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玲 郝建強
摘 要:郁達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他的小說體現出人精神的扭曲,和覺醒之后的迷茫。作品通過人物“自敘傳”的方式,展現他內心世界的孤獨寂寞,自卑與漂泊。本文根據郁達夫所處的社會環境,結合他的作品來表現其內心的憂郁與苦悶。
關鍵詞:郁達夫;憂郁;苦悶
作者簡介:
孫秋玲,女,河北美術學院教師,畢業于河北大學。
郝建強,男,河北美術學院教師,畢業河北大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1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創造社主要成員,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及主觀抒情小說的開拓者。作為五四時期的郁達夫,因受時代環境、家庭、學校等影響,其文學作品流露出悲劇色彩。郁達夫曾留學日本,親身感受到國外民族歧視的壓力,加上外部環境的刺激,讓他加重了其內心深處的自卑和孤獨,這種苦悶與自卑,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在郁達夫創作的小說中,都是以傷感憂郁、內心苦悶為主題,整個作品充滿了頹廢的色彩,所以憂郁和苦悶是郁達夫小說的主要風格。
郁達夫童年時期體會的孤獨感,深刻影響到了他的小說創作。1921年,他以“創造社叢書”的名義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沉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在這部作品中共收入三篇:《銀灰色的死》、《沉淪》和《南遷》,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沉淪》,這篇小說代表郁達夫早期創作思想的藝術特色。作品大都以自我感情的流露為顯著特色,以留日學生“他”的苦悶和孤獨以及內心壓抑感傷為主題,展現本世紀20年代中國留日學生內心的苦悶以及性的壓抑,反映了他們渴望獲得“自我解放”和渴望愛情的心聲。其中郁達夫的《沉淪》就是其標志性代表作品,小說塑造了一位留日青年,受到五四運動和西方新思潮的感染,熱切地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但是作為弱國子民在文明的現代社會,他所有追求都一種理想的觀念,無法實現。盡管他內心的情火不斷燃燒,但黑暗的社會現實給他的卻是殘酷的壓抑。他才華橫溢,卻受到社會歧視;他渴望愛情,卻找不到自己幸福。他在孤獨與憂郁中彷徨,甚至到妓院麻醉自己苦悶的內心。他越清醒愈加苦惱,終于伴著自己理想的徹底幻滅,他的人生也走向了盡頭,最終投海自盡。通過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小說中主人公拼命掙扎,但依然被黑暗勢力所吞噬,他的精神處于憂郁和感傷之中。在這吃人的社會里,他用自己的憂郁束縛了自己的意志,在無法擺脫的內心苦悶中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小說無論是從取材上還是描寫上在當時引起廣泛的爭論,尤其是主人公在性欲的苦悶中受著煎熬,最終走到了頹廢的盡頭,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作品描寫一個病態的青年心理,即可說是青年憂郁癥的解剖,也可以說是對現代人的性苦悶的描寫。其中作品展現人的變態心理,也是源于郁達夫,這給現代中國小說的發展開辟新的領域。這一時期沈從文的作品展示的是性苦悶和人生苦悶以及社會苦悶,當然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在新舊文化交替過程中,中國青年共有的苦悶,因此在當時的社會青年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之后郁達夫創作的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在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春風沉醉的晚上》、《奠基》等,其中在《春風沉醉的晚上》這篇小說中真實刻畫了一個中國女工陳二妹崇高純潔的形象,也算是最早的描寫工人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陳二妹身世凄苦,與懷才不遇的我相遇,在黑暗社會中兩人同病相憐,在相互幫助中產生深厚的友情。陳二妹沒有文化但她心地善良,感情豐富,同時毫不掩飾對我的關心與失望。她不懂得我的生活世界,單純的認為我白天睡覺晚上出去,是為了與“壞人做伙友”,對于這些她十分傷心,同時她的這種心理也包含著一種復雜的愛,既有友愛,也有情愛,在這個女工身上可以看到人性之美。因此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所表現的不僅是個人的憂郁感傷,同時還反映了當時下層社會群體的疾苦,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到了《遲桂花》這個階段,沈從文的思想有了新的變化,精神上的打擊毀滅 了他的幻想,他開始追求一種平靜的生活和平靜的心境。郁達夫說《遲桂花》是他一部沒有敗筆的作品,在這篇小說中我們完全看不到郁達夫早期作品中憂郁陰暗灰冷的情緒。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翁蓮不是物質、精神雙重貧苦者,而是一個融合于山光水色的“自然人”。她沒有受過現代教育,生活在環境幽靜、景色幽美的翁家山,盡管有過不幸的婚姻,但并沒有陷入痛苦之中,婚姻的失敗也沒有影響到她與家人的關系。這純潔的人性融合在彌漫著桂花香氣的翁家山,令人流連忘返,忘掉憂愁。雖遭人生的重創,但是她不感傷、不憤激,不絕望,而是選擇最為簡捷可行的生存方式,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來安置自己。作品中作者贊揚遲桂花精神:遲開、耐久、芳香。而翁蓮的品質其實就是遲桂花的品質,秀而不俗,耐久純凈,這是至純至潔的人性美。
在郁達夫的生命體驗中,我們通過她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獨、自卑與漂泊。當然郁達夫的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歷緊密相關,同時與他的個性心理密不可分。通過對郁達夫小說中的憂郁情感的論述,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他在作品的所流露的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張恩和 郁達夫小說欣賞[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2]閻浩崗 中國現代小說史論[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
[3]許愛春 簡論郁達夫小說[J] 九江師專學報 2003年第1期.
[4]杜靜 困境中的苦悶選擇——論郁達夫的小說[J] 文學評論 2010.7
[5]劉麗娜 論郁達夫小說中的憂郁感傷情懷[J] 文學教育上旬刊 2010第4期
[6]張少美 “五四”視域下郁達夫的創作理論與傾向[J] 池州學院學報 2010.2