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添 ,陳飛飛,陸亨伯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
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社會學分析
王添 ,陳飛飛,陸亨伯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文獻資料法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進行調查分析,對其體育學習心理進行了7個維度的區分和統計研究。站在社會學角度分別從性別、消費、區域、城鄉、授課方式五個方面在此7個維度上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表明: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性別、運動參與傾向程度、所在地域等方面的體育學習心理存在明顯差異。
關鍵詞: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社會學
體育學習心理是影響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他們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維持持續體育鍛煉的重要動力。通過問卷調查研究,本文在統計處理上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進行了7個維度的區分,即體育學習興趣量表、體育學習心理煩惱量表、體育自主與探究學習量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量表、體育關注量表、體育學習積極幸福感量表和體育學習心理疲勞分量表(以下分析時略去“量表”二字),其中體育學習興趣、自主與探究學習、運動參與傾向程度、體育關注和積極幸福感為積極體育心理因素,心理煩惱和心理疲勞為消極體育學習心理。本文擇取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性別、消費、區域、城鄉四個方面從社會學角度對其在體育學習心理7個維度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和闡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對策和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分區域選取我國10所高校(寧波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河海大學、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晉中學院、太原師范學院、保定學院、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普通高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學習心理及社會學等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
1.2.2問卷調查法。在查閱大量關于體育學習興趣資料的基礎上,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設計問卷,對問卷中所設問題及答案經過了多輪評價與修改,符合問卷效度檢驗要求,并對問卷進行了小范圍再測,保證了問卷的可靠性。于2015年5月份由調查組成員針對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680份,回收623份,回收率91.6%。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取有效問卷594份。
1.2.3數理統計法。數據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不同性別之間、城鄉之間的比較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5個不同消費等級之間、三個不同區域之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2調研結果與社會學分析
2.1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性別差異的比較與分析

表1 普通高校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比較一覽表
注:N.S.無統計學差異;﹡P<0.05,﹡﹡P<0.01,﹡﹡﹡P<0.001;表4、5同
通過問卷調查及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發現(表1),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體育學習心理上存在性別顯著差異,體育學習興趣、自主與探究學習、運動參與傾向程度、體育關注和積極幸福感維度方面,
男生得分均分別明顯高于女生(P<0.01,P<0.05,P<0.01,P<0.01,P<0.05)。而心理煩惱的維度得分男生略低于女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疲勞分量表得分不存在性別差異(P>0.05)。
性別差異既有生理方面的自然性差異,更有著后天角色習得方面的社會性差異。由于性別其實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它賦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認同[1]。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在法律上已經取得了與男性幾乎完全平等的地位,但這不等于女性在社會上可以自由地實際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機會。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其社會地位、經濟權利、活動范圍等都較男性來說扮演著從屬地位的角色。男性的運動技能優于女性,這固然由于激素的作用使得男性的體魄強健,但更與社會文化的因素有關,因為傳統的看法一致認為劇烈的體育運動不適宜于女性[2]。反映到體育領域,則體育往往被看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活動成為男性展示自己社會主要角色的重要內容。有關研究顯示,女性在體育消費、體育場地和體育項目選擇、體育運動時間等諸方面與男性相比均處于較為劣勢的地位[3]。
2.2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不同消費層級差異的比較與分析

