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本文首先闡述了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然后在分析了我國當前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所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義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混合所有制有利于盤活國有資產并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根據管理學原理,若要資產實現保值增值,同時抓好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和資本管理三個環節至關重要。其中,最高級最有效率的環節是以資本運營為核心的資本管理。資本運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增值的過程,主要通過資本有目的運動和資本形態規則變化來實現。概括來說,資本管理包括優化存量資本、擴充增量資本、資本集中、資本分散和要素流動五個方面,也就是說必須讓資產處于運動狀況,并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進行流動,以便實現最優配置,若要實現這一目標,資產就必須市場化。
2.混合所有制為實現政企分開創造了產權條件。實現政企分開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然而時至今日,收效甚微。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當時的情形下,單一的國有制是國有企業運行的產權基礎,國有企業僅有唯一的一個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那就是政府,沒有其他的利益主體可以制衡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政府插手和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情形。混合所有制的出現將打破這一僵局,因為混合所有制是不同經濟利益體的代表,各種經濟利益體之間能夠相互牽制,政府將喪失對企業有關投資、生產、經營和分配決策的支配權,政府不再有操縱企業的機會,企業也將喪失依賴政府的條件,政企分開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3.混合所有制助力資金大規模聚合運作以及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各國企業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爭奪市場,這種日益激烈的競爭主要表現在規模和實力兩方面,其中依靠聯合和集中資本來提高市場競爭力已成為一種趨勢,并突顯出其優勢。與此同時,中國市場也面臨著被跨國公司分割的巨大壓力,在此情況下,當務之急是要鑄造中國企業的“航空母艦”,以抵抗外國巨頭企業的入侵。為此,資金及其他所有生產要素不應再局限于地區、行業、部門乃至所有制形式,而應按照市場原則將全社會分散的生產要素聚合起來統一運作,并進而實現最優配置。所有制形式,即所有權的聚合和配置機制,是決定全社會生產要素可利用規模的最關鍵因素。單一的所有制形式不能兼容不同性質的所有權,因此其吸收和調動社會經濟資源的能力受到了限制;然而混合所有制卻能夠將不同種類和性質的經濟要素自由組合、任意配置,并實現其最優配置。
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面臨的問題
1 對混合所有制存在認知誤區。改革初期,國家針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制定不同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條例,導致各種所有制形式孤立并存,且相互封閉,然而生產要素是流動的,生產要素的這一特征必將打破各種所有制形式相互封閉的局面。早在十五大時就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但當時混合所有制被普遍理解為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并行發展,也有人認為就是實現股份制,又或者是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聯合生產經營,甚至有人認為僅僅是引入外資經濟等等。因此,在實踐發展中就出現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相互排斥、厚此薄彼的格局,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積極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社會上甚至出現了國民待遇的爭論。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各行其道,未能達成優勢互補,進而嚴重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 國有經濟的戰略布局不合理。當前,國有經濟資源還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經營效率和效益低下的一般競爭性領域和產能過剩領域。比如說,國有資產沉淀較多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公用事業等領域,其產權多元化進程和資源配置改革都相對滯后;再比如說,屬于國家壟斷性行業的金融、保險、煙草、電力等領域,產權結構單一,政策限制和體制瓶頸問題尤為突出。
3 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因素仍然很多。當前,雖然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60%,但仍然存在一些結構上的問題,比如說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民營企業的發展模式仍然以家庭制和家族制為主,缺乏活力和動力,急需向產權結構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受政策環境的影響,即便是民營資本參股國有資本,在做出重大經濟決策時也缺乏充分的話語權,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這就增加了民營企業投資者的顧慮。
三、國有企業應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1.明確混合所有制的適用范圍。所謂混合所有制就是主體和股東多元化,在此背景下的企業既不是國有的也不是非國有的,而是一個公眾公司。因此,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就很適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然而,不以盈利為目的、重在維護社會安定的公共衛生、環衛、公交、地鐵、鐵路、自來水、天然氣等公共事業領域以及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領域,則不宜發展混合所有制;為避免盲目開采,稀缺資源類企業也不宜發展混合所有制。
2.加快股份制改造。針對經營效益不佳的國有企業,應積極實施并購重組,整合優勢資源,投資于發展前景較好的民營企業。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引入各類戰略投資者也是加快股份制改造,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有效途徑。引入戰略投資者不僅能夠增強國有企業的經濟實力,還有利于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3.支持民營企業實質性控股。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但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資產規模龐大,動輒上萬億元;而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時間較短,資產達到千億元的都還是少數。即使民營企業將其資產全部投資于央企,可能仍達不到其股份的10%,因此,即使國企敞開懷抱接受民營企業的投資,民企也很難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占據絕對或相對的控股地位,這會嚴重影響民營資本進入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講,這就要求政府能在政策上給予民營企業一些支持,幫助其實現實質性控股,以此保證民營企業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合法權益和地位。
4.允許職工參與持股。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這一舉措將有效解決勞資矛盾的問題,減少國企改革中的阻力,應當充分利用。
5.要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承認和實現企業家的價值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改革,無疑都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應當允許并鼓勵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以及國有參股公司,建立企業家股權激勵制度,尤其是創業型企業家以股權獎勵和股權購買相結合的股權激勵制度,積極探索按照勞動、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有效途徑。此外,在相關法律制度都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對企業實施經營者持股的舉措多加支持和指導,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本著積極的態度探索解決對策。
6.要注重創新人才和隊伍的培養。中國科技創新的跨越發展離不開科學家和企業家們,不僅僅包括現在活躍在科研一線的,而且還包括未來一代,他們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因此,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當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為所有優秀的、有潛力、有抱負的青年才俊搭建更完善的發展平臺,使他們得到更好的培養。我們應當大力支持大中型企業制定并實施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計劃,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實施人才開發和培訓方案,協助企業組織各種類型的產學研研討會、企業家聯誼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加強科技人才的交流,提高科技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此外,要重視人才資源的整合,積極建立人才庫,儲備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借此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參考文獻:
[1]黃群慧.新時期如何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行政管理改革[J],2013(12).
[2]馬相東.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研究員.新視野[J],2014(01).
[3]童有好.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著重解決六個問題.經濟縱橫[J],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