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祥,布 特
(溫州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
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韓成祥,布特
(溫州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推理法,首先對我國農村體育研究成果進行量化分析,并從農村體育概念、農村體育發展戰略、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農村體育文化、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體育組織管理、農村體育發展路徑七方面對農村體育研究進展進行分析述評;其次,農村體育研究的“農民”指向不明、跨學科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運用不足、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標準化研究缺乏、農村體育與各產業互動發展研究不強等問題進行剖析;最后提出農村體育應從宏觀研究向“微研究”轉變;從只關注農村人口流動向保障農民體育權利轉變;從農村體育組織缺位向建立農村體育協會轉變;從供給單一農民體育向構建城鄉體育一體化標準化體系轉變;從體育就論農村體育向體育與農村產業融合互動轉變,以深化農村體育研究,推動農村體育發展,從而推動農村全民健身戰略發展。
關鍵詞:農村體育;研究狀況;綜述
0前言
在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并明確提出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5億人。提高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加農民體育鍛煉人數,是實現5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為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認真分析研究我國農村體育研究成果,反思目前研究瓶頸,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推動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量化:農村體育年度研究成果數量統計
通過CNKI以“農村體育”為篇名進行針對性檢索,并對所檢索出的研究成果進行數量統計并篩選發現:自改革開放到2015年以來,關于農村體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成果210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近439篇,博士學位論文10篇,并結合北京大學研發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目錄》所含的體育入選期刊目錄為本研究的重要研究對象,其中2001年——2015年關于農村體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研究成果和優秀博碩士論文年度研究成果數量進行統計、匯總(如圖1)。

圖1 農村體育年度研究成果數量統計
依據圖1所示可以發現,農村體育研究從2004——2005年開始,尤其是在2005年后,出現急劇增長趨勢。其原因與國家出臺農村發展政策有關,尤其是農村體育相關政策。其中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為了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了要加快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制定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2004又被列為“農民體育年”。并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為深入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出臺《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并制定供給服務標準和要求,為深入開展對農村體育健身工程供給現狀、供給模式,并進一步提出供給路徑等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為改善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并為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提供政策依據。201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29號),并明確體育要保障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權益。一系列關于農村體育政策的出臺推動了農村體育研究,并涌現出一批研究農村體育的專家、學者,這對各級政府有效制定農村體育有效制度供給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進展:農村體育主要研究評析
通過對農村體育文獻資料的研讀,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本研究分別對農村體育概念研究、農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研究、農村體育文化研究、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研究、農村體育發展現狀研究、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研究和農村體育發展路徑研究七方面研究熱點進行評析,以求能準確呈現我國農村體育研究進展,為開展農村體育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2.1農村體育概念研究
盧元鎮教授(2003)提出農村體育是縣及縣以下廣大農村開展的,以農民為主要參加對象,以增強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1]。其對農村體育概念影響較深,但由于其研究區域及研究范圍較為廣泛,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之間較為模糊,一些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村體育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吳振華、夏雨普(2005)以居住地和職業身份為重要依據,認為農村體育研究的著眼點應放在鄉村,研究對象應為以農業為主要生計,以村莊為長期居住地的那一類人[2]。其研究對象明確指向真正意義的農民。朱家新(2007)以戶籍身份為主要劃分依據,認為農民體育應是在農村地理范圍內,以農村人口為參與主體所開展的各類體育活動,包括在農村地區的少數民族體育[3]。胡慶山(2011)把職業和戶籍劃分進行結合,根據研究需要把農民界定為有農村戶口、常住在農村、以農業生產或輔助性勞動為職業的群體[4]。夏成前(2013)認為現在農民的概念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的戶籍身份或社會階層的限定,并應強調是一種地域身份[5]。農村體育的概念及所屬的研究對象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并由于在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所以在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以戶籍來確定研究對象和對農村體育概念進行界定,已經不合時宜。隨著我國城市化率逐漸提升,農村逐漸社區化,農民身份逐漸淡化等,使得對農村體育概念的研究將更為復雜,但無論從地域或者從職業類別對農村體育進行界定,應根據自身研究需要進行界定,為后者對農村體育開展對比和比較研究作參考。
