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禮,高艷敏,趙 印
(中國礦業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合作學習法對大學生網球技能掌握及群體凝聚力的影響研究
楊文禮,高艷敏,趙印
(中國礦業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采用教學實驗法、量表法等方法,探討合作學習法對高校大學生網球技能掌握及群體凝聚力的影響。抽取身體素質相同的兩個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以正手擊球準確性、動作技評、技術要點知曉量和群體凝聚力為指標,對被試技能學習效果和群體凝聚力的影響進行評價。結果:網球正手擊球效果、技術要點知曉量和群體凝聚力上,實驗班各項指標均好于對照班學生,并呈顯著性差異。結論:網球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的合理運用,有助于大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群體凝聚力的提高。
關鍵詞:合作學習;網球技能掌握;群體凝聚力
合作學習被教育家認為是近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之一[1],已被成功運用到各學科教學中。它采取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學習單位,充分利用小組成員間的互幫互助,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在共同學習過程中需要積極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分析問題,互相配合,這種學習方式在傳統教學方法中師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信息源得到了拓寬,為各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多向交流搭建了互動平臺[2]。已有研究表明,團隊或群體的練習能夠有效促進練習效果,促進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對大學生運動的堅持性和運動課堂的表現均有顯著影響[3]。
在借鑒國外合作學習研究的基礎上,一些教育學者結合我國的教育實踐,將合作學習引入教學課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一些學者就合作學習如何在體育教學運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6-8],并結合具體的運動項目進行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9,10],但是合作學習在網球教學中的運用相對較少。
近年來,網球運動作為一個新興運動項目走進高校體育課堂,其優雅、時尚的貴族氣質,深受高校師生的追捧。但是,由于網球教學資源有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需要解決學生多、場地少、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難題。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技術掌握和身心全面發展,成為每一個網球教師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從普通高校網球教學實際出發,把合作學習法運用到網球多球練習中去,以網球技能提高為基礎,探討這種教學方法對大學生群體凝聚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進一步豐富了網球教學方法和該領域的理論研究,同時為學校體育中其它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通過測試選取身體素質相同的大學一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被試,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各為38人,均為網球初學者,且自愿參加本實驗。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找相關文獻并進行歸類總結,為本研究的實驗設計、分析奠定理論基礎。
1.2.2量表法。群體凝聚力量表采用馬紅宇改編的《群體環境問卷》,該量表由任務吸引力、社交吸引力、任務一致性和社交一致性四個分量表組成,各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0.85。采用從非常不同意記為1到非常同意記為7的7點計分法,分值越高,群體凝聚力越強。
1.2.3實驗法。
①實驗設計。實驗時間為8次課,每次課100min。第1次課,向被試介紹實驗過程以及成績評定方法(實驗班采用小組團體考核和個體考核相結合,對照班采用個體考核),讓被試將整個擊球過程描述出來,做準備活動并學習正手擊球握拍的方法后,進行實驗前測試(正手擊球20次),填寫群體凝聚力問卷。并對學生進行分組,對照班分組采用班級內隨即分組的方式進行;實驗班分組采用結合正手擊球的成績,并考慮到學生的性格、性別等因素進行,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同時2組被試要求課下不要練習。第2-7次課,對照組和試驗組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同 (先類比后外顯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僅學生練習的方法不同。對照組采用傳統練習方法進行學習,實驗組采用小組共學式進行學習(見表1)。第8次課測試。具體測試方法為:被試持拍站在端線中點附近,主試站在另一個半場的左側發球線附近用球拍送球20個至一區后場(以中線,發球線,單打邊線和端線組成的四邊形)。根據開放式運動技能的特點,操作者無法預測操作的環境,因此送出的球沒有任何規律。被試用正手回球至目標區域內,并盡可能將球擊至高分區域。測試過程中,1個老師控制現場記錄測試成績,3位老師進行動作技評。測試完成后,填寫群體凝聚力問卷并將擊球過程描述出來。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練習模式對照表
②成績評定方法。采用小組團體考核×80%+個體考核×20%。任課教師根據小組成員課上的表現和任務完成情況給每個小組打分。個體考核選擇擊球準確性(客觀指標)和技術評定(主觀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能夠準確反映運動技能學習的效果。本研究中用三個得分區域確定擊球準確性:在網球場端線和發球線之間的區域三等分,球落在靠近端線的區域得3分,落在靠近發球線的長方形區域得1分,落在中間的區域為2分,落在其它區域得0分。動作技評是根據柴嬌等[11]制定的網球正手擊球運動技能評價指標及標準制定。包括揮拍動作完整性55分(準備姿勢10分、后擺引拍15分、揮拍擊球20分、隨揮10分)、移動時機15分;擊球點位置15分和步法到位程度15分,由3位網球教師對被試進行匿名評分。動作技術要點數量:由于動作技術要點是對整個動作描述的概括, 因此, 對動作技術要點的掌握程度也是測試技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將動作技術要點歸納為16條,每條1分,共16分,由3位網球教師進行匿名評定。
1.3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
2研究結果
2.1合作學習法對擊球準確性和技評的影響