圖1 普通高校大學生不同消費水平比例示意圖

維度高消費(N=63)中高消費(N=87)中等消費(N=134)中低消費(N=246)低消費(N=63)F值P值體育學習興趣29.11±6.2130.31±5.5929.98±6.5329.35±5.8728.56±6.481.0700.370心理煩惱16.08±6.8214.91±6.3415.18±6.3815.30±6.2715.54±6.150.3520.843自主與探究25.55±5.3226.29±4.6725.90±5.1225.99±4.9625.52±5.140.3130.869運動參與傾向42.11±6.3842.60±5.7641.57±6.7640.69±6.58#40.06±8.24#2.1470.074體育關注27.11±6.8627.44±6.4927.82±6.3525.32±6.18﹡##★★24.89±6.25﹡#★★5.1300.000積極幸福感41.33±7.8341.93±6.6541.74±7.5241.75±7.0740.97±7.940.2160.929心理疲勞分量13.49±4.6213.05±4.9713.20±4.9213.43±5.1612.54±4.680.4780.752
注:與高消費比較:﹡P<0.05,﹡﹡P<0.01;與中高消費比較:#P<0.05,##P<0.01;與中等消費比較:★P<0.05,★★P<0.01
本調查問卷消費部分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的耐用消費品分層指標為依據,選取普通高校大學生消費較多的四種消費方式(飲食消費、服飾消費、耐用品消費和休閑娛樂消費)進行比較,以此把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消費分為高消費、中高消費、中等消費、中低消費和低消費五個層級。在此基礎上,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7個維度進行方差分析發現(見表2),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和體育關注方面存在不同消費水平方面的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方面,中低消費和低消費水平者得分均明顯低于中高消費水平者(P<0.05,P<0.05);在體育關注方面,中低消費者和低消費者得分均分別明顯低于高消費者、中高消費者和中等消費者(P<0.05,P<0.01,P<0.01;P<0.05,P<0.05,P<0.01)。
同時,表2結果還表明,中高消費水平者在體育學習興趣、自主與探究學習、積極幸福感等方面與高、中、中低及低消費者得分雖然無明顯差異(P>0.05),然而在這幾方面均表現出分值偏高趨勢。而在心理煩惱和疲勞分量表方面,中高消費者得分均較其他消費層次的大學生偏低(P>0.05)。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超過一半的普通高校大學生(約51%)處于中低及低消費水平,在耐用品、服飾及休閑娛樂方面的消費很受限制(很少或無)。這可能就是中低及低消費水平者對體育缺乏關注,更難以在運動參與方面有較高得分的主要原因。也正因為低關注(或者無所謂)的態度,使得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得分就顯現出與其他消費者無顯著差別的態勢了。另一方面,中高消費者就總的體育學習心理得分來看處于最優位置,因為他們衣食無憂,可以有一定的財力進行休閑娛樂方面的消費,其體育學習心態健康、積極;而高消費者與中高消費者相比則不具備如此良好的態勢,預示著其消費有向其他方面(非體育)轉向的可能。據此我們認為,就體育學習心理而論,具備中高消費能力的普通高校大學生處于最優位置,消費水平太低不利于其良好體育學習心理的培養,但是給予普通高校大學生太優裕的消費條件也并不是培養他們具有良好體育學習心理的良策。
2.3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區域差異的比較與分析

表3 不同區域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比較一覽表
注:與東部比較:﹡P<0.05,﹡﹡P<0.01;與中部比較:#P<0.05,##P<0.01
本文中的區域劃分依據我國東中西“新三區”劃分標準,把所調查學生所在省份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區域[4],以此比較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
對不同區域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中部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體育學習興趣方面均明顯低于東部和西部(P<0.05),而東、西部地區無明顯差異(P>0.05);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方面,西部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得分均明顯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P<0.01,P<0.01),東、中部地區無明顯差異(P>0.05);在體育關注方面,西部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得分均明顯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P<0.05,P<0.01),東、中部地區無明顯差異(P>0.05);其余各維度之間的差異均為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在心里煩惱和疲勞分量表得分方面,均表現出中部地區大學生得分分別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的趨勢。
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相比東部崛起戰略實施早,因此其對教育也有顯著明顯的影響,數字顯示,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皆優于中部地區,教育供給質量呈現出東、西部兩端高和中部低端V型曲線[5]。而作為人口最多的中部地區,學生升學尤其是高考升學壓力大,高考錄取率較低。學習競爭如此激烈,使得學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文化知識的學習方面,很少或無暇顧及體育學習與運動技能的培養,即使在進入大學之后,仍然表現為較為消極的體育學習心理。
西部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和體育關注方面得分均明顯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有著悠久的民族體育文化傳統以及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民族體育項目眾多,民族體育節日或者體育大會也常常舉行,例如單云南省就有52個民族,據不完全統計,這些民族的體育項目高達300余種,另外像藏族的賽馬大會、雪頓節,哈薩克族的追姑娘,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等等,都能成為西部地區體育文化活動產生的豐腴土壤[6],這對于該區域學校體育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學生強烈的體育求知欲望的激發都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西部地區經濟相對于中部和東部地區來說總體落后,由于教育發展不平衡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基本一致的[7]。總的說來,西部地區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相對匱乏,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雖有強烈的體育學習心理卻難以從事較為滿意的體育活動。在其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的體育場地設施則比較完善,而且各區域的學生都具有平等的使用權,這就會激發西部地區學生的體育學習欲望,從而使他們表現出較為積極的體育學習心理。
而東部地區學生的經濟條件相對優裕,體育場地設施較為完善,升學競爭壓力不如中部和西部劇烈,因此表現在體育學習心理方面也就相當從容。
2.4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城鄉差異的比較與分析