2.2農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
發展戰略是解決農村體育如何快速、有效、健康發展的理論問題。最早由厲鼎禹教授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發展小城鎮體育是體育深入農村的必由之路[6]”。隨后在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在這以后,國內專家、學者相繼發表了以“鄉鎮體育”來研究農村體育的熱潮,如裴立新、劉永剛(2006)在以廣東省農村中心鎮為個案研究中,提出“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并首先以中心鎮為切入點實現突破”的觀點[7]。但對于貧困地區來說,農村體育的發展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為切合農村體育發展實際,羅湘林(2005)認為應以村落為單位對農村體育進行研究,也是正確認識農村體育問題,采取可行性措施的起點[8]。我國農村體育戰略重點伴隨著總體小康階段和全面建設小康階段整體實現小城鎮體育到鄉鎮體育再到村落體育方向的轉移[9]。江蘇省“體育特色鄉鎮”、“體育強鎮(鄉)”和浙江省“體育強鎮(鄉)”等的創建成效顯著,農村體育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也說明無論確立怎樣的發展戰略,保證農村體育發展戰略的連續性,并不斷地進行制度調整和完善,必能促進農村體育取得突破。所以在對農村體育發展戰略的研究中,不僅要構建出長期穩定的發展戰略,而且也要對形成的發展戰略狀況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政府治理方式的有效性,促進農村體育長效健康發展。
2.3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研究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研究主要涉及到供給方式、供給服務產品的評價及對供給模式的優化上,國內學者分別從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現狀、供給管理制度、供給障礙性因素及解決發展路徑等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其中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概念研究主要沿著公共服務——體育公共服務——農民體育公共服務進行界定,并普遍認同農民體育公共服務供應是以政府為主體,集社會組織(個人)及市場形成的多元主體供給模式。但在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政策的指導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取得很大成績,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給主體單一、服務內容單一和運行不暢等現實問題[10]。為促進服務性政府的構建,提高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效率,一些學者“以錢養事[11]”;對“政府失靈”和 “市場失靈”,選擇社會化供給方式(非盈利組織、農村社區等)進行有效補充[12]等新觀點,使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研究層次進一步得以推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相關的實證研究多見于碩士論文研究成果中,但對于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地區發展來說,在研究數量上實屬杯水車薪,需要對其進行大量的并形成連續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調查,尤其是在201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29號文件)的背景下,對實現城鄉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在供給模式及供給現狀研究上,主要研究內容是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如何有效供給的研究上,深入實地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研究較少;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方向是農村體育現代化,是實現城鄉體育一體化,但在實際研究中,缺乏對標準化的構建和反思,例如對農村體育場館的研究還很少。
2.4農村體育文化研究
鐘晨、孟凡強(2010)對農村體育文化的內涵、外延與建設理念進行研究,并認為農村體育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文化習俗特征及形態特征的一種體育文化和農村文化的亞文化,包含物質、制度、精神和行為文化四個層次[13]。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居民原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鄉村居民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進行娛樂健身。改善和豐富農村體育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成為我國一項民生工程。但由于農村體育文化發展滯后,城鄉體育文化的沖突以及大眾體育文化傳播的“城市中心主義”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陷入困境[14]。姚磊、田雨普(2014)對安徽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享受基本體育文化服務的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體育文化服務供需矛盾大、供給機構不合理、指導力量薄弱等問題[15]。劉玉、田雨普(2009)從后現代公共行政的視角出發,認為若要保持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快速可持續發展,必須保障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鄉村和農民的體育文化主體地位,不斷提高農民體育話語權,形成國家主導下的農村體育文化服務和文化市場服務相結合的綜合型服務體系[16]。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都將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7]。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村體育文化也將在農村發生重大變化,對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研究也將是農村體育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農村體育傳統文化的整理及發展研究將更具有現實意義,但從農村體育研究整體上看,農村體育文化研究屈指可數,一方面由于農村體育文化發展較為薄弱,沒有引起我國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對農村體育文化研究要涉及文化學、民俗學、人類學等交叉學科知識,致使研究難度較大,研究成果較少。
