫之后——為人妻時
面對拒絕承認愛著自己的拉爾夫,梅吉選擇了與外貌酷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盧克結合,并且選擇與丈夫一起離開德羅海達去嶄新的地方開始兩個人的新生活。婚姻成為了梅吉成長中的關鍵一步,這里正是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11章提到的“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于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者仇敵。”梅吉通過婚姻才“發現”自己原來愛著的還是拉爾夫,盧克作為拉爾夫的替身除了外貌有相似之處以外,甚至連梅吉所渴望的生活都給不了。盧克是個踏實但是自私的男人,一心只想著砍甘蔗掙錢,許給梅吉永遠沒有實現過的諾言。即使在梅吉生下女兒時,在女孩只會浪費錢,要是個男孩的話還能幫他干活這樣的思想下,盧克竟然沒有去看梅吉和孩子。在現實面前梅吉“發現”這個男人根本不需要婚姻、孩子、妻子,更給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梅吉決定離開盧克,在海濱小島休養的梅吉遇到了對自己無法釋懷的拉爾夫,而拉爾夫也終于面對了梅吉已經長大的這個事實,被散發著成熟女性美麗的梅吉吸引,兩人也終于在海濱小島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4. 重返德羅海達——為人母時
當梅吉發覺自己可能懷上拉爾夫的孩子之后,她為了保護拉爾夫,為了保護他們的孩子,她又去找到了那個她早已不愛,甚至恨之入骨的男人——盧克。結局當然是以兩人爭吵結束,梅吉按計劃如愿回到德羅海達,在這里她擁有家庭和孩子。但是她不愿意跟盧克離婚也不愿意再嫁人,為的就是保護戴恩——她與拉爾夫的孩子。這時的梅吉,正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比好人壞比一般人好的人”,因為梅吉被盧克傷害,她沒有選擇繼續隱忍一起生活或者直截了當的離婚,而是選擇欺騙了盧克,生下與拉爾夫的孩子;而梅吉也欺騙了拉爾夫,至死拉爾夫才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孩子。也正是梅吉犯了這些錯誤,導致最后她最愛的兒子戴恩也要離開了自己,去當教士。正如小說中寫到的“梅吉說,她從上帝那里偷了拉爾夫,她正在用她的兒子償還。”(408)但是更不幸的是戴恩在途中因救溺水的婦女身亡;最終導致了拉爾夫也因戴恩死后才得知他是自己的兒子自責而亡的這些不幸。
三、 拉爾夫的悲劇
1.權利和上帝戰勝愛情——一名教士
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神父是一名不僅外形俊美,而且博學多才的教士,近乎完美的男性化身,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如書上所寫:“高高的身材和勻稱的體魄,英俊的富于貴族氣派的容貌,身體的各個部分搭配得極其和諧”。“從他頭上那蓬松烏黑的卷發和那令人驚訝的湛藍的眼睛,到他那小而纖細的手腳,都是完美無缺的。”梅吉給予了拉爾夫精神上莫大的安慰,拉爾夫黑色的法衣一樣的人生從此多了一絲梅吉那淺紅的發色的靚麗,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他把自己的感情默默地傾注在梅吉身上,在心里告訴自己她只是一個孩子。當梅吉已經亭亭玉立地出落成一朵最美麗的玫瑰時,拉爾夫時刻提醒自己,他是一名在上帝面前宣過誓的忠誠教士,他清醒地認識到,梅吉是他望塵卻步,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朵玫瑰。
拉爾夫與梅吉的親密讓瑪麗·卡森心懷妒忌,瑪麗·卡森在死后以1300萬英鎊的家產作為誘餌,使拉爾夫處于選擇事業和愛情的矛盾境地,終于紅衣主教的夢想壓倒了一切,張建明在《聽,荊棘鳥在歌唱——論<荊棘鳥>的愛情悲劇》中寫到“梅吉成為了拉爾夫抱負的鞋跟下被碾碎的玫瑰。”而正是這1300萬英鎊的遺產,讓我們體會到亞里士多德《詩學》第11章中提到的關于情節的另一個成分:“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我們認為,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我們都以為拉爾夫教父這樣一個善良的人,怎么會去跟著克利里這可憐的一大家子搶奪財產呢,怎么舍得跟他的梅吉分開呢?!可是事實就是拉爾夫是一個為了追求自己權利和名譽可以舍下一切的人,這也正符合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人物主角選擇的模式。正如張燕在《<荊棘鳥>中拉爾夫的審美形象與悲劇命運》中所提到的“一方面拉爾夫的性格中表現出善、美、真、崇高,而另一方面表現為惡、丑、偽、鄙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中,都存在著精神欲求和物質欲求,這兩種欲求,形成人的內心世界的兩種內在驅動力,推動著人的性格發展。”拉爾夫希望梅吉把自己忘掉:“我希望你把我忘掉,希望你在自己周圍的世界多看看,找一個好男人,嫁給他,得到你如饑似渴地想得到的孩子。你是個天生的母親。你千萬不要苦苦戀著我,這是不對的。我永遠不會離開教會。為了你的緣故,我要對你完全打開天窗說亮話。我不想離開教會,因為我對你的愛和一個丈夫將給予你的愛是不一樣的,你明白么?忘掉我,梅吉?”