為了探討合作學習對被試擊球準確性和技評的影響,對2組被試實驗前后成績進行了測試,結果見表2、表3。實驗前2個班在擊球準確性和技評上不具統計學意義,實驗后兩個班擊球準確性和技評均出現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實驗組成績學習效果好于對照組。

表2 2組被試實驗前、后擊球準確性統計

表3 2組被試實驗前、后擊球技評統計
2.2合作學習對學生掌握網球動作技術要點的影響
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對3位主試的評分進行主觀評分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前測r值為0.94,實驗后r值為0.93,說明信度較高。2班級實驗前、后動作要領數量測評結果表明(見表4),實驗前兩個班學生在動作技術要點的掌握上不存在差異;實驗后,實驗班對動作技術要點的掌握好于對照班(P<0.05),說明合作學習法有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

表4 2組被試實驗前、后技術要點掌握數量統計
2.3合作學習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對2組被試實驗前、后群體凝聚力測試結果表明(見表5),實驗前,兩組被試群體凝聚力得分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后,實驗班學生群體凝聚力與對照班相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合作學習法對學習小組的群體凝聚力有顯著作用。

表5 2組被試實驗前、后群體凝聚力統計
3討論與分析
3.1合作學習對網球技能的掌握
實驗組在擊球準確性和技評成績顯著好于對照組,說明合作學習法更有助于網球技能的掌握,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李少華等研究認為合作學習法能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掌握不同運動項目技術和技能[9,12]。美國合作學習研究者Slavin對大量合作學習模式的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參與合作學習組的學生的考試成績比其參與其它形式學習的學生考試成績高出很多[13]。心理學家Vygotsky認為,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的行為,而是發生在社交互動過程中的一種認知活動[14],合作學習恰恰為學習者的這種社交互動搭建了交流平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經常要互相講解,互相反饋,或者小組成員在一起討論練習的方法,能夠加深他們對動作的理解。在集體利益驅使下,使得優秀的小組成員不但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而且還會主動幫助他人,而落后的學生也會付出更多努力,不斷提升自我,為小組成績作貢獻[15],這種內在動機下的良性循環會促使小組成員的總體成績不斷提高。
我國高校體育場地資源缺乏是不爭的事實,而網球場地占地面積大、成本高等原因,網球場地更加缺乏,這就進一步促使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練習方式往往是少數人在打球,多數人在等待,而合作學習恰能彌補這一缺點。在合作學習小組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沒有練球,也會在糾正或被糾正技術動作的同時,加深對網球動作的理解;或者通過觀看同伴的練習形成視覺表象,促進自己動作技能的形成,這就減少了學生上課時無球可打時心神的游離。因此,合作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時間和空間,提高學習效率。
3.2合作學習對網球理論技術要點的掌握
網球理論知識是人們從長期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有關網球運動一般性的、系統知識的陳述和解釋,它既包括網球的基本理論知識,還包括技術的動作要領[16]。本研究表明,合作學習法有助于學生技術要點知識的學習。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要想把新學的知識保持在記憶中,就必須要與記憶中已有的知識建立關聯或重組,而通過向別人講述這些知識點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通過這種活動,學生不僅能記住、理解知識要點,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水平[1]。
合作學習中,每一個人都要充當輔導者和被輔導者,需要向同伴講解或交流動作要領,促使他們都能夠更加認真地聽教師講解,認真地練習。被輔導的同學能夠從同伴那兒得到及時的反饋,不斷修正自己的動作,加快動作行成的進程;輔導的同學要根據練習者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并提取重要的信息。這種認知上的加工和重組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技術知識點的理解,并且在角色的轉換中,無形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記憶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實現了小組成員之間知識共享,同時,技術理論知識點的掌握也進一步促進運動技能的更快形成。
3.3合作學習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凝聚力是一種自我動力, 能客觀地反映出群體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自我努力、相互支持的程度[17]。群體凝聚力的強弱可以直觀反映出群體的和諧度和關系融洽度[18],常被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來檢驗小組成員的相互協調、相互團結的程度[19]。本研究與前人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即合作學習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群體凝聚力。合作學習法中建立的集體考核制度把小組成員的利益綁在了一起,在這個利益群體之中,小組成員形成了一種積極的依賴關系,它是以一種既利于團體又利于個人成功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小組成員在活動中角色頻繁互換,關系更為融洽、和諧。在感受到被同伴接納的同時,每一個成員也更愿意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為小組的存在而加倍努力,緊緊地團結在小組周圍。合作學習由于角色的明確分工,使得每一個成員都認為他們的努力對小組的成功很重要, 關系到每一個人的成績,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離開集體單獨完成成績測試。因此,小組成員技能在互相幫助中迅速提高,團體內部能夠形成較高的凝聚力。
4結論與建議
合作學習法有利于學生網球運動技能的掌握,能夠促進學生對技術理論知識要點的記憶和理解,促進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形成和提高。