2.5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研究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為了推進“意見”全面實施,推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制定了《關于實施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并掀起了以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研究熱潮。趙勝國、邰崇禧等(2009)對安徽省部分試點村的研究[18]。盧文云、梁偉等(2010)對西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研究[19]。姚磊、譚明義等(2011)對安徽省小崗村、小井村和落兒嶺的研究[20]。王小娟、郁俊(2012)對6省農村體育服務的實踐進行了研究[21]。周健生、馬勇等(2012)對湘西霞流鎮村落體育進行研究[22]。一系列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研究充分證實了農民健身工程對農村體育發展中的作用,但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運行過程中,呈現了轉移支付與資源汲取、形式統一與地方多元、條塊分割與服務整合、項目公平和項目效率、迎檢對上與服務對下等5種迥異的邏輯沖突,突出展示了我國體育項目治理中存在的問題[23]。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政府行為進行審視,并形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制度安排,加強對農村體育健身的保障,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以新農村建設為背景對農村體育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主要針對農村體育服務的構建及對服務的審視研究上,但主要基于對農村物態條件及農民對體育的需求、認知、感受上,缺乏依據農村地理、生態和文化優勢,以發展農村體育,并進一步對當地經濟、旅游等方面影響研究缺乏,致使研究視角單一化嚴重。
2.6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研究
農村體育管理是為了實現農村體育工作的目標、提高農村體育工作的績效、組織和實施農村體育工作,其管理要素主要是由人、財、物、機構、法規等要素構成[24]。通過研讀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相關研究成果發現,我國對農村體育組織管理主要集中在“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現狀和作用的研究上。朱家新(2007)對我國農村體育組織整體發展現狀的研究[25]。吳湘軍、白晉湘(2008)對湘鄂渝黔邊區的研究[26];張勇(2012)對湖北省通山縣的研究[27];祝東、張武生(2014)對關中地區的研究[28];沈財利(2015)對潮汕地區農村籃球運動開展狀況的研究[29]。研究結果集中在村干部缺乏體育運動知識,農村體育組織管理不完善,即無指導人員,又無資金投入,嚴重阻礙了農村體育發展上。但也有對一些組織管理比較完善的行政村或村落進行研究。例如何茂(2007)在對廣西農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30]。鄭偉東(2012)對江蘇省體育強鎮杭集鎮的研究[31]。潘磊(2014)對湖北官橋八組和上海張江鎮農村體育變遷方式的研究[32]。對扎根于農村本土的“非正式組織”進行針對性的研究較少,主要有譚延敏等人(2008)對非正式機構的作用及管理進行研究[33],黃嵩(2011)對農村村落體育組織發展階段進行針對性研究[34]等研究成果中。以政府形成的“正式組織”和以社會民間力量形成的“非正式組織”,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35]。但在我國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研究中,研究區域不平衡,主要是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研究,對于東部地區,尤其是對組織管理較為完善的案例進行研究的較少。另外,“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研究失衡,且以民間力量所形成的“非正式組織”對發揮農村體育民俗文化優勢,彌補“正式組織”的缺失和提高農村體育的質量具有重要戰略作用,應加強“非正式組織”的研究,提高農村體育組織管理體系理論研究水平。
2.7農村體育發展路徑研究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并不是單純地屬于一項公共政策或一個體育問題,它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所在農村各個要素全局把握,進一步提出農村體育發展路徑[36]。王英(2006)在其碩士論文中認為:悠久的體育傳統孕育了較強的體育意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分層管理考核機制等促成了張家港市特色體育鄉鎮的全面形成[37]。吳建偉(2008)在其碩士論文中,針對張家港市南沙特色體育鄉鎮進行研究,并認為創建體育鄉鎮,對鄉鎮經濟、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是發展農村體育的有效途徑之一[38]。應菊英(2009)在對新農村小康健身工程的調研的基礎之上,分析了浙江省農村體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為深化農村小康健身工程,提出了加強體育特色鄉鎮建設,并認為對弘揚民族特色體育文化,發展農村特色體育產業等具有積極意義[39]。 農村體育發展路徑基礎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體育傳統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并與鄉村改造工程,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條件下進行協同發展,但如何調動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是進行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的關鍵。
3問題:我國農村體育研究反思
我國農村體育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我國學術界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但農村體育研究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仍需提高研究水平,解決研究瓶頸,創新研究新理念和范式。
3.1“農民”范疇界定仍舊指向不明