2.愛情戰勝權利和上帝——一名男人
拉爾夫是愛梅吉的。從最早期他們同去參加一個舞會,為了不讓其他女士過多地注意到梅吉。拉爾夫刻意地回避梅吉,并且與所有的女士都跳舞,這讓梅吉可不太好受。還有在梅吉的爸爸帕迪被燒死以及一個哥哥被野豬襲擊而亡的時候,拉爾夫匆忙趕回德羅海達“只是為了知道梅吉在哪里”,拉爾夫想確定梅吉在經歷了爸爸哥哥相繼去世之后是否安然無恙,以至于他都忘記了自己在飛機著陸時肋骨下所受的傷。
拉爾夫是愛著梅吉的。在梅吉生下朱絲婷時,孩子的親生父親盧克都沒有來,但是拉爾夫來了,來看他深愛的梅吉。當梅吉決定離開盧克之前到海濱小島度假時,她心愛的拉爾夫又一次出現在她的面前,這一次,拉爾夫終于能夠面對他的梅吉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女性不再是那個小女孩了,拉爾夫發現原來自己才是兩個人中不成熟的那一個。第一次,他敢于面對自己,也是第一次,他不是以“創造者”或神父的身份,而是以一個男人的身份平等地看待梅吉,兩個人終于在相互理解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達到了理想的關系。“時間不再以時、分、秒來計算了,而是開始從他的身邊漂流過去,直到它變得毫無意義,天地間只剩下了一種比真正的時間更為真實的深沉的尺度……她是他垮臺的根源,是他的玫瑰花,是他的創造物。這是一場夢,他情愿永遠不從這夢境中醒過來,只要他是個男人,具有一個男人的身體,就情愿永遠也不醒過來。”
四.結語
《荊棘鳥》這部小說,是澳大利亞當代知名女作者考琳·麥卡洛結合自身經歷耗時4年完成的一篇宏偉巨作。但是大家對這部小說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暢銷書和一些主題、人物分析的理解上,鮮有研究者結合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的一些悲劇理論來分析人物以及情節的設置。本文作者力圖在論文中分析對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在《荊棘鳥》中的體現,主要從兩個主人公梅吉和拉爾夫出發,根據不同時期他們經歷的不同事情,由此引發的一些改變,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在現代文學中依舊是可以廣泛應用的。
總之,從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中,我們看到了兩個與我們普通人一樣的會犯錯但是品格端正的——“比好人壞比一般人好一點的人”——他們所經歷的事,犯的錯所導致他們遭受的厄運,在憐憫的同時讓我們恐懼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悲劇理論中悲劇帶來的憐憫和恐懼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年。
2. 考琳·麥卡洛:《荊棘鳥》,曾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
3. 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 1977.
4.Mary Jean Demarr. Colleen McCullough: A Critical Companion. West port: A Critical Companion. Greenwoo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5. Ed. Dave Mote, “Colleen McCullough.” Contemporary Popular Writers 5 (1997):24.
6. 珊丹:《<荊棘鳥>中女性意識研究》,內蒙古大學,外國語言學及 應用語言學,2006年。
7. 黃偉珍:《<荊棘鳥>中瑪麗·卡森形象的女性主義分析》,《作家》 2009年第4期。
8. 高原:《探索<荊棘鳥>中象征手法》,《作家》2009年12期。
9. 張建明:《聽,荊棘鳥在歌唱——論<荊棘鳥>的愛情悲劇》,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年第5期。
10. 張燕:《<荊棘鳥>中拉爾夫的審美形象與悲劇命運》,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7卷第1期。
(鄭洋,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教部教師,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