分組合練是合作學習法實施的關鍵。教師在分組前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盡量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進展或學生情況,各小組成員的劃分可靈活地調整。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啟發和暗示性語言,使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的位置,使合作學習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Vermette, P. Four Fatal flaws: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The High School Journal,1994(2):30-33.
[2]盧瑞玲.合作學習:21世紀重要的學習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12):58-61.
[3]王深,劉一平,王春發,等.群體變量對成員鍛煉堅持性影響的多層線性分析[J].體育學刊,2015,22(2):36-41.
[4]王卓,楊建云.合作學習:一種教學策略的研宄[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辛瑞青.合作學習法與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宄,2013(6):111-114.
[6]王永青.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20(4):65.
[7]李京誠,于秀玲.在體育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2):82-84.
[8]韓曉娟.新課程視角下體育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與方法[J].體育與科學,2007(6):83-86.
[9]袁輝.“合作學習”教學法在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運動,2011(17):137-138.
[10]畢波,等.合作學習在高校男生籃球教學中的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5):68-70。
[11]柴嬌,楊卓,任海雷.網球正手擊球運動技能評價指標、標準及其實證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2):222-227.
[12]李少華.高校羽毛球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的探究[J].科技資訊,2011(15):239.
[13]Slavin,R E.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M].Boston: Allyn & Bacon,1995.
[14]Vygotsky,L S Ming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5]王淑英,范紅哲,劉志紅.在高校體育專業健美操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4):531-533.
[16]唐寶盛.合作學習模式在普通高校網球中的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
[17]漆昌柱.運動群體凝聚力研究的現狀與方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31(3):63-66.
[18]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王海明,李屹峰,鄒克寧,等.學習教學模式在網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2,31(1):91-96.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Influenc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Tennis Skills to Master and the Group Cohesion
YANG Wen-li,GAO Yan-min,ZHAO Yin
(School of P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used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and the scale method to discuss the cooperation learning method’s influence on the colleges students’ tennis skills to master and group cohesion. Extracted two classes’ students which have the same physical quality an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mparative classes. Made forehand accuracy, movement skill evaluation, the known quantity of main technical points and group cohesion as an index to evaluate the participants’ skill learning and the effects of group cohesion. Result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ennis forehand, main technical points known quantity and group cohesion, the experimental class’s performance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mparative class’s results in various indicators,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in tennis teaching was helpful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skill master and improvement of group cohesion.
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tennis skill to master; group cohesion
中圖分類號:G845.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楊文禮(1976-),男,安徽蕭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收稿日期:2015-10-29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教改項目(OR090261),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201510290022X)
文章編號:1004-3624(2016)03-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