在對農村體育的概念研究中,主要爭議點集中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界定的農民[40],還是以“地域身份”界定的農民[41],這也是農民體育概念沒有達成共識的主要爭議點。由于“農民”選取對象的爭議,導致在研究中,尤其是對農村體育實證調查中對象的不同,以至于造成研究結論出現差異,甚至出現相反的結論。所以在農村體育研究中,不僅要達成農村體育概念權威共識,而且要對調查對象進行清晰界定,增強應用價值性。
3.2多學科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運用不足
由于我國農村體育研究起步晚,理論知識薄弱,在對農村體育發展、文化、組織管理研究中,會涉及到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管理學等交叉學科理論知識及研究方法,但就我國學術界對農村體育研究成果中,多是運用體育學理論知識來研究農村體育,交叉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運用滲透力不足,對農村體育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深度不夠。
3.3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標準化研究缺乏
隨著生活物質條件的不斷豐富,農民體育需求顯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且在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趨勢是實現城鄉一體化,但政績取向下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更多的呈現為供非所求的畸態[42],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也只是停留在對提供建設路徑、乒乓球臺和籃球場進行研究上,但真正離城鄉一體化標準還相差較遠,需要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標準化進行理論構建,使農村體育發展方向更為明確。
3.4農村體育與關聯產業互動發展研究不夠
農村體育實踐路徑多與和諧社會緊密相關,與新農村建設緊密聯系,當然農村體育實踐路徑是正確的,但體育與經濟發展水平顯現正相關的關系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啟示我們在對農村體育研究中應立足于農村整體發展狀況進行研究,但在農村體育研究中,與農村經濟、文化、生態聯系較少,缺乏對農村產業發展與農村體育互動協調研究。
4出路:深化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的思考
農村體育和農民體育發展關系到農村精準脫貧,甚至關系到小康社會建成。深化農民體育研究,促進農民體育發展,是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重要環節。我們研究認為,現在農民體育研究實現以下五方面轉變,從而推動農民體育發展上新層次和水平,徹底改變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發展失衡態勢。
4.1農村體育從宏觀研究向“微研究”轉變
費孝通教授在從事人類社會學研究中,曾經26次訪問開弦弓村,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開弦弓村的結構和發展變遷。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治理方式的現代化,政府的服務性意識不斷增強,農村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得農村體育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村體育發展變遷將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以村落為單位,開展農村體育“微研究”,不僅可增強對農民群體的人文關懷,而且也為農村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4.2從只關注農村人口流動向保障農民體育權利轉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顯示,雖然農民工總數連續四年回落,但在近2.74億農民工群體中,農民工的體育權利保障問題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量的農民工群體和留守居民,尤其是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農村體育發展中需要面對的問題,農民體育發展到底能夠為農民弱勢群體帶來怎樣的影響,仍是需要認真深思和研究的問題。
4.3從農村體育組織缺位向建立農村體育協會轉變
農村體育組織雖然在現今的農村體育發展中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中出現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狀況下,培育和發展農村體育組織成為彌補政府與市場不足的重要力量。但根據已有的關于農村體育組織的研究成果較少,并多是進行理論闡述,實際調查農村體育組織的研究較少。
4.4從單一農民體育向構建城鄉體育一體化標準化體系轉變
在研讀關于對農村體育實證調查現狀研究中,對農村體育研究多集中資金、體育人才和農民的健身意識、科學健身知識和活動形式上,并提出相對應的對策或路徑,但對于農村體育場館的配備上卻很少談及。農村體育發展不能單純依靠一套健身路徑、一張乒乓球臺、一塊籃球場地,實現城鄉體育一體化,首先應該強調農村體育配備的標準化,否則實現農村體育的現代化只是空中樓閣。
4.5從體育就論農村體育向體育與農村產業融合互動轉變
在對農村體育研究中,既不能夸大農村體育在農村現代化的作用,也不能小覷農村體育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作用,尤其是在農村,先天的地理資源環境文化優勢,使得農村在發展旅游、文化和體育產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且也為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創造先天條件,如“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的創建建設,農村體育應該成為鄉村改造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5結語
縱觀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的發展,現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逐漸細致化,并緊跟時代的發展,向深度邁進。但農村體育研究在總體上仍舊存在研究視角單一、創新力度不夠等問題,需要更多的運用跨學科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以增強對農村體育研究深度和廣度,尤其是人類學、文化學和民俗學跨學科知識的運用,以優化農村體育發展研究;運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構建農村體育長效發展路徑將是農村體育未來研究中的熱點議題,也是推動農村體育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體育人文社會學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吳振華,田雨普.關于中國農村體育若干問題的斷想[J].體育文化導刊,2005(6):5-7.
