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琳
摘要:內生增長理論是誕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型經濟理論,它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動力不僅僅來源于傳統理論認為的資本和勞動兩大因素,更重要的是技術的革新和進步。相比起傳統的經濟理論,內生增長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經濟的持續增長力來源,以及壟斷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部分積極意義。對于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改善人力資本流動性,制定保障知識創新的政策措施,以及改革教育投資結構、促進職業化教育的發展有著指導性意義。
關鍵詞:內生增長理論;經濟發展;研究
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因素由勞動、資本和技術因素組成,從古典經濟理論開始,人們對勞動和資本因素的作用已經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但對于技術進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卻有著較大的爭論,而我國對技術進步的認識則更晚。因此在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出較為龐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并已經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我國如何制定有效的技術促進政策,迎頭趕上知識經濟時代,對于我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1. 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與意義
1.1 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
內生增長理論是產生于20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的一個經濟理論,其認為經濟可以不依靠外力推動而自行實現持續增長,而其增長的推動因素是內生的技術進步,其代表性理論由羅默和盧卡斯提出。羅默認為經濟發展利用的資源需要考慮知識資源而不僅僅是傳統理論中的自然資源。在他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有效的知識和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來源,這種資源一方面存在很強的可復制性,另一方面知識和技術可以隨時間而不斷豐富積累,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在盧卡斯的經濟理論中,他將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與之相對應的是物質資本),與知識資源不同,人力資本存在著邊際遞減效應,一個區域內的知識資源可以無限制積累,而人力資本的數目卻受到人口和教育資源的限制。但無論是羅默還是盧卡斯,都認為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因素在與技術進步,一個地區要想實現持續的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源源不斷的教育資本投入和技術人才吸收。
1.2 內生增長理論的優點
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經濟推動力主要來源于資本和勞動兩大因素,但卻無法解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原因所在。在內生增長理論中,羅默很好地納入了技術因素,并詳細解釋了技術進步的來源,即由正規教育或職業培訓所產生的人力資本和科學研發、發明創造中產生的知識資源所共同形成,并最終促成了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同時,內生增長理論和傳統增長理論關于壟斷的看法也存在差異: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競爭是增長的推動力,而壟斷則有損于經濟增長的積極性。羅默在內生增長理論中則認為,對于個人或小規模研發團隊來說,具有壟斷性質的知識產權可以激勵持續研發工作的進行,而對于大規模的科研單位,壟斷性有助于科研人才和研發資源的集中覆蓋,而由于技術相比于資本和勞動具有溢出性,其大規模投入的產出一定程度上是非競爭性的,對于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1.3 內生增長理論在我國的現實意義
二十世紀末,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知識經濟”支持,當前世界的經濟發展推動力,已經由傳統工業所代表的人力和資本投入,轉化為知識和智力要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建立的一大批智力集中型企業,已經成長為一批高科技公司巨頭,如IBM、微軟、谷歌、蘋果等,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格外耀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更是機遇與發展并行。“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經增長到55.1%,高新技術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8.7%,技術進步對經濟的推動力可見一斑。但相比起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增長和知識進步的相互作用性仍然不強,知識增長、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主要依靠國家的政策性投入,而非由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入增加所驅動。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性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是經濟增長推動力的重要衡量標準。發達國家這一比重為9%,世界平均水平在7%左右,而我國這一指標目前僅僅達到了4%的基礎水平線。
2. 內生增長理論與我國的經濟增長措施
2.2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
在經濟發展初期,資源豐富的地區容易獲得較快的增長速度,而隨著產業的升級,知識資源的重要性逐漸體現。根據盧卡斯的人力資本理論,增加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在于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在我國目前的投資結構中,對于不發達地區的投資往往局限于物質資本的投入,卻不能改變地區物資貧乏、人口素質低下等根本問題。政府需要認識到廣義上的人力資本投入包括衛生保健服務、職業培訓、正規教育等,而我國目前的勞動力數量仍然較為充足,主要任務在于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加大教育投資的力度。
2.1 優化教育投資結構
在總體投資無力再增加的前提下,對各教育層次、結構投資的優化,是提高投資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據統計我國目前的教育投資大部分用于受教育人數比例較少的高等教育,而大量的高等教育投入卻由于與社會需求脫節,沒有收到應有的經濟效益。因此一方面我國需要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滿足普遍意義上的教育需求,同時為了解決社會需求與高等教育脫節的問題,應加大高等教育的應用培訓投入,同時根據發達國家對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投入的經驗,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各級政府還需要支持各類民辦學校和校企合辦的培訓機構,支持多種形式辦學模式。尤其注意的是,教育投資結構的優化需要以刺激經濟發展為明確目的,最終實現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
2.3健全人力資本流動機制
除了人力資本的投入急需加大以外,現有的人力資本流動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現有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欠發展地區的企業部門存在著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需求,急需知識型人才的補充;但另一方面,在北上廣等經濟教育發達地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高科技人才大量積壓,沒有實現應有的價值。因此政府需要制定引導人才在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進行流動,保障知識型人才的利用效率。同時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鼓勵科研單位市場化,根據市場經濟調配科研資源,使人力資源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2.4 制定促進技術進步相關政策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政府政策的刺激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因此建議政府部門根據內生增長理論制定合理的技術進步刺激政策,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稅收、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切實加強研究工作的投資力度,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共建研發基地,保障有效的競爭機制,進行知識管理、科技創新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別需要提出的是,知識和技術進步需要產權管理上的保障政策。只有保障科技研發人才的正當權益不受到侵害,才能促進其不斷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創新。
結語:在傳統的古典經濟理論中,由于將資本和勞動力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從而得出了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等一系列錯誤的結論,且無法解釋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內生增長理論的出現引起了各界重視,由于其將技術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參考因素,較為準確地解釋了知識經濟環境下經濟發展的規律,為世界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提供了參考,尤其是對于我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技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著較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建微. 內生增長理論與我國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導刊,2009,14:6-8.
[2]焦聰. 內生增長理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啟示[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