表4 普通高校城鎮非城鎮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比較
對于被調查大學生按照生源地進行城鎮戶口和非城鎮戶口分類,并進行組建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如表4),城鎮和非城鎮普通高校大學生比較,體育學習心理各維度之間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城鎮非城鎮普通高校大學生分年級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各年級城鎮、非城鎮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社會因素的作用。隨著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多,農民追求生活質量、追求健康身體的意識逐步增強,這就使得城鄉居民體育健身心理逐漸趨近(當然城鄉社會差別依然客觀存在)。對普通高校大學生而言,無論來自城鎮還是農村,其體育學習心理均無顯著差異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當然這并不排除他們的體育運動素質及能力存在差別。
教育文化因素的作用。盡管我國還存在著城鄉社會、經濟的較大差異,繼而存在著城鄉學校在體育資源配置、經費投入、體育師資、體育場地設施等方面的失衡甚至嚴重不均[8],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各地區間的教育差距一直以來存在著下降的趨勢[9]。隨著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逐步開展實施,“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體育教育教學理念已逐步被學校、教師和學生理解和接受,使我國城鄉中學生尤其是城鄉高中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差異逐漸縮小趨同。
2.5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授課方式差異的比較與分析

表5 普通高校大學生不同授課方式下
對于被調查大學生按照大學體育授課方式進行男女分班和男女合班分類,并進行組建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如表5),普通高校男女分班授課方式下大學生和男女合班授課方式下大學生比較,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明顯低于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P<0.001);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心理煩惱程度明顯高于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P<0.001);在運動參與傾向上,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明顯不如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強烈(P<0.001);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疲勞分量值明顯高于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P<0.01);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積極幸福感也低于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P<0.05);在自主與探究學習和體育關注上,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與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相比,雖然無顯著性差異,亦呈現偏低態勢。
“社會角色期望”理論指出,一個人的態度及行為如果偏離了周圍人的角色期望,就可能會引起別人的異議或反對。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此人就會通過觀察或想象,依據周圍人對自己的表情、態度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形象,即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等當作鏡子來認識自己的形象,并按照別人的期望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進而塑造自己,完成“角色獲得”,實現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在兩性中,大多數成員都會因為對歸屬感的追求而產生性別認同,并自覺采取社會所期望的行為,內化相應的性別價值觀念。因此,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更容易形成體育學習興趣,更容易流露出“趨同性”的運動參與傾向。
3結論
3.1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男生在體育學習興趣、自主與探究學習、運動參與傾向程度、體育關注和積極幸福感等心理維度上顯現出更為積極、向上的態度。
3.2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和體育關注方面存在不同消費水平方面的顯著差異。在運動參與傾向程度和體育關注方面,中低消費和低消費水平者得分均明顯低于中高消費水平者。中高消費水平者在積極體育學習心理方面與其他消費水平者相比均表現出分值偏高趨勢,而在心理煩惱和疲勞分量表方面,中高消費者得分均低于其他消費層次的大學生。
3.3中部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其體育學習心理積極性低于西部和東部。而體育學習心理的消極效應則高于東部和西部。來自于西部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體育學習興趣、運動參與傾向程度、體育關注三個維度的得分均明顯高于中部和東部。3.4城鎮和非城鎮大學生比較,體育學習心理各維度間均未見顯著性差異,城鄉差異的學習及生活背景并未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產生影響。
3.5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運動參與傾向及積極幸福感等心理維度明顯優于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男女分班授課方式大學生的心理煩惱和心理疲勞分量等心理維度明顯高于男女合班授課方式大學生,大學體育教學的授課方式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產生了雙向影響。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40.
[2]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第4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80-81.
[3]歐平.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休閑體育[J].體育學刊,2009,16(5):32-33.
[4]孫紅玲.區域經濟發展新思路:由“三大部”到“三大塊”的劃分[J].新華文摘,2005(12):46-47.
[5]吳景松.我國區域教育水平差異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0(21):6-9.
[6]鄭若玲,陳為峰.高考錄取公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J].考試研究,2010,6(3):10.
[7]李順英,楊衛民.區域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13.
[8]曾維剛.統籌城鄉教育視角下城鄉學校體育一體化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81-82.
[9]周麗君,張澤,張雷.青少年體育行為的性別差異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28-30.
Analysing Sociologically on the Psychology of PE Study of Students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Tian,CHEN Fei-fei,LU Heng-bo
(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ocument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y of PE study of students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divides the psychology into seven dimensions on which we compare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sex, consumption, areas, cities and countryside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y.Research shows:College students in gender, degre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tendency,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sports psycholog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 words: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udents; PE study; psychology; sociology
中圖分類號:G804.8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添(1989-),男,山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資助(jg2013046)
文章編號:1004-3624(2016)03-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