[3]朱家新.新時期農村體育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4]胡慶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村落農民體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5]夏成前.農村體育若干問題解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2):11-15.
[6]厲鼎禹.淺談發展小城鎮體育的意義及其方法[J].江蘇體育科技,1984(5):32-34,31.
[7]裴立新,劉永剛.農村中心鎮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廣東省農村中心鎮為個案[J].體育與科學,2006,27(1):62-64,75.
[8]羅湘林.村落體育研究——以一個自然村落為個案[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9]田雨普.小康社會演進中農村體育重點轉移的軌跡考察[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6):461-464.
[10]胡慶山,等.邁向體育強國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5):12-17.
[11]秦小平,等.“以錢養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改革新思路[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32-35.
[12]徐葉彤,蘆平生.多中心治理理論視角下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社會化供給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4):6-11.
[13]鐘晨,孟凡強.農村體育文化的內涵、外延與建設理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8):20-23.
[14]任保國,張寶榮.建設新農村與構建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28(1):14-18.
[15]姚磊,田雨普.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14,50(3):94-112.
[16]劉玉,等.后現代行政視角下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3):202-204.
[17]孟凡強,李宏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價值訴求[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2):101-105,116.
[18]趙勝國,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效性的研究——基于安徽省部分試點村的調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89-93.
[19]盧文云,梁偉,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2):11-19.
[20]姚磊,譚明義,等.新農村建設中村落農民體育發展環境分析——安徽省小崗村、小井村、落兒嶺3村實證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32(1):46-54.
[21]王小娟,郁俊,等. 新農村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形式的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2):69-80.
[22]周健生,等.從村落體育透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現狀[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5):48-50,65.
[23]郇昌店,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運行邏輯、項目不足與完善思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1):23-28.
[24]孫漢超,秦椿林.體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155-181.
[25]朱家新.農村基層體育組織管理現狀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7,21(2):14-16.
[26]吳湘軍,白晉湘.湘鄂渝黔邊區農村體育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8,15(2):41-44.
[27]張勇.新時期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8]祝東,張武生.關中農村體育人口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8):43-45.
[29]沈財利.潮汕地區農村籃球運動開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5(7):57-61.
[30]何茂.廣西農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31]鄭偉東.江蘇省體育強鎮揚州市杭集鎮群眾體育的調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32]潘磊.城鎮化進程中我國中東部地區農村體育變遷的方式與路徑比較——以湖北官橋八組和上海張江鎮為例[J].體育學刊,2014,21(5):48-52.
[33]譚延敏,等.農村體育發展中非正式機構體育社團的作用及管理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53-57.
[34]黃嵩,等.農村村落體育組織發展階段的實證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2):19-24.
[35]周建新.我國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的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12(4):17-18,28.
[36]文燁,等.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路徑及模型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3):230-235.
[37]王英.張家港市特色體育鄉鎮形成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
[38]吳建偉.江蘇省農村特色體育鄉鎮研究——以張家港市南沙鎮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9]應菊英.加強農村特色體育建設 深化小康健身工程[J].浙江體育科學,2009,31(4):27-29.
[40]游松輝,翁志強,郭修金.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6):28-31.
[41]夏成前.農村體育若干問題解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2):11-15.
[42]胡慶山,王健.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價值審思與現實困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4):20-24,30.
The Review and Outlook of the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HAN Cheng-xiang,BU T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reasoning,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ural sports research, from the seven aspects of the study such as concept of rural sports,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ports culture in rural areas, rural sports fitness project,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rural sports progress are reviewed. The study of rural sports "farmers" point to the problem is unknow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rural sports. Rural sports and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each industry is not strong etc. Finally put forward that rural sports should change from the macro research to micro research, from focusing on rural population shift to protect people sports rights,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absenc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ports association, from the sole supply of farmer sports to build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sports standardiz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ports about the rural sports to sports and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tudy of rural spor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so as to promote rural fit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rural sports;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review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韓成祥(1989-),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理論與管理學.
收稿日期:2016-01-04
文章編號:1004-3624(2016)03-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